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映红 江西省鄱阳县饶埠初级中学 333134
摘 要: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让学生做自学与讲课的尝试,使之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锻炼,在尝试中提高,即提高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辩驳、书写等综合能力。“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动动口,学生动动手”的古板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示,学生尝试”。即先由教师提出尝试目标,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自学课文,相互讨论;学生主讲教师点评。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的能力去“尝试”初步解决解读课文的内容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予以点拨、引导、述评,作针对性的讲解,即“示─试─释”(教师启示─学生尝试─教师解释)的公式。尝试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模式截然不同:先试后导→先教后学;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真实体现。这也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又能大面积地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尝试 自主 合作 探究
“尝试教学法”应该把“尝试”置于教学的第一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再是老套的照本宣科地念一通、说一气了。教师必须精通课文、精心备课、精拟尝试目标,特别是要做好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指导。这样教师犹如导游一样,事先必须对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及景点史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准备,才能行“导”。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只有通过“导演”的“导示”,“演员”才能把“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便得到了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尽显无遗。
例如:我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的《小巷深处》一文时,就采用尝试教学法,这篇课文我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讲课前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听录音,听完录音后让学生上台把课后字词积累注音,最后教师点评、纠正。
2.学生自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领悟课文的内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现了她的什么感情?哪里最让你感动?
2.教师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写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
(2)作者描写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3)母亲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是非常细腻的,课文第9至13自然段通过哪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内心痛苦,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
(4)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和态度。
(5)“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或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按顺序选派代表上讲台对上述问题发表讲解,有的表述不全,要求没有上台的同学做好记录,教师指出不足之处,再让其他小组上台补充完整,最后教师归结(含语言分析)。
3.共同探讨。
4.教师指导选段阅读提出质疑:
(1)“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里的母亲“眼睛是那么黯淡”,为什么“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她在憧憬什么呢?
(2)“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在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后面是“我”看到的景象吗?这些形象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这里的“回来”有什么深层含义?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让小组讨论后逐个进行抢答,教师点拨评议并作重难点分析。最后评选出“先进学习小组”给小组内的每位同学加上评价分10分。
第二课时主要是对第一课时的巩固,包括对课文的构思、赏析、写作特色及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等内容,教法同上,这里就不再作详述了。
教完这一课我体会甚多,重要的是“尝试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尝试教学方式始终把“尝试”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动地位。这样如若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他们就会主动去钻研或和同学探讨或查阅工具书,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指导,这些就变成了他们自身学习的需要,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学生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学习目标,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总之,“尝试教学法”既证实了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注重了学生诸多素质的培养,实乃多效应的教学之法。当然,教无定法,尝试教学法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做更深层的尝试。
论文作者:徐映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法论文; 母亲论文; 有什么论文; 小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