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轻症急性胰腺炎属于自限性疾病,患者经内科治疗后就可置于,但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危及生命安全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故常需外科手术治疗。现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急性胰腺炎。
1、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内胰酶异常激活致使胰腺组织水肿、充血、出血、坏死等炎症病理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血清淀粉酶水平增高等。本病为急危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征。
当前在临床中,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原因较多,有胆石症、暴饮暴食、大量饮酒、高脂血症等。其中,(1)胆石症:胆囊结石可影响胆汁排泄,导致胆汁反流,影响胰液排泄不畅而引发急性胰腺炎.(2)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尤其是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可刺激大量的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力,与此同时也会加重胰腺的负荷,使胰腺细胞受到损伤,激活胰酶产生,自我消化胰酶,进而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3)大量饮酒:酒精能够直接刺激胰液分泌,致使胰腺过度疲劳而损伤胰腺,此外,酒精也会进入到十二指肠导致胰管开口部位组织水肿、痉挛,致使胰管内压增加,影响胰液外排,促使胰腺自我消化,出现急性胰腺炎。
2、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①腹痛:上腹正中或偏左部位腹痛是急性胰腺炎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持续进行性加重,呈刀割样疼痛,且痛感可放射到胁肋部、肩背部。
②恶心呕吐:频繁出现,早期为食物胆汁样呕吐物,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发展到肠麻痹,变为粪样呕吐物。
③发热:轻型胰腺炎患者的体温一般≤39℃,一般在3~5日体温就会降低。而对于重型胰腺炎患者,体温一般在39~40℃,可持续数周不退,且常伴谵妄症状,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毒血症。
④脱水:轻型胰腺炎一般无脱水症状,但重型胰腺炎患者由于肠麻痹、呕吐等因素往往会在发病后数小时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少尿、无尿。
⑤其他:病情严重的胰腺炎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黄疸、麻痹性肠梗阻、肺不张、呼吸困难等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
根据《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相关诊断标准,符合以下4项标准中任3项的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①与急性胰腺炎相一致的腹痛症状——突然发病,剧烈的上腹痛,并多向肩背部放射;
②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血清淀粉酶或血清脂肪酶检测值≥3倍;
③符合急性胰腺炎的B超特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
④符合急性胰腺炎的CT特征——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界不清,且见胰内、胰周出现边缘不清的低密度区。
4、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目标是寻找去除病因,控制炎症,防治重症,并避免疾病复发,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动态观察病情:经鼻导管、面罩给氧,并检测患者的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钙、血糖、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同时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肠鸣音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24h 出入量,根据上述指标并结合APACHEⅡ评分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一旦病情危重需及时送至ICU治疗。
(2)液体复苏:液体复制是急性胰腺炎起病24h内治疗的关键,其能够迅速纠正机体组织缺氧状态,维持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而且在补液过程中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白蛋白、乳酸林格液等,以辅助纠正电解质紊乱和改善酸中毒。
(3)保护胃肠功能: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患者禁食、胃肠减压,能够有效减轻腹痛、腹胀症状,抑制胰液分泌。而且在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显著减轻,考虑开放饮食,先以口服5%葡萄糖盐水开始,逐步过渡到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4)止痛治疗:疼痛症状剧烈时需采用镇痛药物镇痛治疗。
(5)抗炎治疗:抗生素是急性胰腺炎综合性治疗内容之一,其能够防治肠源性细菌易位,但具体药物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遵医嘱用药。
(6)抑制胰腺分泌:①H2受体阻断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等)能够抑制胃酸分泌,间接抑制胰液分泌,同时还可预防上消化出血发生;②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乌司他丁、加贝酯等)可有效抑制与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有关的胰蛋白酶、磷脂酶A、弹性蛋白酶等物质释放,同时还能够稳定溶酶体膜,改善胰腺微循环,利于防止胰腺炎并发症发生。
(7)手术治疗:对于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或轻型胰腺炎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的患者,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宜在发病48~72h内进行手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轻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可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恢复后可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防止胰腺炎复发。
论文作者:陈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胰腺炎论文; 胰腺论文; 患者论文; 胰液论文; 病情论文; 症状论文; 血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