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文学身份与文体审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体论文,手机短信论文,身份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字媒介的技术力量正重构这个时代的文明版图,以传媒化的文化语境整饬既有的文学秩序,并创生出新的文学形态。我们看到,在网络文学风起云涌的同时,由移动通讯技术支持的手机短信,迅速滋长出一种覆盖更为广泛、传播更为便捷的“网络亚文学”——手机短信文学。
“第五媒体”的文学机缘
手机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第五媒体”①,其功能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通讯服务。作为便捷而相对低廉的信息接收终端,手机在我国普及速度要快于互联网。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8.59亿户,普及率为每百人64.4部,手机网民也已迅速升至3.03亿人。② 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后,收发短信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仅2010年1~12月,我国移动短信的业务量累计就达8317亿条,2011年1月份达691.23亿条③,这样的传媒语境和信息终端模式为短信文学提供了文化和技术上的绝佳机缘。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在英国第二代无线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但手机文学的大范围兴起是在日本。2000年1月,日本教师Yoshi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表他的小说《深爱》,受到众多人的热捧,随之出现的《恋空》、《明天的彩虹》等手机小说,在日本引起阅读、下载和出版销售热潮,短短几年,以实体书形式出版并畅销的手机小说就有30多部,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2003年3月,一家名叫FES的日本软件公司开始向移动电话用户提供“手机纯文学”服务,通过移动电话网,以连载方式配发人气作家的最新小说,用户使用手机订阅,并可以通过手机直接与作家本人交流。1999年我国开始有了短信业务,2001年点对点短信月租费取消后,短信数量猛增,短信笑话大行其道。2002年后,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网络上诞生了一批短信写手,并涌现出许多增值服务提供商(简称SP)。2003年,我国第一部短信小说《短信情缘》面世。同年10月,戴鹏飞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个人原创短信集《你还不信》,赢得众多读者关注。2004年广东作家千夫长推出了国内首部手机连载短信小说《城外》,这部60篇、每篇70字、总计4200字的小说集被一家通讯公司以18万元购得连载版权,后又被台湾一家公司以更高的价钱买断了该小说在台湾的版权,创下每字百元的商业奇迹,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文坛的激烈论争。同年6月,由《天涯》杂志社、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全国首届短信文学大赛”,邀请铁凝、韩少功、苏童、格非等文学名家担任评委,引人关注,于是有媒体把2004年称之为“中国手机文学元年”。2005年,中国移动开始打造“e拇指”文学艺术网,以建立创作、阅读、传播手机文学的无线网络平台,陆续开发了“手机文联”、“拇指日志”、“拇指书屋”等与手机文学相关的无线网络增值系列产品,并举办年度手机文学艺术创作大赛,手机文学已经俨然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次年6月,盛大文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了首届“3G手机原创小说大展”,征集优秀手机小说创意,让手机短信文学在文坛备受瞩目,“第五媒体”文学生产的风生水起让手机短信从媒介新贵衍生为文学新宠,迅速成了新媒体文学的强劲推力。
2007年,中国移动公司推出了“飞信”业务,用户可将网络与自己的手机绑定向对方发送信息。这项免费开通的短信业务,不仅将手机短信息的字符从70个汉字增至180个汉字,还可以发送各种可爱的“表情语言”。后来,3G手机上网和“微博”的大量涌现,为手机文学进一步普及与完善带来新的机遇。
手机文学的三重身份
不过,手机可以“短信”,而短信未必都是“文学”。多数手机短信内容都属于实用性、工具性信息,并非都可以“文学”论之;不仅如此,手机上的文学也并非都以短信的形式出现,呈现于手机屏幕的也有非短信的文学。时下被人们称之为“手机文学”的实际包括了下列三类形态。
一类是通过手机终端阅读的电子化文学读物,这时候的手机承载的是手持阅读器功能,类似于时下市场热卖的电子书或电纸书④。这类“手机文学”只是意味着“在手机上阅读文学”,其作品并非专为手机阅读创作,而是传统文学的电子化后再通过网络传给手机用户的。手机上网后可以订阅和下载众多电子期刊、图书和文档,还可以通过搜索、注释和超链接等方式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增强阅读体验,手机用户面对的是由强大的网络平台支持的文学(如中外文学名著)资源库、数据库,与互联网上的“文学读屏”并无二致,只不过是从电脑的“尺幅之屏”变成手机的“寸幅之屏”。在我国超过3个亿的手机上网用户中,如果有十分之一的用户有一定的文学阅读需求,就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消费市场。有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用户数将突破2亿,同比增幅超过30%,其增幅远超手机游戏、SNS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手机等数字终端的电子阅读将是阅读的发展方向。⑤ 现在已有专门的“手机电子书”网站,其中存储有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玄幻灵异、历史军事、当代文学、生活时尚、名人官商、外国典籍、古典文学等众多类型的作品,手机用户可以在此下载,也可以在线阅读。
另一类是专为手机用户创作的手机文学,主要是原创的手机小说,其欣赏方式包括手机短信版(SMS)、手机上网版(WAP)和手机接听的语音版(IVR)等。这种针对文学需求用户有意为之的手机文学,更贴近“文学”本性和手机特性,体现了手机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2004年千夫长的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在商业上的成功,一度引发了这类小说的创作热潮,有的增值服务提供商开始吸纳写手专门创作可供连载的短信小说,甚至还有人将传统文学名著压缩成为手机段子来吸引手机用户,以扩大手机文学阅读市场。一些手机文学创作者跃跃欲试,纷纷效仿《城外》模式,信心满满地投入手机连载小说写作,迅速产生出一批手机短信小说,如《谁让你爱上洋葱的》、《大宝小贝》、《超级手机》,手机短信恐怖小说《一七七七二三五零》等。不过这股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究其原因在于,过去的手机,一帧页面只能容载70个字符,限制了创作者充分表意,也限定了读者的艺术期待;并且,短信版和语音版的作品欣赏成本不菲且难免受制于人,而上网版的短信文学已经被淹没在网络文学的汪洋大海中,手机上网用户不会把自己局限在短信文学的阅读中。
还有一类是指夹杂在手机短信中的属于文学的部分,人们通常将它们称为“文学段子”。这类手机短信文学最为普及,用户参与度最高,也最能代表手机短信文学的特点,因为它让文学回到了“日常生活的故乡”。《大宝小贝》的作者王豪鸣曾说:“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个人理解的短、信、文、学四个字。‘短’是超短性,比如要求在70字内;‘信’就是交流性、娱乐性;‘文’是文化性、文学性;‘学’是模仿性、参与性、互动性。”《天涯》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认为:“短信文学是文学的点心。它适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生活节奏较快的今天,很多人也许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但短信文学却能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阅读。虽然短小,但有的短信文学作品不仅优美而且充满了人生智慧,是紧张生活的点缀。”⑥ 这种文学段子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即兴而写,随时可读,是“文学”与“手机”的天作之合,因而是最具活力的手机文学形态。短信文学强大的市场空间滋生出许多短信网站,如早安短信网、鲸水吧短信网、憨老头手机短信网、幽默短信网、爱情谜语短信网、“吾爱短信”网、手机短信经典笑话网等。
短信写作的文体创意
手机短信写作的初衷,大多不是为文学而作。但是,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限制带来的操作层面炼词达意的需要,使得短信写作必须锤炼文字,悉心创意,讲究构思,以求精微表达,巧妙运思,以少少文胜多多许,不管是直指本事、陈述实情,还是交流情思、排遣意绪,都力求巧置心机,让对方心领神悟、会意认同,抑或莞尔开怀、一笑了之。于是,实用性、工具性、信息交流性的短信写作就有了文学意味,那些立意别致、表述生动的短信就成为一种数字媒介文学,从信息传播工具步入艺术审美殿堂。这时,写作者需要发挥文学才情,展示生活智慧,着力短、平、快、灵、巧等人文审美性质素,以文体创意达成创作的优化和美化。
炼字凝意,以短致长,是短信文体创意的技术规制。在手机屏幕上创作短信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被誉为在“邮票上跳舞”。手机文本惜字如金,如果说网络写作可以“灌水”,短信写作就只能“炼油”了。因为手机屏幕容量的技术设定限制了字符传播的数量,过去的手机文本最多发送70个汉字,后来发送短信的字数有所放宽(如“飞信”业务、3G商用、手机微博等),手机屏幕虽可容载较长篇幅的短信内容,不过通讯公司仍然会以70个汉字为限,将长段子分成若干条短信发送,以赚取更多资费。如此说来,讲究练字功夫以求凝练表达,实现言简意赅、言约意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艺术功效,是手机短信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段子文学”创意中技术规制的必然产物。例如:“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财富不是一辈子的朋友,朋友却是一辈子的财富。”“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记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加油!”短信写作就需要在这方寸之间凝练意绪,用浓缩的文字反映复杂生活的点点滴滴,既简洁又耐人寻味。
草根情怀,平视审美,是短信文体创意的主体立场。手机短信被视为“老百姓的天空”,短信文学的普及凸显了大众文化诉求,它以贴近普通人的思想情感与喜怒哀乐为旨归,是最具平民化的文学形式。“把神圣化为笑谈,将崇高降格为游戏,用喜剧冲淡悲愤,以笑料对抗沉重”,“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庸事态”⑦ 是短信写手的惯常做法。他们往往要以草根的立场完成平视审美,而不会自矜于“踞上”或“傲下”的身份意识。从第一届全国短信文学大赛便不难发现,其参赛者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学者、作家、公务员、大中学生、企业老板、打工青年等,可以说,只要是热爱生活、爱好文学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没有等级秩序和社会阶层的高下之分。正如大赛评委格非所言,这里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任何人只要你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权力创作,其作品的内容也总是能传达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感受。请看近来较为流行的两个段子:“现代都市人头疼的十件事:(1)有工作,没生活;(2)有爱人,没爱情;(3)有微博,没粉丝;(4)有住所,没住房;(5)有存折,没存款;(6)有名片,没名气;(7)有加班,没加薪;(8)有职业,没事业;(9)有娱乐,没快乐;(10)有朋友,没挚友。”“2011年新女性标准:摇得到车号,拿得出税单;搞得到户口,买得了京房;唱得了忐忑,玩得转围脖。”⑧ 平视草根,众神狂欢,拇指下的短信文学常常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表达平凡人的心声,句式简短通俗,语气平易近人,极富生活气息。
快意书写,即兴表达,是短信文体创意的个性呈现。美国数字传媒学者保罗·利文森认为,数字时代的特征就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空闲时间减少且相对分散,闲暇的阅读从长时间的连续阅读转向短时间的间断性阅读。手机平台的出现成功将互联网络即时通讯的功能转移至短信传播,移动博客的出现又让手机对网站的短信业务变成了自由书写的“自我媒体”,更好地适应了人们即兴创作、随时阅读的需要。短信写手的快意书写和即兴表达,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实现的个性化创意。同时,手机的无线通讯与便身携带突破了互联网在地域、时间、终端设备等多方面的限制,使短信内容的创作、发送更迅速,接收更方便。短信的“病毒式传播”不仅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空间的、动态的、瞬息万变的,它能够让快意书写实现分众传播,又能让个性创意达成定向传播,弹指间,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即可传递到读者那里,只需按动手指便可第一时间得到应和与共鸣。此时,存在就是媒介,主体就是媒体,个性就是文本,精妙的短章、机智的感悟、诗意的流露抑或当下情感的表白,都可以通过个性化文体创意被记录与即时传送,从而为人们忙碌的生活带去人性化的抚慰,给你所关爱的人带来片刻的感动、轻松与愉悦。
自由灵动,随机顺变,是短信文体创意的智慧表征。“手机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进而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⑨ 这一特征给手机短信的文体创意提供了自由灵动、展现智慧的机缘,让短信文学闪耀着大众的智慧,体现出灵动的艺术气息,在生动的语言中显示出创意灵感。由于手机用户的广泛性和使用的贴身性,创作短信能够兴之所至,顺势而为,不用他人把关,无需编辑审核,尽可以我手表我心,自由地挥洒才情,不论是庄重严肃的书面语言,还是简单易懂的口语表达,或阳春白雪式的诗歌散文,或下里巴人式的谐语笑话,乃至各种表情符号,都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例如:“祝你每一天:开怀地笑()温柔地睡天真地发呆(+.+)放心地沉醉(@@)最后再送你一支玫瑰(@)。”这些用文字与符号组成的短信使语符变得既形象又可爱,让接收者轻松一读,开心一笑。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播与定向传播,使手机正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一种信息终端,是时刻“挂”在网上的网关设施,只要你口袋里装着手机,你就有了实现文体创意的“智慧锦囊”。
工于修辞,巧于表达,是短信文体创意的语言诉求。短信文学写作要在有限的持屏空间传情达意,需要讲究修辞,锤炼文字,既要注意选词造句的大众化、生活化,以展示普通人最本色的生活感受,又要显得鲜活水灵,新颖别致,避免僵化教条、无病呻吟或装模作样。这时候,注重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例如,巧用隐喻:“感情已欠费,爱情已停机,诺言是空号,信任已关机,关怀无法接通,缘分不在服务区。”这条短信巧用电信术语表达爱情的逝去,调侃中寄寓了发送人的感情危机与迷茫,使阅读者在错位的语境中既能体会那份无奈,也能乐在其中。还有,巧用拟人化:“土豆出嫁后改名叫马铃薯,过段时间出国留洋时又改名叫洋芋,后回村探亲碰见东邻二奶奶,二奶奶说:我还以为是哪个洋妞呐,原来是山药蛋子回来了!”这条幽默短信充分利用汉语的多义性,用拟人化的方式暗讽现实,彰显人物个性。再看巧用夸张:“每次收不到你的信息,我都万分痛苦。我试着用面条上吊,用豆腐砸头,用维生素服毒自杀,用降落伞跳楼,可就是死不了!”夸张中显露的是机巧、幽默和风趣。短信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技巧还有排比、双关、反语、谐音、调侃、回环等。我们看到,那些精妙的手机短信如“老鼠娶蝙蝠”、“蚂蚁绊大象”、“馒头打方便面”等,常常成为生活的“调味剂”,是人际间快乐交往的“掌中宝”。
手机文本的审美方式
手机文本的审美首先是一种私密会心的互动沟通。作为一种通讯终端,手机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低廉的优势成为人们普遍选择的交流工具,其私密性的沟通方式便于人与人之间进行点对点的互动交流,以“零距离”交往表达内心情感。它那“既远也近”的交流成为人们说心里话、表内心情的最佳渠道。与其他信息媒介相比,借助书信表达太慢,借助电话又稍纵即逝,借助电子邮件会受到服务终端的限制,于是,短信便成为人们联络情感的重要媒介,其“见字不见人”却又“文如其人”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正符合中国人温婉含蓄的个性特点,适合内敛传递情愫的需要。浓缩诚挚情意的短信既不会将情感表达得过于突兀直露,又能够恰当地将私密会心的话语与祝福传递出去,还可以随身携带,悉心保存,进行反复阅读,将情感一次次地回味与留存心中,使绵绵情意私密传递,让对方深长回味。
短信文本审美还需要切入余味曲包的语体感悟。如前所述,手机短信的微缩性文本使其中的文学体式具有简约凝练的语体风格,手机屏显的有限篇幅“逼迫”人们细读文本,感悟精妙,体察简约之中的深意,回味有限背后的无限。创作者尽量压缩文字、省去标点符号,略过本该铺陈的人物和情景描写,而大量运用富有冲击力的短句,力求创构一个“有意味的形式”,于浓缩的文本中透射出内在的弹力和张力。短信的接收者也应该心领神会,由表及里,入乎其内,充分理解作者在精短之语里预设的弦外之音,透过言意之表感悟其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如首届中国短信文学大赛的获奖小说《贩与乞》:“一残疾少年当街乞讨,无人问津。偶见一卖枣妇女经过,妇女卸担,捧出大枣塞给少年,笑说:阿姨没钱。见此,笔者三日不知肉味。”全文仅三句61字,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至环境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却一应俱全,语体风格极其简约凝练,其内含主旨却余味曲包,语短意长,令人深长思之。有评论者说,该短信“结构极其简单,一线贯之;人物对话、场景描绘均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情节简明却有出人意料的起伏转折。‘无人问津’与‘捧出大枣’似两幅速写的写意水墨画,寥寥几笔,却足以撼人心扉。语言似拟文言,简朴明快,字字珠玑”⑩。
另外,审美地品读手机段子还需要有静观默察、轻松愉悦的欣赏心境。短信文学缘自实用信息的相互交流,其艺术的功效是在从工具思维转换为艺术审美的价值理性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文体风格上始终保留了自由交往的随性与放松。拇指揿动屏键,传送精妙短章,阅读者少不了要秉持一份平心静气、轻松愉悦的心情,以便于掌心之上品味文字的风趣睿智,在方寸之间感受“拇指文化”的后现代魅力。短信息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人生体悟向亲朋好友吐露心扉,一方面希望用幽默的小段子为对方洗去尘世的压力而带去轻松与快乐。创作者往往用凝练精警的语言挖掘生活智慧,如同格言警句一般为读者或消愁解闷调侃世道人生,或陶冶性情点化玄机妙理,让人愉悦会心抑或忍俊不禁。例如:“朋友不一定经常联系,但一定心有灵犀;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彼此珍惜;不一定同舟共济,但一定相助鼎力!”这条睿智的短信息,短短50字,句句押韵,在表达朋友间诚挚友谊的同时,也显示出生活的睿智与哲理。有的短信中的智慧是通过寓言式的小故事不动声色地向对方传递的。例如:“小狗问妈妈快乐在哪里?狗妈妈说快乐就在你的尾巴上。小狗掉头咬尾巴,一会儿,小狗高兴地说:哦,快乐就是追逐的过程。”这种轻松传递哲理的寓言小品不像传统说教那样生硬刻板,它只是在轻松之中帮助人们明白人生需要奋进的道理,欣赏者得到的是领悟、怡情和逸趣。我们看到,许多文学性短信通过对汉语的“魔方式”拼贴彰显了高超的民间智慧,其中运用很多隐喻、双关语、藏头诗、回形诗等写作方式,表现了现代反讽的精神、狂欢的气质和灵光乍现的幽默感,这正是短信审美的大众特色和诱人之处。
注释:
① 所谓第五媒体是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参见朱海松《第五媒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 古晓宇:《我国手机用户已达8.59亿户每百人拥有64.4部》,《京华时报》2011年1月27日。
③ 《各年度中国移动短信业务量情况表》,移动通信在线网站,2011年2月28日查询。
④ 电子书是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物,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终端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的手持阅读器。电纸书是一种采用电子纸显示屏幕的新式数字阅读器,它使用eink显示技术,提供类似纸张阅读感受的电子阅读产品,可以阅读网上绝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比如PDF、CHM、TXT等。与手机、mid、umpc等设备看电子书相比,采用电子纸技术的电纸书阅读器的优点是辐射小、耗电低、不伤眼睛,而且显示效果逼真,看起来和看书的效果一样。
⑤ 张牡霞、叶勇、全泽源:《移动阅读用户将冲破两亿》,《上海证券报》2010年7月10日。
⑥ 王豪鸣、李少君的话均出自朴素《短信文学,风起天涯——首届手机文学研讨会图文直播》,天涯社区,2011年3月15日查询。
⑦ 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叙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⑧ 鲸水吧短信网,2011年3月16日查询。
⑨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⑩ 白杰、尚婷:《试论短信文学的文学合法性及其新质》,《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