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尔率先引领个性化消费力推电子商务(论文文献综述)
牛思佳[1](2020)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型的过渡阶段。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驱动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当前服装品牌线下门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触顶;整个服装市场供需错配、成本上升、库存严重等问题不断凸显,服装品牌面临着生存的考验,这就对服装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上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品牌应以消费者为中心,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和内容,通过在渠道方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抢占市场机遇的重大战略,是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双赢的举措。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和服装品牌的渠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首先,将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介绍了数字化转型、服装品牌的渠道等相关理论知识;其次,基于福布斯、世界品牌实验室、阿里巴巴等权威机构的相关品牌数据榜单进行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和服装品牌价值分析,同时通过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现状分析,总结出数字化转型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服装品牌在渠道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案例,从服装品牌的产品、运营、技术、体验、管理五个方向提出数字化转型下的渠道创新策略;最后运用所提出来的策略,对雅鹿男装品牌和天和紫蝴蝶品牌进行具体的策略应用,通过项目实践的方法验证其策略的可行性。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市场调研、江苏纺织工程学会服饰专业委员会的会员企业走访、品牌渠道运营的实际参与以及与江苏地区服装企业合作实践等多种方法,从而了解国内外服装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及渠道发展趋势;结合前期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创新的意义,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最后对服装品牌进行实践分析。希望能够对当前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此提高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进而提升渠道效率,指导品牌的生产销售,最终建立品牌的核心资产。
郭鹏飞[2](2020)在《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服务承诺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无论是梦祥银“终身免费调换”、中国移动“为所有顾客提供无处不在的无线沟通服务”还是三一重工“一生无忧”的服务承诺,设计之初都超越了消费者心理预期,在提升购买意愿、增强顾客信任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影响显着。而这也引发对企业为消费者提供超预期服务承诺的目的和形成机制是什么的探讨?文献梳理发现,学界虽验证了服务承诺在降低顾客感知风险、提升顾客服务体验以及开展内部营销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鲜有对超预期服务承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对服务承诺、消费者预期等文献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展开研究。本文选择在超预期服务承诺实践中拥有成熟经验的梦祥银、海底捞和胖东来三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展开质性研究。围绕研究主题,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方法获取研究资料,之后运用Nvivo11.0软件,通过Strauss程序化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流程对案例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的材料进行编码分析,共计获得329个标签,125个概念,12个副范畴和4个核心范畴:消费者需求识别,数据赋能,企业服务行为分析,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与实施。之后对各范畴的内涵、逻辑关系进行进一步论证和探讨,最终构建了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前导机制模型,并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以服务沟通和消费需求匹配为核心聚焦消费者需求识别过程,在数据挖掘和大数据营销基础上实现数据赋能,并在对标企业现有服务行为的基础上展开设计。基于此本文从加强横向、纵向沟通,多渠道搜集消费者需求信息;打造数据赋能平台,提升全链路数字化能力;培育和完善企业服务承诺支撑要素,建立服务承诺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补充了企业服务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证实了服务质量缺口模型情境适用的局限性,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和服务型企业再升级提供支持。
杨晶[3](2020)在《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超过十四亿的人口数量,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神速,一大批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具有相当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团企业应运而生。同时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一些农业类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和扩展市场,这既为我国农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为企业本身的长足发展扩展了巨大想象空间,夯实了基础。ZD集团作为来华投资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外资企业之一,始终坚持以农业为核心、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研发创新能力出众,产业资源丰富,产品众多,拥有近百年的集团发展史,在世界农业领域富有盛誉。事实证明,ZD集团坚持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布局是值得肯定的,既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又在不同的行业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其多元化战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方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本文对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和实施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等方法,运用PEST分析法对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集团内部环境、当前的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了战略实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多元化战略进行了优化设计,对ZD集团未来的战略选择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期望对ZD集团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并希望能为我国国内类似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信用》杂志编辑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研究课题组[4](2020)在《“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为更好地反映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情况,中国改革报社《中国信用》杂志在持续五年观察、监测"双十一"网购信用建设状况,并提前发布预警报告的基础上,会同凭安信用、易观等机构,共同对"双十一"网购的信用数据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电商平台、商家、物流企业、消费者等主体的价格、质量、交易、支付等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出"双十一"网购十个新趋向、十个信用风险问题以及针对上述风险提出了六方面意见建议,为消费者理性消费提供客观参考和科学引导,为相关部门做好电子商务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健康规范发展。
王航波[5](2019)在《H公司彩电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中国彩电企业坚持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推动全球彩电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彩电市场也面临存量市场过度竞争、销售量增长乏力、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市场现状。因此,彩电企业需要认真审视当前的市场环境,优化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结合H公司面临原有的营销方式效果不佳、企业利润急剧下滑的现状,借助PEST理论、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H公司内外部的市场和竞争环境,阐述H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对营销策略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原因。根据消费者调查数据,在STP战略方面优化了消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目标市场定位。然后对彩电营销的4P组合策略和售后服务进行优化。依据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整合了口碑营销、体验营销、事件营销、社群营销,并提出确保营销策略实施的支撑条件。H公司最终获得一个全新的营销策略优化体系,拓宽公司的营销管理思路。本文紧密联系H公司的产品营销实际,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彩电产品做出前瞻性的营销战略规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中国彩电行业的营销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余茂军,窦瑾,张淑娟[6](2019)在《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起先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较为丰富的消费发展历程;国内消费崛起于改革开放后,近年来加速呈现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趋势。新形势下,有必要系统梳理国内外消费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对消费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方面提供参考。
刘淑萍[7](2019)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往历史的不断总结与革新,更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指出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了现实财富的创造,是历史的革命性推动力量。随着大步迈向数字社会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衍生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为炙热的话题,并深深地刻画着新时代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一切”的时代。随着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再次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先后制定出与新技术相关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坐标定位。2015年全国两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协同一体化制造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2019年,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积极广泛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4G用户渗透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2019年春晚实现5G网络4K超高清直播后,5G商用已经进入制造业并将大规模推广。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比98.3%,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IDC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可达到486亿美元。2根据4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到5月,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就突破1164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抓住新机遇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需求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优化的新引擎。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围绕“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从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第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第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加以概括。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清,对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逻辑关系以及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熊彼特指出如果不掌握历史,不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故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新工业革命争论与制造业范式演化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历史维度中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对德、美、日三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进行梳理和对比,总结出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共性及关键;并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章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第二章历史维度总结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五个要素,结合马克思理论、佩蕾丝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罗默经济增长四要素模型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三元论模型,确定“互联网+”技术驱动力、市场拉动力和政策支撑力所形成的聚合力;其中技术驱动力部分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驱动力以及融合驱动力,“互联网+”市场拉动力包括市场规模拉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产生的拉动力,“互联网+”政策支撑力包括互联网+政务能力以及“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其次,通过对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结合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制造业产业结构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视角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其次,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显着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以及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最后是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补充和完善“互联网+”相关概念和认识,明晰“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作为历史发展新机遇予以分析,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和认识不清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通过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指导建立“互联网+”技术基础模型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模型,提出“互联网+”三要素聚合力,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清“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结构和制造业价值链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三驱动链条升级路径,对相关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动力结构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发展提出参考。第三,补充和完善“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随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尽可能减少“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来考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张莞[8](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王岚[9](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王俊茹,卜森[10](2019)在《新制造下海尔C2F电商模式及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新制造下海尔的营销环境,探讨了新制造的实施及现状以及海尔实施新制造的优势和威胁。对海尔C2F模式的运营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制造下海尔C2F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海尔C2F模式面临着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不易于模块化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最后对新制造下海尔C2F模式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和总结了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方面的建议。
二、海尔率先引领个性化消费力推电子商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尔率先引领个性化消费力推电子商务(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1 数字化转型概述 |
2.1.1 数字化的概念 |
2.1.2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及特点 |
2.1.3 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 |
2.1.4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
2.1.5 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构成 |
2.1.6 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
2.2 服装品牌的渠道概述 |
2.2.1 服装品牌的定义及内涵 |
2.2.2 渠道的概念、内涵与功能 |
2.2.3 渠道的结构 |
2.2.4 服装品牌的渠道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1 数字化转型及服装品牌环境分析 |
3.1.1 国内外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2 服装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
3.1.3 江苏地区服装品牌企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
3.1.4 中国消费者行为分析 |
3.2 服装品牌的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分析 |
3.2.1 传统线下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2 现代互联网渠道模式及终端零售形式 |
3.2.3 传统线下渠道与现代互联网渠道的对比分析 |
3.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现状分析 |
3.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阶段 |
3.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及其路径分析 |
3.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必要性 |
3.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路径 |
3.5 数字化转型对服装品牌渠道升级的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1 国外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1.2 国内服装品牌创新案例分析 |
4.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设计原则 |
4.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 |
4.3.1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产品内容方向 |
4.3.2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零售运营方向 |
4.3.3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生产技术方向 |
4.3.4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消费体验方向 |
4.3.5 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组织管理方向 |
4.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未来发展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 |
5.1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雅鹿男装为例 |
5.1.1 雅鹿男装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1.2 雅鹿男装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1.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雅鹿男装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2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应用实例——以天和品牌为例 |
5.2.1 天和品牌渠道创新策略应用背景 |
5.2.2 天和品牌的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3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应用实践 |
5.2.4 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天和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实施初步成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6.2.1 课题存在的不足 |
6.2.2 课题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2)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服务承诺 |
2.1.1 概念及内涵 |
2.1.2 效用及影响因素 |
2.1.3 设计与实施 |
2.2 服务质量缺口模型 |
2.2.1 概念及形成机理 |
2.2.2 影响因素研究 |
2.3 消费者预期理论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1 研究样本选择 |
3.1.1 样本选取依据 |
3.1.2 研究主题选择 |
3.2 企业简介与超预期服务承诺实践分析 |
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 |
4.1 数据分析 |
4.2 开放式编码 |
4.3 主轴编码 |
4.4 选择式编码 |
4.5 模型构建 |
4.6 模型饱和度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模型探讨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模型阐释 |
5.2.1 主范畴一:消费者需求识别 |
5.2.2 主范畴二:数据赋能 |
5.2.3 主范畴三:企业服务行为分析 |
5.2.4 主范畴四:超预期服务承诺设计与实施 |
5.3 管理启示及建议 |
5.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5.4.1 研究局限 |
5.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开放式编码表 |
附录 Ⅱ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工具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分类及优缺点 |
2.1.1 内涵 |
2.1.2 分类 |
2.1.3 优缺点 |
2.2 多元化战略的模式、动因和风险 |
2.2.1 模式 |
2.2.2 动因 |
2.2.3 风险 |
2.3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条件分析 |
2.3.1 前提条件 |
2.3.2 必备条件 |
2.3.3 企业内部条件 |
2.3.4 企业外部条件 |
2.4 多元化战略的发展方向与实施途径 |
2.4.1 多元化战略未来的发展方向 |
2.4.2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途径 |
第3章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分析及评价 |
3.1 ZD集团概况 |
3.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 |
3.2.1 专业化战略原则与规划(1921 年-1948 年) |
3.2.2 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阶段(1948 年-20 世纪 80 年代初) |
3.2.3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90 年代末) |
3.2.4 多种多元化产业共同经营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 |
3.2.5 ZD 集团在华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 |
3.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史评价 |
3.3.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经验 |
3.3.2 ZD 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教训 |
3.3.3 ZD集团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战略的作用 |
3.3.4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ZD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多元化战略定位 |
4.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内部环境分析 |
4.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2.1 内部环境的优势 |
4.2.2 内部环境的劣势 |
4.2.3 外部环境的机遇 |
4.2.4 外部环境的挑战 |
4.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5章 ZD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设计与实施 |
5.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
5.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制定 |
5.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
5.4 ZD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
5.4.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产业适当扩张的发展战略 |
5.4.2 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系 |
5.4.3 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各产业核心竞争力 |
5.4.4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各产业板块关联度 |
5.4.5 强化核心事业建设,加快各产业板块战略调整 |
5.4.6 维护同中泰双方的友好关系,促进多方共同发展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数字化转型引领中国进入新消费时代 |
“双十一”电子商务主要信用风险分析 |
(一)五大“新兴”热点问题 |
(二)五个“疑难”问题 |
展望与建议 |
小结 |
附件一2019“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十个正面案例 |
1、新金融助推小微企业分享消费季红利 |
2、顺丰“上新”全套解决方案保证快件和用户信息安全 |
3、京东四大举措实现全链条品质管控 |
4、“营商保”赋能商家确保天猫“双十一”品质不打折 |
5、“互联网+高铁快运”助力“闪电”发货 |
6、高校智能扫码秒取快递纸箱回收“绿色双十一” |
7、农民主播搭上“网络快车”致富 |
8、银联多中心系统秒级切换为消费者提供顺畅支付体验 |
9、特殊“村花”见证“小镇青年”消费升级 |
10、实体店拼体验加入“双十一”大战 |
附件二2019“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十个反面案例 |
1、要退款先借贷受害者稀里糊涂上当 |
2、宣传承诺不兑现线上线下权益有差异 |
3、只是收了个快递却被骗9000元 |
4、网购电脑显卡却收到一桶矿泉水 |
5、网购羊毛衫不含羊毛平台退货并下架商品 |
6、花样促销仍在套路消费者到手价难以到手 |
7、“双十一”过后冒充客服退款诈骗浮出水面 |
8、福建宁德女子因“亲密付”被骗15000元 |
9、买九箱桃子坏了七箱 |
10、领红包现欺诈式营销 |
(5)H公司彩电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彩电市场格局不断变化 |
1.1.2 彩电厂商之间竞争加剧 |
1.1.3 彩电产品迭代加快 |
1.1.4 全渠道零售崛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1.3.1 国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
1.3.2 国内研究与实践综述 |
1.4 研究框架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1.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2.1.2 STP战略 |
2.1.3 4P营销组合 |
2.1.4 整合营销传播 |
2.2 相关研究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第三章 H电器营销环境分析 |
3.1 H公司中国市场概况 |
3.1.1 H公司简介 |
3.1.2 H公司彩电业务市场概况 |
3.2 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科学技术环境 |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1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4 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5 营销存在问题 |
3.5.1 STP策略存在问题 |
3.5.2 4P营销组合存在问题 |
3.6 基于SWOT分析的营销策略优化必要性 |
第四章 H公司彩电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4.1 营销策略优化目标 |
4.2 基于消费者调查数据的分析 |
4.2.1 调查简介 |
4.2.2 消费者构成分析 |
4.2.3 消费者彩电购买行为分析 |
4.2.4 消费者彩电功能需求分析 |
4.3 STP战略优化 |
4.3.1 消费市场细分(S) |
4.3.2 目标市场选择(T) |
4.3.3 目标市场定位(P) |
4.3.4 STP优化总结 |
4.4 4P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
4.4.1 产品策略优化 |
4.4.2 价格策略优化 |
4.4.3 渠道策略优化 |
4.4.4 促销策略优化 |
4.5 售后服务优化 |
4.6 其他营销策略运用 |
4.6.1 口碑营销 |
4.6.2 体验营销 |
4.6.3 事件营销 |
4.6.4 社群营销 |
4.7 营销策略体系优化总结 |
第五章 H公司彩电营销策略优化支撑 |
5.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
5.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5.3 优化供应链物流体系 |
5.4 构建品牌数据中心 |
5.5 优化社会公共关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消费者智能电视购买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消费增长综述 |
(一) 美国百年消费。 |
1、大众消费时期 (1920~1960年) 。 |
2、品质化消费时期 (1970~1980年) 。 |
3、理性消费时期 (1990年至今) 。 |
(二) 日本消费历程。 |
1、大众消费崛起阶段 (1950~1960年) 。 |
2、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阶段 (1970~2004年) 。 |
3、理性、简约消费阶段 (2005年至今) 。 |
二、我国消费增长趋势 |
(一) 人口结构改变, 消费市场更加细分 |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
2、新生消费者加速崛起。 |
3、家庭人口结构小型化。 |
(二) 加强技术创新, 新兴消费层出不穷 |
1、信息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 |
2、网络进步带动新模式发展。 |
3、融合共享催生新业态涌现。 |
(三) 统筹区域发展, 多种消费阶段并存 |
1、一、二线城市引领消费升级。 |
2、中小城镇升级需求加速扩容。 |
3、乡村地区商品消费日趋繁荣。 |
三、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对安徽的影响 |
(一) 引领消费新理念形成。 |
(二) 带动消费新业态涌现。 |
(三) 激发消费新供给发展。 |
(7)“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评述 |
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
二、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律归纳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历史经验 |
一、工业革命演进与争论 |
二、制造业结构升级一般规律 |
三、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一般规律 |
四、制造业竞争力演进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下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
一、因素一:需求面驱动 |
二、因素二:技术面驱动 |
三、因素三:人力资本面驱动 |
四、因素四:能源机制面驱动 |
五、因素五:制度面驱动 |
第三节 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范式选择 |
一、新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 |
二、制造业范式演化与选择 |
三、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历史机遇 |
四、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
第三章 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外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梳理 |
一、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 |
二、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关键:“互联网+” |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选择 |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 |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与内涵 |
三、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机遇 |
四、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
第四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分析 |
一、三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因理论 |
二、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理论 |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
一、动力一:“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驱动力 |
二、动力二:“互联网+”市场多层次拉动力 |
三、动力三:“互联网+”政策支撑力 |
第三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
一、“互联网+”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二、“互联网+”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三、“互联网+”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第四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二:基于价值链视角 |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横向扩张升级作用机理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纵向渗透升级作用机理 |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跃迁升级作用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一、“互联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二节 “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
第一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 |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开放创新驱动路径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多层次可持续创新驱动路径 |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协调创新驱动路径 |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 |
一、制造业服务化驱动路径 |
二、“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耦合驱动路径 |
三、国家价值链协同发展路径 |
四、链条式一体化管理发展路径 |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 |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二、社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三、企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新制造下海尔C2F电商模式及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新制造下海尔营销环境分析 |
1.1“新制造”的实施及现状 |
1.1.1 德国的“工业4.0” |
1.1.2 美国的“制造创新网络” |
1.1.3 日本的“工业价值链计划” |
1.1.4 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
1.2 海尔实施“新制造”的优势和威胁 |
1.2.1 海尔实施“新制造”的优势分析 |
1.2.2 海尔实施“新制造”的威胁分析 |
2、新制造下海尔C2F模式运营分析 |
2.1 海尔C2F模式简介 |
2.2 海尔C2F模式实施内容 |
2.2.1 建设板块 |
2.2.2 建设方向 |
3、新制造下海尔C2F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1 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 |
3.2 产品零件的模块化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
3.3 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有待完善 |
4、新制造下海尔C2F模式营销策略分析 |
4.1 海尔C2F模式产品生产 |
4.2 海尔C2F模式价格制定 |
4.3 海尔C2F模式渠道开拓 |
4.3.1 改进间接销售渠道 |
4.3.2 开发直接销售渠道 |
4.4 海尔C2F模式促销创新 |
4.4.1 体验式营销 |
4.4.2 社会化营销 |
结束语 |
四、海尔率先引领个性化消费力推电子商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服装品牌的渠道创新策略研究[D]. 牛思佳. 江南大学, 2020(01)
- [2]企业超预期服务承诺前导机制研究[D]. 郭鹏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D]. 杨晶.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4]“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J]. 《中国信用》杂志编辑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研究课题组. 中国信用, 2020(01)
- [5]H公司彩电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航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国内外消费增长趋势及其影响[J]. 余茂军,窦瑾,张淑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11)
- [7]“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刘淑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新制造下海尔C2F电商模式及营销策略分析[J]. 王俊茹,卜森. 电子商务,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