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及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_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亚太发展中国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亚太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90年代以来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是国际中长期资本的主要吸收者,这不仅有利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证券投资已成为90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吸收外资的主要投资形式。证券筹资成功发展除了宏观原因以外还包括筹资技术上的原因,各国有利的信用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中国应当注意投资特点的这些变化。

在全球资本流动中,亚太地区以其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大规模资本流入而处于显著地位。而在这中间,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家和地区)尤其突出。不仅向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资本流入反映了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由于这一地区的资本还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以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都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中长期资本的主要吸收者

90年代以来,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中成员国所吸收的国际中长期资本,在全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表1)

表1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年报》;基金工作人员的估算。

注:1.中、长期净资本,不包括例外的金融变动以及由于债务清偿所导致的资本额减少的资本流动;由于难以获得数据所以文莱和香港不包括在内。

2.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

该表说明,从1982-1989年,流向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资本为流入发展中国家全部外来资本的49.8%,而从1990-1993年这一比重分别为211%、90.8%、82.2%和85.5%。其中超过100%的是因其他发展中国家有资本净流出。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非新工业化经济又是亚太地区外来资本的主要吸收者。1982-1989年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来资本占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吸收外资的比重年平均为116.7%,1990-1993年分别为67.3%、47.6%、37.6%和54.8%。

就外资与本国GDP之比而言,所有发展中国家均在上升:从1982-1989年平均0.7%上升到1993年的2.3%,而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则从1.2%上升到4.6%;其中新兴工业化经济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从2.3%上升到5.3%。相比之下,亚太经合组织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则一直处于0.6%以下的水平。80年代后半期以来,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中成员国有所有私人资本流动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在60%以上,90年代则在80%以上。

就具体国家、地区而言,新兴工业化经济以及智利、墨西哥在有的年份中表现为净流出,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则一般为净流入。

这一发展的结果是,外国直接投资净额在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中波动且增长较少,从1982年的13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23亿美元,而在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中则增长较快,从1982年的23亿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318亿美元。在这一变动中,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具有重要的地位。

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资本的一个主要投资场所这一事实表明,这一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国正在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出贡献。发达国家不仅资本在这里找到了机遇,而且传统产业也在这里找到了出路。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巨大投资场所会带动发达国家经济进步的新的一轮动力,正如当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起的作用那样。

二、证券投资成为主要投资形式

与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相似,证券投资成为90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

(1)9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全球利率下降,而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的证券却由于其高回报率而对国际资本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

(2)国际利率较低,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利率相对也低些,这就降低了他们还本付息的负担,也降低了拖欠的风险,为吸收国际债券创造了有利条件。

(3)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业绩,为证券资本的流入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一些国家地区的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提高了其证券信用的市场评价,推动了其进入国际证券融资市场。

(4)国际主要债权国国内规章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对私人证券销售管制的放松,也有效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借款人进入国际证券融资市场。

(5)亚太经合组织亚洲成员国地方性的股票市场繁荣有效促进了债券销售。股市繁荣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私人企业发行了大量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

(6)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墨西哥等,发行了相当数量的全球债券,同时进入几个主要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7)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在债券发行上的运作技巧日益成熟。例如采用了提前偿付(售出)期权或进行股权转换的办法,减少初始发行收益率差价。具有期货卖出权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指定日期按照与票面相等的价值将债券卖回给发行者;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可以将债券按照事先规定的数额转换成其发行公司的普通股份,这些金融创新有效促进了债券发行。从1990-1994年上半年,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所发行的各种债券总额增加了32%,而同期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券发行只增加了27%。

(8)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发行的以这些国家本国货币标价的金融证券对国际投资者有吸引力。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汇率相对稳定,而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之间的差距很大。如印尼、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国就是这样。外国投资者一直是墨西哥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的积极购买者,已发行并公开出售的国库券的70%和政府长期债券的55%由外国投资者所持有。

(9)新兴市场的互助基金在引导证券资本中起了重要作用。到1993年底,专门针对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股票基金数量为231个,其净资产总值为170亿美元。这些互助基金主要集中在股票上。在1990—1993年期间,通过用于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的互助基金所购买的股票净额(包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所购买的股票)平均每年超过10亿美元。(表2)

表2 通过新兴市场互助基金而流向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股票净值[1]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根据以下机构提供的数据所做的估算:

Emerging Market Funds Reserch,Inc;and Lipper Analytical Services,Inc.

注:1.为亚洲和拉丁美洲所设的全球基金除外,香港除外。

证券资本的流入主要是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从1982-1990年,流入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的证券资本年净额在1-20亿美元之间,其中有些年份还有净流出。而1991年一下子达到115亿美元,1992年达到199亿美元,1993年达到371亿美元。其中主要证券资本吸收国是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墨西哥。90年代的这一发展使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吸收的证券资本在全部发展中国家中的比重从原来1/3左右增加到2/3左右。(表3)

表3 流向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证券资本净额[1]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年报》和基金工作人员的估算。

注:1.由于缺乏可利用资料,文莱和香港除外。

三、证券筹资成功发展的原因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主要利用国际债券发行作为国际筹资方式,所发行的国际债券总额从1990年的38.33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310.72亿美元和1994年上半年的169.74亿美元(表4)。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国际债券数的比重,相比1990年为60.5%,1993年为52.3%。1994年上半年为65.0%。在总发行中,主权发行和其它公有发行低于一半而私有部分发行则超过一半。

表4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国际债券发行额[1]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根据下列资料所做的估算:Euroweek,Financial Times,Interntional Financing Review,Financial Market Trends,Financial Statistics Monthly,和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

注:1.包括按欧洲中期票据计划发行的票据。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债券的发行条件比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好,并在90年代又有明显的改善。这一点可以从债券起始发行的平均收益率差价的下降中反映出来。用同一种通货来衡量或用同一到期日来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收益与发达国家债券收益差价不同。美国的国库券和主要工业国家政府的可比债券的收益为代理商的无风险回报。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债券起始发行的平均收益率差价低于发展中国家总体。前者债券起始发行的差价1992年为214基点,1993年为181基点,而同期所有发展中国家总体为282基点和259基点。以主权借贷者相比,前者1992、1993年分别为152基点和130基点,后者为222和230基点。其它公有部分前者为136基点和122基点,后者为232基点和179基点。私有部分前者为293基点和258基点,后者为376基点和348基点,前者均低于后者。(表5)

表5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非增值债券发行额在发起时的收益价差[1]

(单位:基点)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根据以下资料所做的估算: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Euroweek,and Financial Times.

注:1.收益价差被用来衡量债券发行时的收益差别和情况相近的,用同一币种发行的工业化国家政府债券的主要差异。所有数据都是加权平均数。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债券发行的有利条件还反映在大部分国家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上。在90年代进行的国家借贷信用等级评估表明,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大部分具有相对有利的信用条件(表6)。除了文莱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其他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均完成了信用评级。所有被评估的国家,除了墨西哥和菲律宾外均获得了投资等级级别。相比之下,亚太经合组织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少数几个从一家主要评级机构获得了投资等级级别。

表6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借贷信用等级[1]

多样化的国际股票筹资是证券筹资发展的另一原因。就国际股票发行的类型来看,有美国存托凭证(ADR)、全球存托凭证(GDR),也有其它方式,包括在国内股票市场上销售国际股票和在外国股票市场上发行等形式。比较而言,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国更多以上述所谓“其它方式”为其主要的国际股票发行方式(表7)。1991年以后,就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ADR和GDR为国际股票的主要销售方式,而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从总体上讲则不同,主要销售方式一再变动,但其中智利和墨西哥明显以ADR和GDR为主,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明显以其它方式为主。

表7 按类型统计的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国际股票发行额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根据以下资料所做的估算:

Euroweek,Financial Times,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Review.

注:1.欧洲股票存托凭证包含在ADR/GDR之内。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通过国际股票发行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国际资金来源。国际股票销售总额从1990年的11.38亿美元上升到1993年的80.83亿美元和1994年上半年的32.67亿美元。这些国家所进行的股票筹资占全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1990年为90.2%,1993年为68.7%,1994年上半年在47%以上。在这些国家(地区)中,香港地区、新加坡、中国、印尼、泰国和墨西哥占了较大比重。

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的证券投资中,美国是一个重要的投资者,而日本则是一个很不积极的投资者。美国投资者热衷于购买拉美及亚洲国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美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购买或销售的股票债券,1991年为净销售35亿美元,而1992年转变为净购买85亿美元和1993年的净购买209亿美元(表8)。而日本投资者购买发展中国家的证券一直受到限制。在1990-1993年期间只有少量证券投资资本从日本流向东南亚和中国,而同时这一地区的投资者反向日本进行了大量投资。在东京股票交易所这一日本唯一允许外国公司上市的交易所中竟没有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在这里挂牌。

表8 美国投资者购买的外国债券股票净值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财政部:Tresury Bulletin.

亚太经合组织发展中成员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地位分析对于中国的外资利用总体战略是有启示的。在新的国际投资特点下,中国应当注意利用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重,特别是进一步利用间接投资吸收国际资金。相对于引进国际直接投资而言,我国利用国际间接投资还是不足的。考虑到国际投资转向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直接投资的某些缺点,我们应当注意发展间接投资。这一转变可能使我国在新的发展时期获得更广泛的资金保证。在吸收间接投资中,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直至创造适合于我国需要的新的融资工具。还应进一步把利用国际间接投资与国有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稳步开放金融市场,进一步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间接投资中的积极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现代金融中的特殊作用,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就中国特定情况看,经济的市场化与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是基本的外部条件。作为这一市场本身而言,当然在于交易的规范化和有效的监管。目前发达国家也在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在参与这一探索中实现监管与规范的早日成熟。

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亚太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竞争态势。在当今国际金融竞争中,亚太地区新崛起的金融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这些中心大力发展国外金融机构和开发新的融资方式,国际资金竞争十分激烈。适应目前国际投资特点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发展我国的金融中心城市如上海。通过吸收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造就国际投资方式向间接投资的转变,适应金融创新的潮流,为我国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标签:;  ;  ;  ;  ;  

亚洲及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