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在小儿斜疝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龙学军

东安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900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在小儿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小儿斜疝患儿94例,将其按投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4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将两组患儿术中、术后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相比较:观察组患儿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复发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腹部微小切口手术方法应用于小儿斜疝患儿治疗中,其具有微创手术特点,对机体损伤程度轻,利于患儿术后恢复,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及复发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腹部微小切口;传统手术方法;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斜疝

小儿斜疝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其是由于鞘状突关闭不完全而致腹腔内网膜、小肠、输卵管、卵巢等进入鞘状突内所致[1]。一般情况患儿在剧烈运动、哭闹、大便干结时,腹股沟处便会出现突起块肿物,用手按压或平躺时肿物会自行消失。但当疝块发生嵌顿时,则会引发患儿出现腹痛、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2],因此,临床多主张对小儿斜疝行手术治疗。近些年来,随着微创理念与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小儿斜疝采用微创理念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可能,为了探讨腹部微小切口手术方法在小儿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小儿斜疝患儿47例,采用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手术效果颇为理想,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小儿斜疝患儿94例,其中:男71例,女23例;年龄在0.5—7岁,平均年龄为3.2±1.6岁;患儿病程在0.2—4年,平均病程为2.1±0.5年。患儿病灶部位分为:右侧57例;左侧29例;双侧8例。排出标准:合并出血性疾病患儿;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儿;合并有睾丸鞘膜积液患儿;临床确诊为绞窄性斜疝患儿。将94例患儿按投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47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灶部位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采用氯胺酮行全身麻醉。在疝囊对应耻骨结节处做一长约3-5cm平行切口。依次游离皮下组织、脂肪与腹股沟肌层组织等,暴露出精索,寻找到疝囊后,常规切开并分离疝囊颈与疝外被盖组织,行疝囊高位结扎,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儿采用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麻醉方式同对照组。在耻骨上缘与患侧精索交界行透光检查确认无血管处做1.0cm左右切口,采用纹氏血管钳对皮下组织行钝性分离至提睾肌,寻找疝囊,并将其切开,助手提起精索与疝囊,术者使用剪刀剪断组织周围纤维束,疝囊颈部行钝性分离,使用7号丝线行颈部贯穿性缝扎,于缝线近侧使用4号丝线二次结扎后,相距缝扎线5mm处切除疝囊,复位睾丸,对深筋膜处缝合1针,采用胶条粘合切口并用无菌敷贴覆盖。

1.3 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指标。

(2)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3)对两组患儿均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患儿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 19.0统计包处理与分析,计数数据行卡方检验并用百分率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相比较:观察组患儿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3 讨 论

小儿疝气在临床上根据疝环与下动脉关系不同将其分为直疝与斜疝两种类型,其中斜疝发病率最高,在小儿疝气患儿中约占85%左右[3]。目前,临床对小儿疝气多主张行手术治疗,其不仅可预防疝囊嵌顿等严重后果,还可解除患儿活动受限等负担,利于促进小儿正常生长与发育。为了探讨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笔者将传统手术方法与微小切口方法进行对比。

两种术式手术路径相比较:传统手术方法选择腹股沟耻骨结节处做切口,其切口长度一般在3-5cm左右,不但切口长度较长,而且此处做切口需将腹外肌腱膜切开,增加了组织损伤程度,而观察组病例选择耻骨上缘与患侧精索交界处做一1.0cm左右切口,切口长度较小,缩短了解剖距离,其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而且也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与减少患儿术中出血量[4]。另外,切口小无需缝合,患儿术后瘢痕小且不易察觉,更符合人们对审美的需求。

两种术式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传统手术入路需敞开腹股沟管,增加了周围血管损伤程度,而微小切口入路避开了腹肌沟管及精索蔓状血管丛,并且紧贴疝囊行手术操作,结扎位置明确清晰,从而避免了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5]。

两种术式复发率方面比较:微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时采用先贯穿性缝扎后在其近端再行结扎的方法,疝囊壁不易撕裂且扎线不易脱落,从而预防了术后疝气复发。而传统手术解剖路径较长,局部解剖结构暴露不够充分,易发生误扎其他组织、结扎线不牢固、切口感染等情况,故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6]。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斜疝患儿采用腹部微小切口方法行手术治疗,其具有疗效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易复发、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蒋英俊.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486例体会[J].当代医学,2014,11(28):111-112.

[2]李俊忠,彭正荣,杨涵相等.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用于小儿斜疝中的优势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7(8):1066-1067.

[3]成厚兴.腹壁横纹小切口并皮内缝合法治疗小儿斜疝220例体会[J].医药前沿,2013,35(27):182-182.

[4]曹朴,孟镔,易永祥等.微小切口皮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4):345-348.

[5]张晶.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0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9(15):2023-2024.

[6]程鑫,代轻松,甘有均等.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4,24(19):337-338.

论文作者:龙学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在小儿斜疝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龙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