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岚 喻巧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眼表角膜病学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在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100眼)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例(48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给予手术,研究组(n=45)例(52眼)经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口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数以及视力。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和平均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口,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数,且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同手术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术;角膜散光;视力;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incisions on corneal astigmatism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A total of 90 patients(100 eyes)who underwent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from May 2016 to Jul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n=45)Cases(48 eyes)were treated with palatal transparent corneal incision. The study group(n=45)cases(52 eyes)were incised through the scleral tunnel to perform surgery. The degree of corneal astigmatism and visual acu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the complications of corneal astigmatism and the average corneal astigmatism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study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use of scleral tunnel incision in the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corneal astigmatism,and is conducive to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recovery,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different surgical incisions;phacoemulsification;corneal astigmatism;visual acuity;
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眼病,具有致盲性,近年来白内障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临床治疗白内障的方式较多,超声乳化术具有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趋于广泛但是术后角膜散光是常见的一类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视力[2]。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在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100眼)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探讨应用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7月在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100眼)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患者的年龄在52岁~80岁,平均年龄(70.21±3.25)岁;根据患者晶状体硬度分级,其中Ⅲ~Ⅳ级患者38例,Ⅴ级患者7例。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的年龄在50岁~82岁,平均年龄(70.84±3.28)岁;根据患者晶状体硬度分级,其中Ⅲ~Ⅳ级患者37例,Ⅴ级患者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后的病情诊断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无眼部手术患者,均无角膜病变;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高度近视患者;②伴有活动性炎症;③葡萄膜炎症患者;④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⑤由于眼外伤导致角膜出现不规则散光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肝肾功能、血液、凝血功能和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完善眼部白内障术前各项检查,对眼部进行局部表明麻醉,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手术。
对照组:经透明角膜切口,在角膜缘透明角膜做出一个约3.0mm的水平直线切口,切口的深度控制在角膜厚度的1/2,用大小为3.0mm穿刺刀直接刺入前房,经15°侧切口刀在2点方位的角膜缘做出一个辅助切口。
研究组:在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口,在角膜缘正上方约2mm处做出一个大小未3mm的水平切巩膜切口,经巩膜隧道刀进行分离,直至透明角膜内部1mm处,而后换用大小未3.0mm的穿刺刀直接刺入前房,将在内切口处形成一个具备自闭功能的瓣膜状,经15°侧切口刀在2点方向的角膜缘做出一个辅助切口。5645
1.4 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手术源角膜散光和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1.5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角膜散光度对比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和平均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对患者的视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需给予积极方案治疗,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改善患者术后视力,这也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关注重点。现代手术治疗白内障,不均需帮助患者复明,还需使患者术后正视化,降低角膜散光[4]。
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经巩膜隧道切口,能远离角膜缘,术中对角膜形态的影响较小,能降低对干细胞的损伤程度,有利于巩膜板层粘连愈合提供机会。在巩膜隧道切口中,由于内、外切口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角膜切口能显示实时的眼压,经巩膜隧道进行切口,对眼压的波动影响较小,切口合并更严实,具有较好的密闭性[5-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和平均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经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口,是切口处于松弛状态,角膜屈光率有利于形成扁平形态,减少角膜屈光度数,降低术后散光度,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巩膜隧道处进行切口,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数,且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翟名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24-1626.
[2]曾招荣.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5):891-893.
[3]孙存,接英,张建强,等.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4):1385-1386.
[4]张富存,瞿佳,徐栩.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规则性的影响[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4):381-385.
[5]霍璐,郝晓琳,张仲臣.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98-2200.
[6]高鑫,王燕,任百祥.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术后康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2):248-250.
论文作者:杨雅岚,喻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角膜论文; 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白内障论文; 超声论文; 巩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