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格局和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格局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不断履行相关承诺,农产品进口关税大幅削减,到2007年农产品平均税率下降为15.2%,关税配额管理下的农产品配额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取消配额,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连年增长。如表1所示,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从2001的118.1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19.9亿美元。其中,2003年和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的增速分别达到了52.4%和48.1%。虽然农产品进口额不断增加,但农产品进口占外贸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4.8%下降到2006年的4.0%。
表1 2001-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口状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数据计算整理
二、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格局
(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根据WTO的统计,在WTO排名的前5大农产品进口国或地区中,中国自200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2004年中国进口农产品额422.8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1%(见表2);2005年中国进口农产品额为451.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可见,2005年与2004年相比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增加了6.9%,但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略有下降。
把欧盟25国作为一个经济体,欧盟长期以来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市场,2005年所占份额为44%。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2005年美国进口农产品958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0.6%;日本2005年进口农产品659.5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7.3%。从表2可以看出,世界前五大农产品进口国或地区的进口额占据了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接近70%的份额,可见世界农产品进口的市场集中度很高。而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二)农产品贸易连续三年逆差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均为顺差,但是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已经连续三年逆差。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指导方针可以归结为两条:一是,农产品贸易只是作为少量调剂国内农产品剩余的手段;二是,农产品贸易是创汇的主要手段之一(何秀荣、Wahl,2002)。所以,中国农产品贸易长期是中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从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贸易累计顺差额达到513.3亿美元,占中国外贸顺差总额2426.5亿美元的21.2%,特别在1992年,农产品顺差额占外贸顺差总额的比重高达60.2%。但自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的顺差额呈现递减趋势,并在2004年转变为逆差。
表2 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数据来源:WTO网站
注: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WTO统计的数据与商务部统计数据有差异
(三)北美洲、亚洲和南美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
自2001年以来北美洲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2006年中国从北美洲进口农产品84.2亿美元。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从北美洲进口的农产品分别占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33.2%、29.0%、31.8%、35.0%、27.6%和27.2%,可见中国从北美洲进口的农产品占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中国从亚洲地区的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到2006年亚洲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市场,2006年中国从亚洲进口农产品79.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6%。而在2001年到2005年亚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三大来源市场。与亚洲相反,南美洲在2001年到2005年是中国的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市场,而在2006年南美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市场。
从国别角度看,中国农产品进口主要来源于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的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四)土地密集型产品在农产品进口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进口的粮油产品、水产品及其制品、园艺产品和动物产品及制品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0%左右(见表3),其中又以粮油产品居多。2006年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41.0%。2006年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农产品大都是粮油类产品,排在前几位的是大豆74.9亿美元、棉花48.7亿美元、棕榈油19.0亿美元、羊毛12.6亿美元、饲料用鱼粉9.4亿美元和豆油8.0亿美元。
2005年和2006年的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但与2004年的商品结构相比,中国农产品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显著。2004年中国进口粮油产品占进口总额的49.9%,而2006年比重下降为41%;水产品及其制品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8.4%上升到2005年的10.3%,2006年略有下降。园艺产品占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由2005年的4.8%上升到2006年的5.3%。近三年动物产品及制品的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略有下降。这说明,土地密集型产品在农产品进口中仍居于主导地位。
表3 中国农产品进口商品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整理
注:粮油产品包括谷物、制粉工业产品、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园艺产品包括活植物及花卉、植物液和汁、编结用植物材料、果蔬(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坚果)及其制品。动物产品包括畜禽肉及杂碎、活动物、肉类制品、乳品、蛋品、蜂蜜及其它食用动物产品和其他动物产品。
(五)中国农产品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
从贸易方式来考察中国农产品进口可以发现,一般贸易方式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贸易方式。2006年,中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222.2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9.5%(见表4),这一比重比2004年的73.5%下降了4%。相反其他贸易方式在农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11.6%,这其中上升较快且占比重较大的贸易方式是保税仓库转口货物,2006年其占农产品进口的比重为8.8%。加工贸易占农产品进口比重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18%到19.8%之间。
表4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方式 单位;%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整理
(六)外商投资企业成为进口的最大主体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体以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2004年到2006年它们的进口额占到进口总额的90%以上。从表5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国有企业的农产品进口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117.3亿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96.1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41.8%下降到2006年的30%;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99.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5.3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35.4%增加到42.3%;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进口额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39.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6.2亿美元,所占比重也从14.2%增加到20.7%。可见,随着国有企业农产品进口额的下降而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最大企业类型。
表5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企业性质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三、中国农产品进口的趋势
(一)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会成为常态
尽管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农产品逆差额趋于收敛,但农产品逆差可能成为常态。一方面,国内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特别是土地密集型粮食产品缺口较大,这必然会使粮食类农产品的进口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出口仍遭遇各种非关税壁垒,致使出口增长乏力。例如,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以来,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美国等国均对我国农产品采取了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使得中国农产出口成本增加;再次,人民币升值也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而会使农产品进口增加,特别是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的优势不断降低,这会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综合上面各种因素,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
(二)土地密集型产品进口持续增加
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缺乏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会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产品来弥补需求缺口,近年农产品进口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量逐渐增长。中国大豆的进口量从2005年的2659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827万吨,同期比增长6.3%;棉花的进口量也呈上升趋势,2001年进口量只有11.30万吨,但到2005年时进口量就达到257.2万吨,再进一步扩大到2006年的364.3万吨,同期比增长41.6%;玉米进口量由2005年的0.4万吨剧增到2006年的6.5万吨。稻谷和大米由2005年的52.2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73.0万吨,同期增长39%;棕榈油由2005年的283.8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419.9万吨,同期增长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配额扩大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量持续增加。从长远趋势来看,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是必然的,中国土地资源缺乏,生产粮食、棉花等并无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进口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是必然趋势。
(三)从亚洲地区的进口比重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亚洲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市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运输成本是阻碍两国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地处亚洲的区位优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亚洲地区进口会比从其他更远地区进口农产品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史朝兴、顾海英,2006)。
中国已在2002年底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3年与泰国签署并实施了蔬菜和水果零关税协议,该协议允许其它东盟成员加入,目前新加坡已经加入,形成中新泰三方零关税安排。2005年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36.8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的12.9%。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贸易安排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更多的国家加入早期收获计划,中国从东盟地区的进口会进一步增加。
因此,无论从地缘优势、运输成本及优惠的贸易安排政策来看,中国从亚洲地区的农产品进口会持续增加,其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份额也会增加。
(四)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因此一般贸易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贸易方式向多样化趋势已经显现。通过一般贸易方式的农产品贸易额占进口总额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的比重保持稳定,其中仍以进料加工为主;其他贸易方式的比重明显呈现上升态势,其中以保税仓库转口货物比重最大,其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5.1%上升到2006年的8.8%,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另外,以保税仓库进出境方式进口的农产品也呈明显增加态势。
(五)贸易主体性质会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处于国家垄断之下,国有企业是进口的主体,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配额的进一步削减,以及其他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国有企业在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在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未来可能会占有半壁江山。中国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使得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进口能力激发出来,而私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其在农产品进口中的地位也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产品进口经营主体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成为进口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