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_祖余洋 刘蕾 李明坤 姚娇娜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_祖余洋 刘蕾 李明坤 姚娇娜

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基金项目:2016年绥化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HSK2016020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骤增,这种情况严重增大毕业生就业难度,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这样的压力背景下,创业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当前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改善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重点研究所在。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提升路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持续面临严峻形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欠缺,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任课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1],其目的是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强化创新就业观念,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缓解就业压力

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社会需求量不变,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还能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2]。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常态化,因此,地方高校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率,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二)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2006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急剧下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强,迫使很多高校转型发展,尤其地方高校需要确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目标,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带动就业,效果显著。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20日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提出要 “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计划”[3]。由此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的崇高使命。高等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大学生创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革新培养体制,创造全新培养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4]。由此可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也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问题

(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刚刚走入社会,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这些都制约了创业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地方高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往往急功近利,在没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盲目创业,这样成功率极低。地方高校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导致学生对机遇的捕捉能力,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等能力欠缺,这些也都是制约创业的重要因素。

(二)双创导师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师团队建设尚不完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一些年轻的指导教师很有热情,但是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不能给予创业学生有效的指导,创业大学生如果缺少指导教师的指导,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专业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大学生创业很难成功。

(三)地方高校学生创业实践缺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需要依托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流程、创业条件,同时还能提升信息整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地方高校学生参加创业活动机会较少,成功案例更是寥寥无几,经验缺乏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信缺乏。

(四)创业实践平台匮乏

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集合社会各类资源,创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生态园、科技园与创业园等,努力打造辐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引

领全国的创新创业产业链和生态圈。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文化教育缺乏导致创新创业能力薄弱,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大学创业教学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广泛而丰富的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客周”“电商大赛”“校友创业指导”等实践活动,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提供经验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经营决策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呈现出“向师性”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感染着大学生[5],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活动策划中,应多倾向创新创业教育。

(二)提升教师创业实战经验

高校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情况在地方高校尤为明显。传统教学中,创业教师在固定的地点、时间给学生上课,授课内容陈旧。创业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现场指教、教学,目前多数高校创业教师都是由年轻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其特点是角色在短时间内由学生转变成老师,严重缺乏经验,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鼓励青年创业教师参加与创新创业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年轻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市、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积累实战经验。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

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与其它高校交流少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参加大型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较少,因此,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形式丰富的创业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举办创业成功交流会、营销大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功者交流经验,学习创业必备通用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再通过规划大赛运用外化成功经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2)鼓励、指导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地方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地方高校具备实用型专业,其中一些教师也立足服务地方,专心科研,所以应该选出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精心培养,参加“挑战杯”等创业规划大赛,通过规划大赛实战演练,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坚定创业信念,明确创业目标,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假期专业实践,结合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践来提升自己通用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素质。

(四)构建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具备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企业时,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建立合适的创业平台,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中的资源,使得已经创业的人员得到一定扶持。针对具有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企业应为创业学生选取更容易成功的创业项目并给予技术支持。学校还可以利用创业学生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运动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其他学生创业。

[1] 梁广东、关江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1):54-56.

[2] 肖春丹.结合就业政策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J].科学与财富,2015(2):30-31.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6-7.

[4] 韦巧燕.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7):122.

[5] 梁广东.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7(30):35-37.

作者简介:祖余洋(1989.10—),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研究生,绥化学院学生工作部(处)学籍管理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祖余洋 刘蕾 李明坤 姚娇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_祖余洋 刘蕾 李明坤 姚娇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