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红叶 周 扬 张丽婷
威海市中医院急诊科 山东威海 264200
【摘 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存在的护理风险及预见性干预措施。方法:对院前急救护理风险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预见性干预措施。结果: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降低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干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1],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医院通过院前急救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发病现场,以缩短病人无治疗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在具体实施当中多方面因素有可能危害病人或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使院前急救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1、护理风险
1.1护士方面:
1.1.1急救护理技术欠缺:如:护士不能一针见血、抢救仪器设备应用不熟练等都导致医患之间矛盾激化。
1.1.2沟通不到位:院前急救时的患者病情紧急,护士专注于抢救治疗,对患者缺少同情心、服务不周到、不注意语言表达,语态、语速不和蔼等都将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1.3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护士在院前抢救使用急救仪器设备时未告知患者及家属目的及存在的风险等措施,未取得知情同意,以致意外发生,引起纠纷。如:除颤仪导致皮肤灼伤,心肺复苏机导致肋骨骨折等。
1.2仪器设备方面:
1.2.1急救仪器未定期和及时维修:急救仪器未定期检修或存在质量问题,在院前急救时,仪器突然出现故障也常引起纠纷。
1.2.2急救呼救系统故障:急救电话占线或120指派系统故障,接收120任务延误等都存在纠纷及投诉风险。
1.2.3其他:救护车车况不佳、保养不到位,中途发生故障,或车速过快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引发交通事故,直接影响是否能及时到达出诊地点甚至有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危害。
1.3流程制度的因素
1.3.1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工作缺乏标准的指引或工作流程欠缺科学性、操作规程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交接程序不规范、不严谨等均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1.3.2管理上不能有效引导与控制急救人员的工作行为,工作质量、护理安全受护士素质的影响波动较大,风险系数高,容易发生不受管理者掌控的状况。
1.4环境的因素
1.4.1护理人员对出诊环境不熟悉,未询问清楚地址、有效标志物或出车时遭遇堵车将导致出诊不能及时到位,延误对病人的救治。
1.4.2现场施救未进行环境评估或未有效控制现场,有可能因围观群众而影响施救工作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道路中央或高速公路施救,在易燃易爆环境、未绝缘环境操作急救机器,救治现场富有毒气体时未采取防护措施等,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危害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2、预见性干预措施
2.1加强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
2.1.1通过法律学习与风险案例分析,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选择具有沉着、冷静心理素质、在临床各科轮转3年、具备一定理论经验和应急能力的护士作为院前急救的护士。
2.1.2加强护理人员交流技巧的培训与学习,做好与病人或家属的沟通,尊重病人的各项合法权益,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做好病情与诊疗知情告知,征得病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完善有关工作记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2]。
2.1.3做好转运途中病人的有效固定和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病人身边严密监测意识与生命体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规范救护车与急救器械物品的管理
2.2.1急诊电话、120电脑专线专用,保持通畅,不因其他原因占用。每班次检查120调度系统性能、音箱音量。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白日2分钟,夜间3分钟出诊。
2.2.2救护车保持性能良好,定期保养维护;抢救器械药品、设备按标准配置,随车放置,做好“五定”管理,每天检查,用后及时补充,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抢救机器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维护,制订机器操作流程。
2.3健全完善院前急救组织与应急工作制度
2.3.1护士长根据护士层级合理安排班次,明确各班职责,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对突发出诊任务建立有1级、2级调配梯队,确保院前急救反应速度与效率。
2.3.2完善各种危重症急救护理常规、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规范院前急救工作,使院前急救护理有章可循。优化工作流程,落实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转送入院的专人全程陪护,减少交接环节,避免因交接导致的工作疏忽与环节漏洞。
2.3.3护理管理者严格质控管理,落实各项制度、流程、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确保护理安全。
2.4重视院前急救环境评估与控制管理
2.4.1 司机要经常查看地图,多了解全市道路情况,可在救护车上安装电子导航系统,及时更新导航地图,以便准确导航。
2.4.2加强医护人员环境评估能力的培训与应用:施救现场,医生、护士、司机分工协调,紧密配合,在救治环境危险、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将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区再进行处置。在病人不宜搬动,不得不就地抢救时需确保人员安全。道路、高速公路施救应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施救点来车方向安全距离放置警示标识,医护人员穿反光背心、反光雨衣,提醒往来车辆注意。急救机器使用说明要完善操作环境具体要求,进行各项操作前人员一定要养成评估环境的专业习惯,避免危险作业。
2.4.3院前急救人员配备通讯设备
出诊途中及时与家属联系,沟通了解病情,必要时指导进行现场应急处理;路况、车况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家属、“120”调度中心联系,进行更改行车路线或另行调度车辆等灵活应变,以免延误病情;转送回院前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与院部沟通,做好床位、药品、器械、物品、人员等各项接诊准备。
3、小结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贯彻落实各项具体安全措施是实现患者安全目标、维护病人与医务人员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管理者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强化5要素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规范急救物品管理,健全完善院前急救组织与应急工作制度、流程,加强急救环境的评估与控制管理等,可有效降低风险系数,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效率,保证急救护理质量和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燕.综合性医院急诊模式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152156.
[2]崔景晶,徐凌忠.急诊院前急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21122.
论文作者:隋红叶,周扬,张丽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病人论文; 风险论文; 护士论文; 环境论文; 病情论文; 发生论文; 工作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