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增加值测度的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基于旅游业增加值测度的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增加值论文,弹性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对于国计民生更是重中之重。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领域宽、方式灵活的优势,所以被称为“熨平就业波动的蓄水池”(Szivas et al.,2003),其经常被用作一种工具来刺激经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Abby et al.,2006)。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来提高我国的整体就业水平、解决目前就业问题是可行且有效的方式。目前,全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3%左右,而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仅占总就业人口的1.9%。同时,我国的旅游就业水平增长较国民经济的增长明显滞后,并且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不相一致,旅游就业效应未能完全发挥,旅游对于就业水平的贡献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旅游就业弹性指旅游就业对旅游总产出变动的反映程度,其经常被用来衡量旅游总产出的变动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度,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国家旅游业对就业水平的贡献度。国内学者利用地区及行业旅游就业弹性对旅游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唐代剑(2005)在对浙江省旅游就业人数核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就业弹性的线性测量方法。柳思维等(2008)通过对湘鄂黔边区的旅游就业弹性的分析,指出了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郭为等(2009)通过对饭店和旅行社的就业波动弹性的测算和分析,指出旅游就业中间接就业比直接就业更加重要。就业弹性的准确测算,需要用到一个基础性的指标,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就业总量。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卫星账户,导致整个产业的范围模糊,旅游就业总量很难在统计数据中直接找到。目前我国统计体系中的旅游就业只涉及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主要行业,而这两个行业的就业量仅仅是旅游总就业量中的一小部分,据此所测算的旅游就业弹性必然有很大的偏差。如何对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就业水平进行相对准确的测算成为准确测度旅游就业弹性的关键,而国内学者对于旅游就业总量的测算基本上都是地区性的,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对现有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法(刘益,2012)予以改进,利用旅游消费结构、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从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剥离出旅游总增加值,进而测算出我国1994年至2011年的旅游业总体就业水平,然后对旅游就业弹性进行测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旅游就业水平的可持续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一、我国旅游总就业水平的测算

      (一)利用1994年至2011年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构成、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如表1所示),计算与旅游相关行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计算公式如下:

      

      Y表示相关行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

表示国内游客的总花费,

表示国内居民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

表示国际游客总花费,

表示国际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R表示年平均汇率。由于1999年之后,国内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构成差异较大,1999年后分别计算后加总得出与旅游相关行业来自于国内旅游的收入(如公式2),

表示城镇游客的总花费,

表示城镇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

表示农村游客的总花费,

表示农村游客对该行业产品(服务)的消费比例。

      在测算相关部门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中,将现行旅游消费构成统计中的九个类别分别归入第三产业的八个部门:交通运输业(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邮电通讯)、批发零售业(购物);商务服务业(游览)、娱乐业和其他服务业。而在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八类部门又分别归属于四个大类,即: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信息传输)业、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其中商务服务业主要涉及旅行社业务,本文为了计算方便,把商务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合并统称为“其他服务业”来计算来自于游览、娱乐和其他旅游消费的收入。根据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及相应消费构成计算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二)利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计算出旅游总增加值。

      假定各行业中来自于旅游消费部分的增加值率和其平均增加值率相等,根据相应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率剥离出相关行业旅游增加值,最后加总得出旅游业总增加值。

      

      TP表示旅游业总增加值,

表示与旅游相关的第i个产业来自于旅游业的总收入,

表示第i个产业的增加值率。

      我国各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计算所使用的增加值率有所不同,为了和相应年份第三产业的总产出相匹配,相关行业的增加值率分别根据1992年、2000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各行业的增加值率得出。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三)根据相关部门来自于旅游业的增加值及各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出1994年-2011年旅游业总体就业水平(如公式4)。

      

      

表示旅游业总就业量,

表示相关行业来自于旅游业的增加值,

表示相关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旅游就业弹性的测算

      (一)旅游就业弹性估计

      在旅游总就业水平测算的基础上,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假定固定资产K不变,两边取对数得到:

      

      为了求旅游就业对旅游总产出的弹性,将式(2)转化为以L为因变量,Y为自变量,如下:

      

      根据1994年-2011年我国旅游就业量和旅游总产出,利用Eviews6.0回归检验得到旅游业就业产出函数:

      

      为了比较旅游业就业弹性情况,根据1994年-201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总量和相应产业的增加值数据,利用Eviews6.0回归检验得到:

      

      第一产业就业产出函数:

      

      从以上各模型回归的检验结果来看,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的值均大于0.9,表明模型拟合度较高。t-Statistic的值均大于其分布双侧分位数,表明回归系数通过检验,从F统计量的检测值看,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同时代入相应数据对模型进行模拟检验,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绝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拟精度很好。

      (二)1995-2011年各年旅游就业弹性的动态变化

      根据第二部分旅游就业总量测算的结果运用弧弹性的计算公式测算出1995-2011年旅游就业弹性,并据此绘制1995-2011年旅游就业弹性变化图,如表4和图1所示。

      

      图1 1995年-2011年我国旅游就业弹性的动态变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设

      从上述我国旅游就业弹性估计和各年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就业存在如下问题。

      (一)我国旅游就业弹性过低

      通过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211744、0.176952和0.210232。而世界平均按三次产业显示的就业弹性为0.24、0.21和0.61(Kapsos,2005)。由于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劳动力迅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与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可比性。但是,与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世界平均水平远远高于第二产业,二者相差0.4。而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虽然也高于第二产业,但高出的幅度很小,并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没有发挥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没有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产业,由其行业性质所决定,旅游业的就业弹性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达到0.66。但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只有0.28,虽然也高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0.38。

      (二)我国旅游就业的波动性较大

      从表4和图1所显示的我国1995年-2011年就业弹性变化来看,就业弹性最高是2002年为0.83,最低的2008年为-1.59,波幅很大,并且每年旅游就业弹性都出现较大的波动,这说明目前我国旅游就业缺乏稳定性。

      (三)我国旅游业并未发挥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旅游业被称为“熨平就业波动的蓄水池”,即在经济衰退时,旅游业可以吸纳从其他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从而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波动。但从我国实际来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但在这两个时期我国旅游就业弹性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负值,即旅游业不仅没有吸纳从其他产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反而也向社会释放劳动力,成为加剧全社会就业波动的一个因素。

      我国旅游就业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业产业链不够完善,导致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在旅游产业中,满足购物和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需求的部门产业链最长,也最能带动就业的增长。从目前我国的旅游消费构成来看交通费所占的比重最高,达到30%左右,而交通业本身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娱乐和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很低,以国际游客为例,2011年国际游客在交通方面的消费比例是36.9%(包括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而娱乐方面的消费为6.2%,购物方面的消费为23.7%(国家旅游局,2012),在国际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则可以达到60%以上,其中购物和娱乐消费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在50%以上(李一玮,2004)。2011年我国购物和娱乐消费的比例仅为29.9%,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从而造成旅游产业链不完善,旅游就业带动能力不足。

      第二,旅游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方式落后,导致旅游人才不能适应旅游就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培养专业基层服务人员的职业技术学校,而在我国,专业的旅游职业学校的数量不足,而且还正在减少。2011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比上年增加148所,在校生增加0.37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比上年仅增加92所,在校生减少了0.69万人(国家旅游局,2012)。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基层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要远远大于对高层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样的增长结构显然与旅游业的产业就业特征相背离。另一方面旅游教育方式落后,在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能力”,教育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不合理;在职业教育中,缺乏规范性、专业性,使学生的各种服务技能学习不到位。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旅游人力资本市场上的“货不对路”的现象,不能真正满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旅游业面临人才匮乏和就业增长乏力的矛盾。

      第三,旅游业企事业单位的短视行为,导致旅游就业的波动性。由于我国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上存在重短期、轻长期,临时工雇用比例过高,当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大量雇用或解雇临时用工,以实现其短期经济目标。而企业之所以存在这种短期行为,主要在于我国旅游业仍然属于外延式增长,重规模、轻质量,反映到旅游用人机制上,就是重使用、轻培养。

      现阶段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旅游就业弹性,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完善、深化现有产业链。加强餐饮、娱乐、购物环节的管理和创新,提高游客在这些环节的消费比例,在完善现有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延长深化产业链,把旅游产业链从现在的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向纵深发展,使旅游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能紧密联系。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加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创新与文化、品质与特色与相结合,开发出融入了当地文化、设计独特,品质上乘的真正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

      2.转变旅游教育理念、改革旅游教育方式,调整旅游教育结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旅游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Melphon et al,2007)。在普通旅游高等教育方面,本专科教育应该与研究生的教育方式区别开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强化学生的技能练习,校企联合,做到真正与旅游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多开办旅游职业教育的机构,使更多缺乏旅游职业技能的人员能够接受旅游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从而为我国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使旅游就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3.引导企事业单位改变用人机制,树立人才培养意识。比如通过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游客投诉机制,把游客满意度调查作为日常性的工作来抓,让游客随时能够监督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促使企事业单位致力于培养专业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追求长期、稳定发展。

标签:;  ;  ;  ;  ;  

基于旅游增加值测度的我国旅游就业弹性分析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