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
王晶磊 山东省莱阳市实验二中 265202
说起优等生,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很喜欢他们,因为他们聪明好学,成绩突出,学习能力强,备受大家的关注。他们在老师心目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老师也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和表扬。很多老师也认为,他们这么优秀,心理自然也是健康的,如果这样认为,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许多优等生就是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反而可能在心理上形成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与纠正,就很可能形成心理扭曲的不良个性。
我接手现在这个班级已经一年半了,班级中有两个男孩子表现很突出,他们从小就得到了不错的家庭教育,识字多,看书多,知识面很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这俩小家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他们学习成绩优秀,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全面、生动,而且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快,他们就被班级同学认可,被评选为了正副班长。我心理暗暗窃喜,能有这么俩得力小助手,我的工作一定会容易开展多了。
可以说,在刚开始的一个学年中,我都沉浸在喜悦中,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作为班级干部,在我的培养下,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慢慢地,我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这还得从我早上接到的一个电话说起。
一天早上我起床不久,手机响了,我接起电话是班长的妈妈打来的。她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今天某某不上学了。”我一听感觉不对,就问怎么了。家长向我诉说起来,原来孩子昨天带回家语文卷和数学卷,语文考得很好,都做对了,而数学错了两道题。于是,孩子只是兴高采烈地跟家长说语文考得多么好,并把卷子拿出来给家长看。可当家长问及数学的时候,孩子支支吾吾地说老师还没发卷子给他,家长半信半疑,就问了其他同学,结果其他同学都说已经发数学卷了。最后,在家长的再三追问下,孩子才拿出了数学卷子。孩子的妈妈当然非常生气,感觉孩子学会了撒谎,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家长就打算采取不让他上学这个方式给他施压。听完家长的诉说,我真的很震惊,真不愿意相信这件事是发生在他的身上。我心目中这么完美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跟家长的交谈,才发现他们对孩子要求特别高,不允许孩子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有一次数学考试,孩子错了三道题,孩子的妈妈三天没搭理他,孩子的爸爸也对他冷嘲热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了解了这些以后,我感慨万千,联想起作为班长的他,已经连续几次不交作业了,不是说忘记带,就是说找不到了,这要是放在其他学生身上,我早就开始怀疑了,可是对于他,我却想都没想过他会骗我。看来,导致孩子今天的错误,不能全怪孩子,老师跟家长都有责任,如果不是家长的要求过于严格,如果不是老师的盲目信任,这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另一个优秀孩子,也就是班级的副班长,也出现了让我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这孩子嗓音好,普通话很纯正,朗读课文感情表达恰到好处,因此,一次讲故事比赛中,我信心满满地让这个孩子准备参加,心想:他一定能为班级争得荣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让他在班级同学面前先讲了一遍,个别地方不是很熟练,我以为是练习不到位,就嘱咐他回去多练习。比赛那天,全级部都聚集在礼堂里,他是第一个上去讲的,当他站在讲台上的一瞬间,我发现他已经出汗了,最让我难过的是他紧张得竟然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最后评委老师只好让他下来了。
通过这两件事,我发现自己错了,错在总是认为优等生就是样样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优等生,我放大了他们的优点,而忽视了他们的缺点。现在仔细想想,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个孩子,怎么会没有缺点呢。我相信作为老师,我们多多少少都会犯这种类似的错误。就因为我们的错误,使优等生在心理方面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样看来,那些新闻报道中关于优等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班上那几个优等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对做错的事情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总是找各种借口开脱,甚至说谎;2.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一旦受到打击,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走出低谷;3.自尊心太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4.自视过高,优越感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针对以上情况,我决定以后不再一叶障目,一定要把优等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来抓。为了正确引导这些学生,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决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及时疏导,及时清除他们的心理隐患。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要想关注他们,首先得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以学习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否则既会打击后进生的热情,又会妨碍优等生的正常发展。
其次,要注重优等生的德育教育,引导优等生敢于自我剖析,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使优等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不要因为自己具有某种优势而飘飘然;使他们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引导他们融于集体之中,从周围环境和其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用人之长克己之短;教育他们以文明、谦和、恭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对优等生要不断提出新目标、新要求,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毫不懈怠。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持续进步。
论文作者:王晶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优等生论文; 孩子论文; 他们的论文; 家长论文; 老师论文; 班级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