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构想——南水北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水北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们打开中国地理版图,就会发现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和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状况。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利用这一地势特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分布状态,已不再是诗人的浪漫遐想,南水北调——这将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需要建造的气吞山河、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
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
中国水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据水利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有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众多,人均仅有224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已接近世界公认的淡水危机开始阶段的指标——2000立方米,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之中。目前,在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约有一半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它们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安、兰州等城市的供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北京是全国10大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量只有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8,世界人均水量的1/32,在120多个国家的首都中列百位之后。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北京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面下沉的现象,为此,8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作出了“限农压工保生活”的决策。
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气候所致。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稀少。从《中国气象年鉴》1997年(属正常年景)全国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可清楚地看到:北京430.9毫米,天津378.1毫米,石家庄328.8毫米,太原247.8毫米。还有不少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如新疆托克逊气象站21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1毫米,1968年全年的总降水量仅为0.5毫米。而南方年降水量偏多,各省省会均在1000毫米以上。如长沙1824.3毫米,南昌1725.4毫米,杭州1435.2毫米,广州1997.9毫米,福州1832.3毫米。因此,南方与北方的水资源相差十分悬殊。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人们还无法改变一个地方的气候。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人们不禁要问: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荒和干旱怎么办?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三线调水蓝图基本绘就
80年代以来,我国气候变化异常,黄河多次发生断流现象(1997年的断流时间达226天),华北、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南水北调再次提上了议程。国家水利部专门为此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由它负责协调各条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并作出明确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西线调水方案,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中线调水方案,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水利部《长江流域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明确提出南水北调是长江综合利用的重要任务。1999年5月18日~6月22日,国家组织由水利、气象、环境、地理、地质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南水北调考察队,”行程数千公里,重点考察了西线水资源、引水线路和相应要修建的水利工程,提出了“三线”调水方案(见图一),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大西线南水北调构想》,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南水北调的基本框架是:
东线方案主要是利用京杭大运河的线路进行南水北调在地处长江下游的扬州提水,输送到苏北、安徽、山东、河北等缺水地区。为此,江苏省投入了巨额资金,率先兴建“江水北调工程”,每年调水数十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苏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该方案设计年调水量约300亿立方米。
中线方案是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绕经伏牛山,经方城缺口,于郑州西北过黄河,沿太行山麓之东,经安阳、邯郸、邢台、保定、石家庄等地北上,引水到北京、天津(见图二)。该方案将需修建总干渠约1382公里。规划设计年平均调水量为145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20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第一期工程已于1973年完成,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西线调水方案比较复杂,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各方案虽然在具体的引水路线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都主张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六江之水调入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源头和上游河段。据有关专家介绍,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拟分3期进行:第1期工程是从金沙江(或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年调水量为200~300亿立方米;第2期和第3期工程分别从距黄河源头和上游较远的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调水,年调水量各为200亿立方米左右。若按规划设计,西线方案每年调入黄河源头和上游河段的水量将达600~700亿立方米,超过黄河现有年平均总径流量100多亿立方米。从战略上看,这是解决大西北长期干旱缺水,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线调水方案,经多年考察论证,东线和中线方案具有可行性,中线方案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有关专家指出,西线因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地质复杂,因而工程浩繁,耗资巨大,难度也最大。
世纪构想终会实现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这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名言警句。中国是一个贫水大国,华北、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尤为严重。据有关专家估算,全国每年因缺水问题将减少工业产值2300亿元,每年受旱面积达4亿亩,北京市的水资源从2010年开始缺水,黄河流域到2010年缺水将达40亿立方米。
国内权威的水利专家们一致认为,兴建南水北调大工程,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加快其经济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同时,对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防汛抗洪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就湖南来说,因它地处长江中游,每年汛期到来时,长江上游洪水通过“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进入洞庭湖后,防汛抗洪的压力很大。如果能将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将会大大减轻洞庭湖的压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兴水与治水的斗争中拼搏前进,“都江堰”的成功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南北大运河”的开通,造福了华夏子孙;建国后兴建的“引滦济津”、“引江济淮”、“东(江)深(圳)引水”等调水工程,使数千万人受益。如今,远距离地引调水资源丰富的江河之水去以解济枯水地区之不足,国际上已有不少成功之例,如:加拿大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分别达1000亿立方米和200亿立方米;前苏联从50年代起陆续建成了15项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达600亿立方米。
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只要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将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的“南水北调”的科学构想变成现实。
标签:南水北调论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文; 时政论文; 降水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