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系统掌握和运用“四个观点”指导决策的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系统掌握和运用“四个观点”指导决策的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系统掌握和运用“四观”指导决策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以人为本论文,理念论文,系统论文,四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正确政绩观为核心,以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为重要构成要件,以正确群众观为根基。系统掌握和运用“四观”指导决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行为和核心工作。坚持系统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和正确群众观指导决策,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一、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总纲

决策是选择和实现领导目标的起点,也是实现领导工作科学化的前提和关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日趋变化,新技术、新理论、新问题、新情况对各级领导决策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人为本、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已日益成为当代领导决策的根本要求。但是,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跟不上时代步伐,决策职责不清、目标不明、方法不当、动机不纯、程序不畅,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性等不适应客观规律和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现象较为普遍。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他们嘴上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以GDP为中心”。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投资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了建设的社会成本和资源成本,有的地方甚至“挤占”群众的实际利益,给一方百姓和后任领导留下沉重的包袱。由于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导致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这就表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在领导决策中创新传统的发展观,即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健康发展。它把为民造福、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偏离方向,必须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那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把发展简单理解为GDP增长率的看法和做法,那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硬指标硬任务,社会发展只是一种软约束软要求的观念, 显然是片面和不合时宜的。事实上,“社会发展”的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包括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健康、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事业、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系统工程。GDP的明显局限在于,作为一个产出指标,它表现不出为生产GDP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表现不出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也表现不出产出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GDP总量还掩盖了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掩盖了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GDP的增长只能反映以上年为基数整个社会增加值的总和增长的百分比,只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反映不出经济增长成本代价的大小、负效应的大小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因此,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领导决策实践中及时引入“绿色核算”和“人文发展”,当是科学决策的应有之义。领导者在决策时,既要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GDP),更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以及人的自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GDP),实现三个GDP的协调增长。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发展的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在领导决策中既重视经济GDP的适度增长,又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切实做到确保本地的发展而又不影响其它地区的发展;确保这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又不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发展;确保这一代人的发展而又不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总纲,领导决策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总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决策指南,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二、正确政绩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核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什么是政绩?怎样树政绩?为谁树政绩?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政绩就是为政的业绩,就是领导工作的成就。 当代领导者的政绩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领导决策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锐意开拓创新,处处为民着想,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

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只有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他强调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务实则百业兴盛,空谈则一事无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求真”就是“求是”,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求真务实,最重要的是“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真”,“务”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发展是要靠实干来实现的,而认识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从客观实际来看,我们毕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坚持长期艰苦奋斗,踏踏实实做事,必须戒虚、戒伪、戒浮、戒空,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效上,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树立实实在在的为政业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在现代化建设中,广大领导干部奋发有为,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得到党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但不应否认, 那种对密切关系老百姓利益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和居住环境等问题漠不关心,却不顾本地经济承受能力,不讲投资效益,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做法;那种“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的长官意志和随意决策现象;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人为放大GDP总量、 “增加”账面财政收入、只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的“领导年年扛红旗、职工常常饿肚皮”的怪事;那种对“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生活问题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行为等等还大量存在,所有这些都是与正确的政绩观相悖的,这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毫无益处,而且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延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时机。领导决策和领导政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正确的政绩来自于科学的决策,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又受制于政绩观的正确性。没有科学的领导决策就不可能创造正确的领导政绩,同样,没有正确的政绩观的指导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的领导决策。正确的政绩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核心,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三、科学人才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要件

正确决策的形成,单靠个别和少数领导的智慧和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求领导者自身必须培养和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直觉洞察、预测决断、随机应变等能力,同时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规定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是说,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劳动者人身条件、工具条件、自然条件等等要素共同参与和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这里讲的“劳动者人身条件”显然就包括人的智力因素,它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其能量之巨大难以想象。相对于人的智力而言,“自然条件”则是有限的,人类可以加以利用的自然财富,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一个有限的存量。因此,就资源的意义上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是一个科学的判断。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科学的领导决策要以良好的体制和宏大的人才队伍为基础。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在当代领导决策活动中,领导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获得具有“公共知识”性质的智力帮助,才能产生与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对决策目标的共鸣,产生领导与群众共同认识客观规律的良性效应,才会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只有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无不证明,重大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三大决策失误:一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频繁的政治运动,延误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多次出现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造成经济布局比例严重失调,被迫实行重大调整;三是人口政策失误和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导致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盲目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造成上述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纳群言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在那个时代,重大决策大都是由主要领导同志决定,失误在所难免。实际上,在不少决策失误中,事先或事中并非没有不同甚至反对意见,有的甚至还很强烈,但是,这些意见受到了压制,有的甚至演变成严酷的政治斗争。在人与人才的关系上,我们必须从过去陈旧的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切实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建言献策的科学观念。不能惟学历、惟职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在人才的发现、举荐和培养上,我们必须开拓新视野,创造新办法。过去,我们总是把目光局限于高学历、高职位人群中,很少把发现人才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之中。其实,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感受最深,对参与领导决策的要求最为迫切,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火花和智慧因素也就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越来越好。所以,人民群众是人才的深厚基础,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科学的人才观是当代领导决策的智力支撑,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重要构成要件。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具有开创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为建立起尊重人才、广纳群言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而做出不懈努力。

四、正确群众观是以人为本决策理念的根基

加快发展,创造政绩,人才强国,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领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使广大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过去的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斗争中,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领导者的身影;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领导者的奉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体现在领导决策中就应当时时刻刻想着群众,事事处处依靠群众;真心实意爱民,脚踏实地为民,维护稳定安民,发展经济富民。上项目、办事业,都必须着眼于“为民”的大局,而在从事具体的工作时,又必须从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细微处入手。至今为止, 我国还有数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扶贫攻坚的任务相当艰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每年的自然灾害常常导致成千上万的人受灾;还有为数不少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需要获得关心。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其核心就在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我们立党兴国的根基。“权为民所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因为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公仆就是奉献。必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 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权力服务人民,造福群众。因为领导者的一切权力均来自人民,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情为民所系”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要求做到待百姓要热情,抓工作动真情,干事业有激情,必须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利为民所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归宿,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自觉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三个淡薄(宗旨观念淡薄、群众观念淡薄、服务观念淡薄)和三个严重(特权思想严重、个人主义严重、享乐思想严重)”的倾向,在求发展、创政绩、强国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必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总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群众观。

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也是一切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正确政绩观为核心,以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为重要构成要件,以正确群众观为根基构建。对于当代领导者来说,只有始终如一地贯彻这种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始终如一地坚持用上述“四观”构成的系统决策理念指导决策和整个领导工作,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标签:;  ;  ;  ;  ;  ;  ;  ;  

构建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系统掌握和运用“四个观点”指导决策的思考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