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台湾未来经济发展_产业转移论文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台湾未来经济发展_产业转移论文

从产业转移看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台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产业转移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业循环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利用本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待国内市场饱和后,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将资本和技术输出,推动资本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或资源结合,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因此,对于赶超型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台湾省处在国际分工的第二个层次,工业的发展是“学习、吸收、改良”型,而非“原创”型,所以国际产业转移与台湾对外的产业转移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台湾的产业吸收与产业外移

1、台湾的产业吸收:

台湾的第一次产业吸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5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台湾赶上了产业转移的后半期,从国外进口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产业,重点推动纺织、食品、塑料等行业的发展。60~70年代被称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增长率达10.1%。借助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台湾的第二产业产值在1963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标志着台湾正式进入工业化阶段。

第二次产业吸收发生在70~80年代,侧重发展高科技产业。6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产业结构进行第二次大调整。台湾厂商大举引进日本和美国的电子制造工业,使台湾的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70年代末,大量留美学生回台发展以电脑、办公与电信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产业,使台湾的电子工业突飞猛进;80年代是台湾电子工业的辉煌时期,从高科技的中间技术入手,纳入国际产业分工链,发展代工时的高科技产业。凭借国际第二次产业转移的契机,台湾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

2、台湾的产业外移

传统产业的外移于80年代初开始,延续到9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在80年代初期,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倍受高成本之苦。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将厂房外迁到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中多数是通过第三地投资转移等方式绕过台湾政府严格的管制,到大陆投资设厂。产业外移表现为隐蔽、零星、分散、规模少、行为短期性的特征。在此期间,转移到大陆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行业囊括纺织、成衣、制鞋、玩具、食品加工等,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部分初级电子产品的组装。形成了“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资本运转模式。投资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注重的是大陆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优惠的政策。

高科技产业的外移从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科技产业的转移在此以资讯科技为例)。进入90年代,资讯硬件产品的利润空间日趋缩小,厂商为求生存纷纷到大陆设厂降低生产的成本。他们注重低成本效应外,还有大陆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时期的产业外移主要特点有:由单独的投资主体向集体投资型转变;产销战略由初期的“加工出口型”转为“融合、开拓市场”型,与大陆企业联手开拓大陆和海外市场,起用大陆的人才、资源;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资讯业,先是低技术层次的零部件外移,继之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

预计未来十年内,台湾科技产业向大陆转移会进一步加剧。因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市场和成本,也就是说,只要在大陆设厂生产的总成本(包括生产、运输、科研和信息等)低于台湾本土,并且市场潜力巨大,那么,在利润机制的推动下,产业外移的趋势不会因为政策的阻挠而减弱,直到利润差为零。台湾的高科技产品多为代工产品,在台湾本土生产,利润空间较少,难以抵抗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产品的冲击。因此,台湾高科技产业不出走是没有出路的,这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这一趋势完全是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和市场规律推动的,决非当局政策所能阻挡住的。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最新统计,台湾电子电器业赴大陆投资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1991年只是18.13%,此后逐年增加,2001年进一步升至56.18%。预计这种上升的态势在未来十年将进一步加强。

剖析产业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1、从产业吸收的方面看,台湾是后起的工业较发达地区。它的工业化进程起始于50年代初期,利用国际产业的两次转移,从工业化的初期迅速进入到工业化的后期,是属于学习、吸收、赶超型的经济体系。但是,世界上工业革命出现的平均时期为上百年的时间。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高科技、信息、网络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并以90年代美国出现的连续100个月的经济高增长为典型代表。预计世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会这么快到来,也就是说台湾想依靠产业的新一轮转移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在近期似乎不可能发生。再次,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雁行结构”已开始被打破,许多高新技术已绕过一些新兴工业国与地区,由第一层次的国家直接进入了第三层次的国家。例如:美国的电脑制造公司康柏、IBM等直接在中国大陆设厂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只有开创自己的原创性技术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就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台湾产业技术和研究开发水平进步很快,但仍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科研中,台湾又极端重视应用研发,忽略基础理论的研发。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例,在这一产业的研究经费中,68.9%用于技术开发,25.7%用于应用研究,只有5.4%用于基础研究。在技术开发上又侧重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改良,走一条跟进式创新的路子,所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只能“紧跟”而难以“超越”发达国家。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

2、从产业的对外转移来看,台湾有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而旧的产业已失去存在基础的状态。伴随着台湾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电子产业以及未来的进一步转移,台湾岛经济将会出现“空心化”的趋势。虽然台湾高科技产业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些产业出走留下的空缺。从1999年后,台湾工业制造业注入资本逐年少于资本外移的金额,可说明了“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见下表)。

台湾工业制造业注入资本与外移资本数量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注入资本外移资本

净资产

(注入-外移)

1991

1241.7

1059.1

182.6

1993

672.9

3833.1 -3160.2

1995

1975.7

1567.6

408.1

1997

2309.9

3906.1 -1596.2

资料来源:谢宽裕《台湾产业外移与产业空洞化之检验》,1999,8,《台湾经济金融月刊》

综上所述,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比较利益还没有建立起来,台湾很难在近期内得到国际产业的新一轮转移的帮助;单靠台湾本身的科研实力形成新的技术创新带动新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又不大;随着电子产业的不断外移,台湾岛内将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而且台湾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加剧了台湾经济发展的被动性;产业的外移已导致了台湾岛内出口不振、投资疲软、消费信心不足。台湾“主计处”公布:2001年台湾民间投资大幅萎缩,比2000年衰退23.8%,投资规模的大幅萎缩,为历年来最大,台湾经济不容乐观。

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是台湾经济的增长点

1.从台湾产业发展对大陆依存度分析,台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陆市场。

台湾经济属于海岛型经济,市场狭小,大陆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生产要素低廉是支撑台湾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首先,大陆是台湾的投资首选地。2001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已占其海外总投资的74%;其次,在大陆的生产基地已颇具规模,成为比岛内更大、更具有效率、更低生产成本的生产基地。台湾整体资讯硬件产业在海外的生产比重已高达52%,超过了岛内,而在大陆的生产比重就高达40%。连科技含量较高的笔记本电脑,2001年在大陆的生产比重也已达14%(200万台),预计2003年再增长至46%。可见,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已离不开大陆的生产基地。再次,大陆的市场促进了台湾出口贸易的成长。200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金额达261.62亿美元,年增长23.3%,占台湾出口总额的17.6%。大陆市场已成为台湾出口贸易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已达到23%。大陆市场对于台湾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有助于台湾巩固和提升原有产业的竞争力。

在现有的条件下,台湾厂商到大陆投资设厂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障碍。例如:台湾当局采取“阻挠、推迟、延缓”的政策,迟迟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禁止台湾大企业以及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到大陆投资。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台湾经济不能更好地借助大陆发展的契机,只能以迂回的方式进行民间的经济合作,大大加剧了交易成本。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台商到大陆设厂生产仍可减少生产成本的一半以上。倘若这些制度的障碍得以消除,交易费用就会大大削弱,产品的利润空间就会加大,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产业能否得以提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科研的实力(包括科研人才和科研基金)。单靠台湾的能力,无法形成强大的科研实力。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7年制造业的科研经费占营业额比重看,美国4.0%,日本3.5%,英国2.3%,德国4.2%,韩国2.5%,而台湾仅为1.0%,在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台湾只能侧重于应用研发,忽视基础研发,而基础研发与原创性技术的发明又息息相关。倘若,两岸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必会推动科研项目的联合,台湾优于应用研发,大陆优于基础研发,两岸优劣互补,才能共同促进原有产业的发展,同时协力开创具有“原创”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带动两岸的经济增长。

3.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加速台湾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拓宽服务空间。

进入80年代后,台湾第三产业在民间长期累积巨额财富的带动下,开始迅猛发展。1999年第三产业产值已高达64.2%,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近几年来,台湾当局为寻找经济发展的再突破,已提出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积极推动台湾海空转运、金融、电信、媒体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大陆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有潜力的市场。目前,台湾在大陆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极少涉及第三产业。因此,加快两岸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推动台湾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拓宽服务的空间,它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综上所述,台湾要走出经济低迷,保持繁荣,必须加强两岸的经济合作,并且应从“阻挠”型的合作,过渡到市场自由的合作,最后上升到官方层面上的合作。只有这样,台湾经济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否则,台湾将会错失一个经济发展的良机。

标签:;  ;  ;  ;  ;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台湾未来经济发展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