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她)像谁》作文教学实录(片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他论文,片断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 自编语文试验课本第三册
教者 洪宗礼
班级 江苏省泰州中学初二(4)班
时间 1988年9月23日
(导入,略)
师:同学们,本次写作训练要求是写一个人。写谁?(停顿,微笑)要写的人应在你们当中。
生:(悄悄议论)是谁呀?
师: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他(她)。
生:(议论纷纷)
师:(板书作文题:“人物速写”:你看他(她)像谁?——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写谁?清楚了吧。你们每个人既是写作者,要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又有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写作对象,有同学要写你。
生:(笑)哦,原来是这样。
师:(用红色粉笔在题目上画了个大问号)什么意思?
生:(思考片刻)不要说出写的是谁,读了作文后,闭眼一想,就知道写的是谁。
师:真聪明。题目有个副标题,规定要为本班的一位同学“画像”。“画像”,什么意思?
生:要写这位同学长什么模样。
生:要写这位同学个性有什么特点。
生:要写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不相同的地方。
生:写谁就要像谁。
生:读了作文就好像见到了这位同学。
师:说得都很好,用什么方法来“画像”呢?这篇作文要求用“人物速写”的方法。什么是“人物速写”?(边说边板书)“人物速写”是用简练的笔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迅速勾画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人物速写有哪几个要领。
生: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生:笔法简练。
生:表达迅速。
师:说得好。我们进一步想想,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绘画常用速写,大家不妨联系画画来想一想。
生:首先要仔细观察,要看清人物有哪些特征。
师:观察从哪儿开始?
生:从人物的外形。
师:为什么?
生:认识一个人,首先接触的是他的外形。课文《一面》写鲁迅先生就是从他的外形开始的,先后集中描写了三次。
师: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的钥匙。”除了外形,还要观察什么?
生:人物的动作、姿容、神态也要观察。
师:为什么?
生:人物的动作、姿容、神态常常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师:对,作家杨朔说过:“看不见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就永远不能认识这个人。”怎样通过外形观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生:要有一双“鹰眼”。
师:什么意思?
生:鹰的目光敏锐,看得快,看得清,看得透。
师:你这个比喻很好。你用“目光”这个词也特别好。我就用你的意思,把观察力称为“目力”。这是“人物速写”的第一步,(边说边板书)就是要有“目力”——敏锐的观察力。就是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人物的外貌、服饰、举止、神态等外形主要特征。
生:我以为仅仅停留在外形是不够的,还要用心思考。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要走进人物内心。
师:说得太好了。思考什么呢,请说具体点。
生:要对观察的内容作筛选、分析。
生:要选择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内容。
生:从这个特征能够看出人物内心世界。
师:说得都很好。谁能举例说说?
(举课内外例子说明,略。)
师:好。这些例子说明:只有对观察到的一切作了分析、思考,才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也才能表达其蕴涵的思想内容。这个思考过程所需要的,我们就称作“心力”,也就是深刻的思考力(板书)。我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要把观察结果迅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靠什么?
生:(七嘴八舌)靠描写,靠语言表达……
师:谁能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
生:用两个字表达吧:“笔力”。
师:你概括得真好,高水平!那么,“笔力”又怎么看出来?
生:简练。
生:用词准确。
生:写得迅速。
师:要有“笔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说明白、说清楚。
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笔力”——描写人物特征的表达力。(板书)即用简练的笔法和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迅速勾勒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做一次速写练习,看看大家的“三力”怎么样。好不好?
生:(齐)好!
师:下面就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上讲台讲个三四分钟的小故事,大家耳听、眼看、心想、手记。要很快地把讲故事同学的外形、姿态、动作“速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快,写得好。你们推荐谁?
生:(不约而同)戴荔!
师:为什么推荐她?因为她是班长?
生:她是我们班的“白雪公主”,很会讲故事。
师:好,那就请“白雪公主”上讲坛。(戴荔同学在掌声中走上讲台,用2分钟时间,讲了她童年的一件趣事。主要内容是:她养了一只小猫,很宠爱,常常抱着小猫和它谈话。小猫调皮,干扰她学习,她想了个办法狠狠惩罚了小猫。从此,小猫躲避她。她感到十分懊悔,表示以后要善待小动物。在叙述中,戴荔富有表情,语气不断变化,根据所讲内容还以姿势辅助说话,做了些动作。同学们听得入神,并不停地在纸上作些记录。)
师:大家开始速写,题目可以自拟。
(同学进行速写。教者在行间巡视,个别指点。同学们完成“速写”后,教者引导交流。)
师:谁来宣读自己的“速写”?
(很多同学举手,教者请一名同学读自己的“速写”。下面是李勤同学宣读的《“白雪公主”讲故事》。)
她姗姗地走上讲台,转身面朝大家盈盈一笑。她中等的身材,上着蓝色上装,下穿褐色花纹裤,显得温文尔雅。只见她大方地看了一下大家,然后张开小嘴,有声有色地向大家讲述她儿时一件关于养猫的可笑又可爱的事情。她微笑着,语气是那样轻松愉快,两手交叉放在胸前,好像正抱着舅舅送给她的小猫还跟它谈话。讲着讲着,一片愁云爬上了她的脸庞。她皱着眉头,说话的语调也变低沉了,忽然转了几下眼珠,“嗯”了一声,原来她找到处置顽皮小猫的办法了。她故意地轻轻哼了一声,好像干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当讲到舅舅教育她不要惩罚小动物时,双手背在身后,拖长了音调,面容变得又严肃又可爱,一位“小大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当她说到可爱的小猫被她无意弄呆了时,她又难过又懊悔,手轻轻地按在胸前,一脸哭相。当她总结教训时,态度又是那样诚恳认真。她讲得绘声绘色,表演得惟妙惟肖。正当我们听得入神时,她作了个“谢谢”的姿势,仍然温文尔雅地盈盈一笑,走下讲台。
师:李勤写得怎么样,大家评一评。
生:写戴荔的外形特征很准确。
生:戴荔讲故事时动作、表情、语气的每一次变化都写出来了,她的观察很细致,“目力”不错。
生:“温文尔雅”这个词用得好,戴荔平时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她的个性特点。
生:开头写“盈盈一笑”,结尾又是“盈盈一笑,走下讲台”,把戴荔写得温和可亲。李勤动了脑筋,用了“心力”。这样写又使文章首尾呼应。
生:语言比较简洁、生动。就是某些句子还有些毛病。
师:哦,请具体说说。
生:有一句“可笑又可爱的事”,“可笑的事”没问题,“可爱的事”说不通,应该改成“有趣的事”。
师:还有吗?
生:“一脸哭相”,这个说法不好。
师:你帮她改改。
生:(思考)一脸……一脸沮丧。
师:这样改,好不好?
生:好。
师:看来比老师评改得好。(众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试了试笔,现在,对于运用“三力”“速写”人物,有把握吗?
生:(齐)有。
师:那好,下面大家都来动笔写“你看他(她)像谁”的“人物速写”。
(近20分钟,同学们或低头沉思,或挥笔书写,间或有同学站起来向他的写作对象看看。教者在行间巡视,时而驻足某一同学身边跟他轻声交谈,时而来到举手的同学面前,解疑答难。对于班级中写作水平好、中、一般的学生,教者有选择地查看。)
师:大部分同学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作文。很好,现在交流习作,集体评议。
(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作文。)
师:姚逊,请读读你的作文。
(姚逊读作文)
你看他像谁
——为本班一位同学画像
他见人总是笑。可这么一笑,就显得不太体面了,哦,原来他的一颗门牙掉了。
(课堂里发出窃窃的笑声。)
他的眼睛大而明亮,好一对虎眼。大概是由于爱笑,他的嘴边常常浮起两个浅浅的酒窝。他的皮肤很白,是全班出了名的。
他个子偏高,是校运动员,因此经常穿运动服。他体育好,学习更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并没有因为缺颗门牙不敢发言,相反,他总是争着回答老师的提问。(众笑)你看,他举手要求发言时总是把右手使劲向前伸,直冲着老师,为了增加高度,引起注意,屁股总要离开板凳。(众笑)啊,老师终于点到他了,这下,他松了口气,但他并不是一下子站起来,反而先坐稳,然后才缓缓地站起来,两手往身后一背,交叉着,摆一下身体,晃一下脑袋,便高谈阔论起来。他的发言很有感情,既像古人吟诗,又像演员道白,半土半洋的话语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他自己有时也禁不住跟着大家一起笑起来,哎呀,不好,这一来又露出那缺颗门牙的一排牙齿……(原文,教者未作修改。)
(一片笑声结束了姚逊同学的朗读。)
生:(热烈议论)写得好,写得精彩。
生:真像。
生:把李响的特点都写出来了。
生:(霍地站起,满脸通红)我抗议:他不应写……写……我的牙齿。侮辱人。
(风波陡起,满座愕然。教室里突然紧张起来。)
不行,反正你不应该写我的牙齿。
(姚逊、李响两人同桌,一时间争执激烈,并推搡起来。课堂上气氛绷紧。教者稍作思考后,走到姚逊、李响的桌旁。)
师:(面带微笑,语气和缓地)别急,请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几次写别人缺颗门牙,确实不好,有损形象。
生:不对,作者没有这个意思。
生:删去缺颗门牙的描写就是好文章。
生:不能删,好就好在这个特征的描写。
师:哦,大家也是两种看法。听你们争论时,我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罗贯中这样写他的外形:“身材高大,豹头环眼”,这“豹头环眼”美不美?
生:在电视“动物世界”节目里,我见过豹,豹的头小而圆,并不美。
生:“环眼”,又大又圆,一发火,铜铃似的,样子有点怕人。
师:可这“豹头环眼”四个字用在张飞身上,好一副威风凛凛、英武凶猛的样子,有一种粗犷的美。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鲁迅先生。大家想想:课文《一面》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先生的外形的?
生:“黄里带黑的脸”。
生:“竹枝似的手指”。
生:“胡须很扎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能不能说,这也不美?
生:不能!
师:那美在哪儿呢?
生:美在这些细部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顽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
师:是的,大病初愈的鲁迅先生给人以斗志顽强的美感。请大家再看看姚逊同学作文中的人物,外形有哪些特征。
生:缺颗门牙。
生:一对虎眼。
生:两个酒窝。
生:白白的皮肤。
师:在我看来,缺颗门牙,表现在一个少年身上,也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出这种美感?
生:幼稚。
生:稚气。
师:对了,是“稚气”,就是“孩子气”。这是稚气未脱的童真美,谁不喜爱?请大家再想想,缺牙,虎眼,酒窝,白皮肤,高高的个儿,穿着运动服,这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印象?
生:活泼可爱。
生:有朝气,很神气。
师:姚逊观察人物,“目力”怎样?
生:敏锐,他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
生:细致,人物的模样、身材、服饰都写到了,而且准确。
师:外形是惹人喜爱的。人物的个性特征,作文里又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的呢?
生:他举手发言,为了引起注意,增加高度,屁股总是离开板凳。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争强好胜的个性。
生:老师点到他,他并不一下子站起来,反而先坐稳,然后站起来,这个细节,写出了他当时得意的神情。
生:发言时,两手一背,摆身体,晃脑袋,显示了人物聪明而又调皮的一面。
生:说话半土半洋,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李响平时就是这样幽默风趣。
师: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阳光少年的形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他所写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喜爱。
生:赞赏。
师:这样说来,我倒要为姚逊同学鸣不平了,李响同学有没有真正弄清姚逊同学的写作意图?李响,能不能说说你现在的看法?
生:(不好意思)要写就写呗。(众笑)
师:在我看,“缺颗门牙”,为李响的形象带来了独特的“光彩”,叫缺陷美。(众笑)大家说是不是?
生:(齐)是!
师:姚逊同学,我要问你,“缺颗门牙”的细节在你的作文里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为什么要写三次?有的同学对多次写这个细节有看法。
生:《一面》中写鲁迅先生的外形写了三次,我也想学一学。用它开头,能吸引人;中间出现,加强一下。
师:是“强化”一下。
生:用它结尾,能与开头呼应。
师:看来,这个细节不仅成为人物外形的鲜明特征,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而且它又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你学得好,“笔力”不错呀!好了,李响和姚逊之间的争议解决了。同学们表个态,好不好啊?
(李响主动伸出手和姚逊紧握,课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祝贺李响、姚逊两位同学在写作中加深了友谊,更祝贺大家写作和评论成功。
(学生谈体会,略。)
师:我设计了一份“人物速写”评价表(发给每人一份),下一节课请大家运用评价表自评、互评作文。下课。
(王铁源整理)
[评论]
真实·充实·教育爱
韩雪屏
这是1988年洪宗礼老师的一堂作文课实录片断。时过二十多年,重读这份课堂实录,仍然觉得它以“写真实”的教学思想、以充实的课程内容、以灵动的教育机智与博大的教育爱,启迪着今天写作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训练应当从“写真实”做起。虽然中小学学生也可以学习写虚构的想象性作文,但成功的虚构想象也必然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大自然、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天地,是他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只有身处真实环境之中,学生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品尝百味;他们的感觉器官才能逐渐从懵懂到自觉,从迟滞到敏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专门为学生开设了“蓝天下的学校”,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有机会开放五官,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去想象,有能力去给大自然“写生”。洪宗礼老师在这堂作文课里,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天天相处的同伴,给人物“写生”。这一取材,实质上体现了教师“写真实”的写作教学观念。
其实,引导学生叙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学生对日常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绝不是个别。对于每一个体来说,生活的真实大多是统一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个客观世界习以为常了,生活的惯性助长了智力的惰性。于是,他们的感知迟钝了,感受麻木了,感情冷漠了。因此,唤醒学生在沉睡状态中的自我,培育学生时时处处具有活跃的心灵、敏锐的内眼、细腻的感受、独具个性的反应,应该是写作教学义不容辞的首要任务。因此,洪老师为这堂作文课准备了充实的教学内容。他提出要给人物画像必须具有“目力”、“心力”、“笔力”。目力是对人物外形的观察。观察不同于泛泛观看,“察察为明”强调的就是仔细的查看,就是细节的凸现;观察得到的是呈现在头脑中的心理表象。心力是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思考。思考就必然进行筛选和比较等心智活动;对写作材料的弃取,对材料详略、主次的判断尽在其中;思考得到的是概括认识。笔力是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表述得到的是用词语、句子和章法构成的语段。于是,“三力”作为一个概括化了的理性知识,就充实而明晰地成为这堂写作训练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和掌握人物速写技能的坚实支点。我们从李勤和姚逊的习作例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这堂课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和应用。
“写真实”不容易,还因为面对同一客观对象,不同个体的理解与评价是不同的。对于李响“缺颗门牙”这一客观事实,不仅李响与姚逊二人,就是在全班同学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观感。由此而引发了当事者的激烈口角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成为这堂课中十分精彩的瞬间。洪老师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研究讨论,他以“阳光少年”、“缺陷美”的论断,不仅平息了口角,而且深化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他们认识,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因而,也成为这堂课美妙的绝响!
这堂课是洪老师改革作文教学过程的中间环节——“训练程”。此前的环节是“引写程”,此后的环节是“评价程”。应该强调的是:在这一完整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引导写作训练的方式,有范文引写,有知识引写,有例文引写。其中关于人物速写需要“三力”的写作知识,完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建构起来的。例如,“什么是人物速写?”这是在界定概念;“人物速写有哪几个要领?”这是在提取规则;把人物速写的基本方法概括为“三力”,这是应用规则的前提。从概念定义到规则提取,再到应用规则,层层递进,有理有序。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当得出有关“人物速写”的理性知识以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解决同类性质的任务中,去具体观察和描写一位同学;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教师自觉而自然地体现了从领会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教学基本规律。于是,充实的教学内容就在连续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开。学生在这堂课里,毫无例外地经历了运用感官感知表象,运用思考概括表象,运用语言创造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完全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学生学得了新知识,历练了新技能。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得到了积极的而又潜移默化的锻炼。这就是洪老师积极倡导的“学思同步训练”观。这一成功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培养心理能力不能代替促进掌握知识。如果心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话,那么,最好的培养途径是通过掌握与该任务有关的知识。思维之心只能寓于知识之体之中”。(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智育》第5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当年在教学现场听这堂课,或者现在阅读这一课堂教学实录,我们都不难感受到或想象出洪宗礼与他的学生娓娓对话的情景。师生之间有问有答,顺序而下,毫不勉强;自然而然、有说有笑,绝无做作;学生或读或写,或表演或评论,自由自在,如话家常,毫不拘束。洪宗礼驾驭教学对话过程的娴熟与干练,确非一般教师所能比肩。究其实,是因为这个对话过程运载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意义信息;更因为这个对话过程的目标高悬于: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只注重学生的写作成果!因此,它与当今某些课堂上为了追求热闹气氛,体现合作形式,而盲目地、连续地组织同桌的同伴互动、动用前后座位的小组讨论等貌似活跃,实则内容苍白、虚弱的现象,也是迥然不同,大相异趣的。
今天,我们不能回避学生在应试压力下不得不“为文造情”的事实。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胡编乱造的“假大空”风气,无病呻吟的“强说愁”姿态,绮靡矫饰的“小文人”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今天,我们还不能回避不少教师为应对考试压力,以古今中外不变的名人名事、名篇名句、八股结构等组成的“套作技巧训练”。因此,重温这个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就会发觉它对当前写作教学具有沉甸甸的警示作用。
最后,还应该提到的是,这堂作文训练课中处处洋溢着教师的教育机智与教育爱。这种爱,首先表现在洪老师相信学生具有学会语文知识和掌握言语技能的潜力,因为他深信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课程、养成母语能力,是具有一定的“半自然”性能的。因此,他善于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们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用教育爱心去保护学生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这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信任、对学生自尊心和成功欲望的保护。其次,从他妥善处理李响与姚逊的口角矛盾上,我们还看得出他对阳光少年李响的真爱;更体会得到他相信姚逊对朋友绝无嘲笑挖苦之心。于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热爱,此时此地就具有了强大的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的力量。人们总是愿意用“教育机智”一词来赞赏能够有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教师,认为他们具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特殊的施教才能。这样,“教育机智”就被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玄虚化了。固然,从处理这个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的妥当、果断来说,教育机智确实不失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才干与机敏;但是,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却能透视出教育机智的背后仍然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珍爱。教育爱,才是教育机智的真正归因。因此,它杜绝一切对学生的斥责、辱骂和惩罚;它与灌输、说教、训诫也毫无缘分。博大无私的教育爱,正是每一个为师者应该追求和可能追求到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