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飞
(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 629000)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皮肤病
秋冬季来临,气温变冷,环境的相对湿度过低,空气变得干燥,此时正是皮肤疾病好发的季节,如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雷诺综合症、皮肤瘙痒症、乏脂性湿疹、鱼鳞病、特应性皮炎等疾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其在养生、防病、治病中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诣在浅析如何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来预防及治疗冬季皮肤病。
1、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含义是春夏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应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它揭示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应顺应大自然的四时气机变动,采取相应的养生、防病、治病方法来调整生活起居模式,使人达到阴平阳秘,保持身体健康,不患疾病。因此可以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当作是古代历代医家的“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存在各家之说,不同医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主要从养生、治病这两大方面来讲。在养生上,有的从起居养生,有的从饮食调养。在治疗上,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有顺应时节治疗。马莳、高世宗[1-2]之观点:在春夏季节顺应生长的特点舒展阳气,秋冬季节顺应收藏的特点保养阴液。王冰、朱丹溪[3-4]之观点:当人体阴阳处于不平衡时,可利用食物、药物的寒热偏性来调整阴阳平衡。张志聪[5]之观点:春夏过服寒凉,则伤人体阳气;秋冬过服温热辛辣,则耗伤人体阴津。张景岳[6]之观点:阴阳的偏衰应补阳培阴,在治疗之时利用四时阴阳盛衰消长来调补则可以事半功倍。以上医家的观点虽不同,却并不矛盾,其根本在于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只是从养生起居、精神调养及药物调理的不同角度去阐述而已。
2、春夏养阳
每当寒冷的冬季来临,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雷诺综合症常复发或加重,其发病机制是主要是平素阳气不足、气血衰弱,或寒邪侵袭肌肤而发。每于春夏气候变暖时其病情好转,故对长期冬季复发加重的妇女、儿童及老年患者可以在春夏季节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使得人体的阳气得到保养、气血得到充足,以抵抗寒邪侵袭,预防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等皮肤病的发生。
2.1生活起居
春季具有生长升发的特点,此时万物复苏,人体为了适应春季的特点,阳气逐渐升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人体阴寒未尽,阳气渐升,人体的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不能够迅速的调节人体体温,抵抗力较弱;加之外界气候环境在春季时冷时暖交替频繁,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如果身着单薄,则人体的阳气不能抵挡外界的阴寒之气,故此类患者,尤其对于那些爱美的女性,春季时不要急着脱掉厚衣服,特别是在清晨、夜晚,要多穿衣,尤其是人体背部和腿部,这样人体阳气得以保存,抵抗力得以增强。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夏季具有热与长的特点,此时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是阳气最盛的季节。炎热的气候,汗出增多,汗出则会消耗阳气,此时锻炼身体时要注意度,不能过久、过猛、过累,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运动量,如早晚散步、跳舞、打太极等。炎热的夏季,人们常较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里以此来降温,而皮肤腠理开,这样寒邪入侵,伤及阳气,故夏季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勿冷风直吹或置于低温度中。这样可减少阳气的消耗,从而保存阳气。
2.2科学饮食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春季阳气渐升,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旺盛,此时饮食宜选用辛、干、微温之品,不宜酸、收之品。辛干微温之物以助春阳、护春阳,但不宜食用大辛大热之物,以防肝气升发太过,肝旺乘脾,不利人体健康。此季节我们可以食用以下食物,如韭菜、葱白、大蒜、芹菜、菠菜、生姜等。
夏季重在顾护阳气。夏季阳气盛达于外,胃中虚冷,此时可饮食应清淡,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忌油腻,不宜过多的饮用过寒凉食物,以防损伤脾胃之阳气。
2.3药物
春夏属阳,在防止感受阳邪的前提下,宜食用温平益气和阳之品,如龙眼肉、大枣、香薷等物,并可适当进补温热补阳益气药,忌苦寒药物攻伐。方剂可选当归四逆汤,药物有当归、大枣、干姜、桂枝、细辛、肉桂。若患者一年四季出现形寒肢冷、四肢冰凉时,此时可选用温肾散寒药物,方剂可选金匮肾气丸,药物有附子、干姜、淫羊藿、桂枝、威灵仙、豆蔻、桑寄生、山茱萸等。
3、秋冬养阴
冬季气温变冷,环境的相对湿度过低,空气变得干燥,此时是银屑病、湿疹、干燥综合征、鱼鳞病、慢性手足癣、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的好发时节。秋冬季节具有收、藏的特点,此时重在养精,阴精包含有人体精、血、津液等各种营养性体液的统称。精、血、津液三者可以相互转化。津液中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等处,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粘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处,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津液充足,皮肤润泽,则可大大的缓解冬季皮肤病。
3.1饮食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潜藏入里,而人们常在冬季食用温补食物,活动减少,人体代谢减缓,这样人体内容易变生痰热,痰热又可加剧津液的丢失,如此循环使皮肤变得更加干燥。故冬季辛辣厚腻之品不宜太过,可以食用一些养阴生津润燥之品,如梨子、甘蔗、蜂蜜、柑橘、百合、银耳等。
3.2生活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其意思是,要顺应冬季夜长昼短的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晚起,这样使得人体达到阴平阳秘。同时外界气候降低,此时人体代谢缓慢,可适当室内运动,激发阳气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热水浸泡。
3.3冬季皮肤护理
冬季皮肤病的皮肤屏障功能改变,此时护肤的作用就相当重要,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保湿润肤。沐浴:推荐使用脱脂活性最小、且PH值中性、有保湿作用的香皂或沐浴液。洗温水浴:急性期每日1-2次,慢性期每日不超过1次,每次5-10min。使用润肤、护肤剂:沐浴后轻轻将皮肤拍干,然后在3-5min内涂用润肤剂、护肤剂。
3.4药物
秋冬季节,阴气当令,影响人体则肌表致密,人体阳气常郁闭于内,不易外发而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加之秋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每易耗阴助阳。或患者素有阴虚体质或燥热体质,即阴虚燥盛体质,加之反复招罹外来之邪侵袭,干扰了机体津血的生成、转化和输布,造成津液亏损;亦可由于药物或职业因素,均可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阻络,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使其机体的阴液亏耗、生热化燥。此时治以养阴润燥法,滋阴,特别是补肾阴则津血有源,燥可自润。常用方剂有:一贯煎、增液汤、知柏地黄汤、当归饮子。常用药物:生地黄、知母、生石斛、天花粉、太子参、制何首乌、生瓜蒌、枸杞、玄参、麦冬、冬虫夏草、鳖甲、百合、乌梅、火麻仁、黄柏、北沙参。这样才能使人体阴阳二气勿亏勿亢,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药浴治疗:中药药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肤止痒、祛风解毒、杀虫止痒、调和阴阳、濡养全身等功效[7],其具有安全、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我们可以运用此理论来选择合适的外治方药。
4.小结
冬季,是皮肤科好发的季节,我们可以运用《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来预防、治疗冬季皮肤病,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52
[2]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16
[3] 王洪国,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1
[4] 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
[5]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65: 7
[6]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11
[7]袁久荣,中医经皮给药与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报,2003.18(4):243.246.
作者简介:欧阳飞(1985-),男,四川遂宁中心医院皮肤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皮肤病研究,邮箱945951664@qq.com,电话:15982006350.
论文作者:欧阳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阳气论文; 春夏论文; 秋冬论文; 人体论文; 冬季论文; 津液论文; 皮肤病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