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形式、学术上帝:唯物主义与实证批评的新诠释_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形式、学术上帝:唯物主义与实证批评的新诠释_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主义论文,主义论文,学术论文,政治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9)12-0010-06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写成于1908年,翌年出版,至今整整100年了。100年来它都被认为是一本从事思想路线斗争的政治性论战著作,而不是哲学学术著作。由于100年来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思想理论潮流的起伏,它曾经受到过高度颂扬,也遭遇过严厉诋毁,而更多的人则以它不是学术著作而置之不理。列宁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赫也说《唯批》是“党派争论的著作”,与他感兴趣的问题相去甚远[1]。所以马赫看到此书以后始终没有公开答辩或反击。很可能马赫根本没有仔细阅读列宁对哲学问题的分析和论述。马赫的态度颇能代表西方哲学界的一般看法。在西方社会,学术和政治可能是完全分开的,但如此看待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偏见了。《唯批》诚然是一本政治性论战著作,但也是一本道道地地的学术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正是政治与学术的结合,即把政治观点、策略与活动都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也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结合。排除了那种政治偏见之后再来阅读《唯批》,便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完全是以学术规则来处理哲学问题,尽管这种处理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下面我想就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证

尽管19世纪80、90年代已经有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但一般理论家还是只把历史唯物主义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还只是历史观,那么,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世界观和认识论呢?如果有,世界观和认识论是什么呢?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历史观,没有世界观和认识论,甚至认为只有经济政治理论。这实际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哲学。当时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如梅林、拉法格、考茨基、拉布里奥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等人的主要工作都在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似乎都同马克思主义无关。狄慈根第一个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之名,但他指的主要是认识论。普列汉诺夫不久也采用了这个名称,但他指的仍是唯物史观。在这种气氛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世界观和认识论,如果有,是什么,都成了问题。于是当时出现了一种哲学倾向,即从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根据。大家知道,这股思潮在整个20世纪中都颇为流行,直到今天。在当时的欧洲,主要是以新康德主义哲学,在俄罗斯是以经验批判主义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中都有经验批判主义的信奉者。他们受到了普列汉诺夫的批判,而后受到了列宁的批判,列宁的批判集中在《唯批》中。此书的特点在于不仅批判经验主义者的有关观点及其论据,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不是任何其他哲学。列宁1908年5月在伦敦写作《唯批》时曾在一个发言提纲中质问当时著名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波格丹诺夫(政治上是一位布尔什维克):“报告人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不承认,那么他为什么一次也不去分析恩格斯关于这一点的无数言论?”[2](P10)随后写成的《唯批》一书的书名中的“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又在前3章的标题中明确地把经验批判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在这3章中,列宁没有明确地把世界观与认识论区分为两门哲学学科,但在内容上包含了这两门学科,其中除论述了关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反映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论、认识的基础等认识论原理而外,还论述了关于物质、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的统一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世界的规律性等世界观原理。可以说,《唯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阐明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原理并明确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列宁还一一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观点,揭露其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本质。这样,列宁就一面反驳了以经验批判主义冒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谬误,一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此外,列宁在第4章中追溯了经验批判主义的历史渊源;在第5章中进一步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特别是当时正在兴起的“物理学革命”,借以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在第6章中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其中蕴涵世界观与部门哲学的关系。可以看出,《唯批》的第1、2、3、6章实际上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从中可以隐约看出后来苏联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下面我想对世界观和认识论作进一步说明。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证

在《唯批》中列宁没有明确地使用“世界观”这一概念,这并不是否认世界观这一哲学组成部分,也不是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相反,列宁对世界观及其地位是十分重视的。列宁用“认识论”这一概念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扩大了认识论的范围。这可以从他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中看出:

“(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2](P77)

第一个结论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第一个原理,即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承认对象是客观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严格讲,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原理。第二个结论讲的是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个结论是认识的辩证过程,这两个结论才是认识论本身的最基本的原理,展开来就是认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部门,所以我认为列宁在《唯批》中讲的认识论是广义的,它包括世界观和狭义的认识论。

世界观也是《唯批》的主要内容。在列宁标明认识论的3章中,有两章处理的都是世界观问题。在第1章中,列宁一方面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解,一方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无论反面的驳斥还是正面的论证,列宁立论的根据都是科学。肯定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当然是认识和认识论的前提,是一切学科的前提。人们不一定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有的人甚至否定这一点,但他们的正常活动无不自发地以此为前提。论证这个观点正是世界观的任务,因此,列宁把它摆到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之首,并以《唯批》的第1章论证这个问题。

经验批判主义夸大人必须通过感觉接触现实世界这一事实,把现实世界等同于感觉、经验,提出“要素论”和“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这不仅与科学事实违背,也是与正常人的常识违背的。他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人是否用头脑思想?列宁在这过程中也论证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

列宁在《唯批》第3章中还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系列原理,按照习惯的说法,这些原理一部分属于唯物主义,它们是物质定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空间和时间,后面第5章谈的物质与运动也属于这部分,另一部分属于辩证法,它们是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自由与必然。由于列宁不是在系统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内容是不完整的,安排也是不严密的,然而确实充分坚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观点,而且作了新的发挥。尽管今天看来,列宁的有些提法仍有可以商榷之处,这些内容仍足以说明世界观在《唯批》中的首要地位。

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证

《唯批》第2章论述的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3项: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真理论和认识基础。

前面已谈到过“三个结论”的世界观内容,但其重点不在此而在认识的本质,即第二个结论,这一章共分6节,前3节主要论证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即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列宁用以证明认识就是反映的主要根据是实践。第4、5节谈论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若干原理亦以实践为根据。第6节再专门谈实践问题。

自西欧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出现以来,主体能不能反映客体在哲学史中一直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主体既然只能通过感觉来获得对对象的认识,那么,主体直接接触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对象本身,因而对对象的认识实际是对感觉的认识,对象本身始终隐藏在感觉的后面,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他们把对象本身叫做自在之物,即不可知之物,把可知的感觉叫做现象;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是说,我们人类今天拥有的知识都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显然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发展的事实的,也是违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直受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反对。但经验主义者死死咬定感觉这一关,把主体通向客体的这道桥梁硬说成隔断主体与客体的墙壁,如何从理论上论证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一直是一个难题。时间推移到20世纪初年,俄国的经验批判主义者(当时的经验主义流派之一)仍然在使用这个陈旧的武器来向辩证唯物主义挑战,唱起了自在之物不可知,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可超越的老调。列宁在论战中提出的3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的第2个结论针锋相对地指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自在之物不是不可知之物,而是尚未知之物,恩格斯把已知之物称作为我之物。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之间的界限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决不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列宁如何论证这个观点呢?

列宁用3节的篇幅来论证这个观点。其部分篇幅是驳斥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观点,大部分篇幅是正面论证这个观点。他引证了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的说明和论证,其中特别多的是恩格斯的论述。表面上看,列宁是在用引证来论证,但从实质上看,他是用实践来论证,即用正常人的生活实践和科学家的实验来证明,他之所以引用哲学家的话是因为他们用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的反映论观念是十分鲜明的,但他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停留在直观唯物主义水平,对反映论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哲学史上第一个打破这个僵局的是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种“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3](P127)第二年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检验真理的著名论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P55)当时马克思正在完成他的思想转变(从空想社会主义向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找到了实践观点,而真理的实践标准观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础性观点,后来恩格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论证,列宁在《唯批》中引证了恩格斯用实践观点论证认识的本质的两大段话。

一段话是出自《费尔巴哈论》,其内容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第二方面就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在这里恩格斯就是以实践来反驳反面的观点和论证正面的观点,他说:“对这些以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创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5](P225~226)紧接着他还举了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和哥白尼太阳系学说两个实例来说明。

另一段话是出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其内容是恩格斯在追溯唯物主义史时候谈到了不可知论,又用实践来反驳它,指出:“这种论点,看来的确很难只凭论证予以驳倒。但是人们在论证之前,已经先有了行动。‘起初是行动’。在人类的才智虚构出这个难题以前,人类的行动早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布丁的滋味一尝便知。”[6](P702)紧接着恩格斯对实践如何检验认识作了分析。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不仅以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来论证反映论,而且以生活实践来论证反映论。生活实践是每一个人都参加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发地用自己的日常穿衣吃饭的生活实践论证了自己的思维是能够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与变化发展,否则是无法生活下去的。这包括那些不可知论者和坚定的唯心主义者。恩格斯对日常生活的自发检验功能的发现,是对实践标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恩格斯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反驳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置他们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对自己的理论的强有力的否定。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有所丰富和发展,由于列宁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面世前便去世了,始终不知道此书的内容,写《唯批》时当然就更不知道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劳动在从猿到人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使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观点更加完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论证了实践如何证明了因果关系的实际存在。他认为子弹的发火、爆炸、出膛的过程可以证明我们对子弹发射中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怀疑论者会以有时发射失败来反驳,恩格斯说:“这正好证明了因果性,而不是推翻了因果性,因为我们对这样偏离常规的每一件事情加以适当的研究之后,都可以找出它的原因,如引信发生化学分解,火药受潮等等,枪筒损坏等等,因此,在这里可以说是对因果性作了双重的验证。”[5](P325)双重验证,这是何等铿锵有力啊!如果列宁知道恩格斯的这些思想,是一定会大加赞赏的。

在第2章的第1、2、3节中,列宁重点论证认识的本质,对认识的辩证过程只在认识论的第3个结论中谈了一下,这是一个缺陷,但列宁在后两节谈到认识的成果——真理时,有所弥补。

自古以来,中外哲学家无不认为自己是在探寻真理,自己的观点是真理,经验批判主义者也都以真理的追求者自命,因而列宁在谈到了认识的本质问题之后谈到真理问题。真理是人们从事认识活动所预期的成果,即正确的认识,但认识过程是复杂的、辩证的,往往是非混浊,正误杂呈,其成果除了真理而外,还有谬误、猜测、假定、怀疑、问题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东西,因而列宁把真理分为两个问题来研究和讨论:“(1)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2)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2](P81~82)前者是真理的本质论,后者是真理的发展论。人们习惯地把前者称作真理论的唯物主义,把后者称作真理论的辩证法。这是与认识的本质论和认识的发展论相对应的: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真理是主体对世界的正确的反映;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真理是真理的因素逐渐积累的辩证过程。因此,真理是客观真理,也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列宁所指实即人类的认识史、科学史,他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2](P95)科学史,就其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言,就是客观真理;就其反映的条件、局限性而言,就是相对真理;就其反映的无限性、颠扑不破性而言,就是绝对真理。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既反对主观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真理的基础当然也是实践。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别和联系都是实践造成的。实践检验认识是不是客观真理、实践推动认识发展,又限制认识发展,从而使认识中的真与伪、是与非、正与误、有限与无限、短暂与长远呈现出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指出:“从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2](P96)“你们会说: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这种区分是不确定的。我告诉你们:这种区分正是这样‘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东西;但同时它又是这样‘确定’,以便最坚决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的诡辩划清界限。”[2](P96)

列宁后面谈到实践检验认识又确定又不确定,这可以说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区分又确定又不确定的根源。列宁的话是:“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2](P103)

列宁在《唯批》第2章的最后一节又专门谈了一下实践问题,可以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总结。这样这一章的主要内容便形成了认识论的基本体系,其组成部分有: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反映)、认识的过程(辩证发展)、认识的成果(真理)和认识的基础(实践),而实践贯穿认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因此,他提出了“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P103)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也是一个引起争论的观点。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它扩大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扩大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哲学的中心内容是世界观。如果把实践看成客观世界的基础,就过分了。实践只是人类社会及其实践所及的环境的基础,而客观世界则是无所不包的宇宙。在世界观上,无论如何,只有物质或物质世界的存在才是首要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作为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观点的内容当然不限于实践充当真理标准,但列宁没有展开加以论述,后来毛泽东的《实践论》比较具体地全面地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

总之,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的系统论述,对后来苏联学者构建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对今天我们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列宁的这些思想仍然闪耀着启迪的光芒。

把《唯批》作为学术著作来阅读,当然还有其他问题可谈。例如关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世界观与部门哲学的关系问题,列宁提出的一些观点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列宁在第5章中申明,他谈的是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而不是自然科学的专门问题,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又十分密切,自然科学固有的精神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完全一致的,“现代物理学是在临产中。它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2](P216)就是说,即使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自觉的引导,自然科学发展到较高程度时,辩证唯物主义也会从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列宁在第6章中谈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实际上涉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与各个部门哲学的关系,他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础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2](P221)也就是说,哲学是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整体及其一般性的学问,而历史观、认识论等等则是关于世界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及其一般性(从世界整体看则是特殊性)的学问,这就是部门哲学,哲学、世界观与部门哲学是不可分割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哲学的科学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列宁与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论战已经成为历史,但这场论战中所蕴涵的学术价值是不会消失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上的著作。

标签:;  ;  ;  ;  ;  ;  ;  ;  ;  ;  ;  ;  

政治形式、学术上帝:唯物主义与实证批评的新诠释_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