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对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
张 鹏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03)
摘 要: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民族精神贯穿整个历史脉络。中国传统的人生观、本体论和自然观具有一致性。我们从本体论出发寻找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形成了本体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理性,通过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至于西方哲学理论的思考方式,则更多的是通过理性思考分析引导人们认识这个世界。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民族精神 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主要指回到世界原本开始的起点,回到事物的最初状态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本质所在。这种理解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哲学理论中本体论是通过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及对理想境界的构建而产生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如果没有民族哲学作为依托,这个民族将不会走向成熟,更不会产生让世界其他国家为之羡慕的文明。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中人民的精神世界缺失哲学的本体,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内心世界不可能提升到拥有崇高民族精神的觉悟。
一、中国哲学本体论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近代学者认为本原、质料、始基的观点都具有本体论的基本意义。在我国传统的道家学说中,道之本体也是站在了生命道本一源的角度,阐述了生命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精神之道的根本,同时反映出了人的智慧和民族精神,这些成为人类向前发展的推动力。由此不难看出,以道作为内涵的整体成为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又是真理的理想目标,这些元素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最初雏形。我们可以从根源和整体实现过程角度解释哲学在构建中华民族精神之初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哲学对生命精神的解释中,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作为宇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精神的价值在于民族精神之间的互通和契合,以此展现人的情绪,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古代我国传统本体论哲学中,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人们心灵深处隐藏的精神世界,本质都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示形态。
别,你别笑。我这绝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自己吓唬自己,这样的麻烦,已经咣当一家伙砸到胡家湾的胡二能头上了。胡二能跟我一样,是胡家湾村巡夜的。有天晚上执行任务时,碰到有人牵着几只羊,也不知胡二能出于好奇还是对工作负责,跟人家打了声招呼,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扭过头来噗嗤就是一刀,把胡二能的肠子攮了十几个窟窿,血咕嘟咕嘟地冒,差点就变成鬼了。过后胡二能还纳闷,说这人真鸡巴不懂事,我好声好气跟他打个招呼,怎么上来就一刀呢。
二、中国哲学与民族精神的境界
哲学世界并不是把人居于一个封闭的学术圈内,而是将自身的价值融会贯通于整个世界当中,引导人们提升精神境界。中国哲学其本质是通过修身从而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成长的学说。期待人们通过修身而提高自身的人性,看透世间百态的内在和真实现象,达到思想精神上的融会贯通,扩大人们的眼界和思想觉悟。
由于我们缺乏归纳、分析、总结和探索等具有张力的扩展性思维方式。我国哲学本体智慧与普通人都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智者可以高谈阔论,作为普通人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智者们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并没有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而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也根本不会与智者的知识体系有所接触。两者之间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联系,也就谈不上两者之间会有如何好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移动社交媒体的崛起,让用户的社交、沟通、阅读以及分享等行为都走向移动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沟通、阅读、分享,甚至开展社交活动。各种热点资讯,新知识或者知识分享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移动社交平台上。
三、中国哲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
哲学理论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和力度,在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中他们遵循的是罗格斯主义。一是寻找世界的本质。二是以数学和逻辑推理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三是利用反思性判断的方法发现世界的内部构造。在人类发展整个过程中主要出现过两个主流文明,这两个文明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维逻辑模式体系。一个是古希腊罗格斯主义,另一个是古印度的因明学。从中国哲学理论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感通。感通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主要通过感通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人性中同样存在着感通性,感通必须通过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完善,但这一完善过程并没有建立在西方理论层面之上,而是建立在具有我国独特文化的天地人之上,形成了独特的统一模式。儒家学派中的“仁”即是人性感通的核心内容,通过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感通将彼此联系在一起。其中,我们所常说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宇宙之间的一种感通。所以,在我国不管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认为感通是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形成了中华民族认识这个世界的智慧核心,尽管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哲学不具备西方哲学那种科学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古代智者通过感通指引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但反观先进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我们缺乏逻辑推理和思辨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沿用古代智者留给我们的智慧,没有在这些智慧之上发展新的智慧形态,在知识体系中没有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值得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观点主要是通过传统礼仪文化这一方式体现出来,并给予理论上的支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礼仪之邦。自孔子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形成十分完整的传统礼仪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创了中国人彼此之间交往的人文传统,经过历史的传承和延续逐渐形成了重礼仪文化的风俗习惯,开创了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气息的民族精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研究孔子的理论学说。对此,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论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无论是在文字内容上还是在精神上,《论语》无形中都支持和丰富了西方理论对于看待人类发展的认识。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上,儒家学派更加注重价值理性,并且始终延续着克己复礼、践行人道的价值理性,这一思想符合当今社会,这是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何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这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或许有些西方学者会认为中华民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这一超越性能力,并凭空推断出中国人缺乏必要的信仰。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思想错误和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曲解。结构主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文化当发现具有超越性的时候才可能完成由一个轴心时代转化为高级文明的机会。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越,超越理论相协调需要一种外在关系学说。在西方哲学理论体系中,超越这一概念通常表示独立于所创造的秩序。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内在精神构建中,西方的一些理论只能给予借鉴和尊重,不会给我们带来过多的民族精神影响。
在我国传统知识理论体系中,并没有核实的逻辑理论体系,使我国哲学体系缺乏必要的扩展能力,更加缺乏知识理论普及化的推动力。由于缺少普及化的动力,即便理论系统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也很难通过普通人的实践完全展示固有的内在真实价值,这样的知识理论体系很难受到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这也许就是儒家学派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提出的理性化、非教条化和世俗化的处事态度,这一理念在我国发展历史中制约了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回顾历史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大多缺乏强而有力的竞争意识,也没有相对权威的理论体系激发和引导进而得到长足发展。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获得知识,其实都涵盖在一个很大的知识体系当中,而且完全没有针对任何一个矛盾或者其他任何一个理论学说进行解释的动力。按照我国道家的思想理论理解,其实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只有道统而完全没有学统这一说法。这与缺乏系统科学理论相并行的,是科学组织的非正规性,以至于我们的学说遇到西方的科学理论以后,简直就谈不上什么科学知识和理论。剩下的仅仅是虚心学习求教的学习态度,这一尴尬的局面出现在汉学发对宋儒空洞玄学时期。科学的价值观来自于人类思想内部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是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知识体系主要集中在思想冲突领域之中。
步骤4 对剩余的子制造任务进行耦合均衡性判断,如果满足耦合均衡性,则将该子制造任务设置为完成分解,否则返回步骤1,进一步分解该子制造任务,直至完成所有任务的分解工作。
哲学理论在铸就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一个民族的优秀经验有效地转化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在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传承后,通过人们不断实践和总结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说,民族精神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人们的总结和形象化以后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普通人的眼中,中国人更加注重的是生活本身而非哲学理论中阐述的科学。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农耕国家,不但热爱生活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现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让中国人懂得了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大自然的法则进行耕种,这种民族精神不是一代或者几代人能够建立和传承起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和传承,在心中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忘记祖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化。
四、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农耕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在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凝聚着我们一心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向更高的领域攀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自然和自由,培养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的重建,同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价值思想对当今民族精神的重建。这一过程能够加快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建进程,加速我国精神文明与世界主流文明的协调发展,让我们能够跟上世界发展脚步,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吴荣,朱丹,生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18(06).
[2]金春峰.《周易》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之重要意义——以若干重要问题为例兼论重写中国哲学史[J].周易研究,2018(03).
[3]鲍文欣.从“实事求是”到“文化自信”——近四十年来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鸟瞰[J].哲学分析,2018(02).
[4]张再林,张慧敏.中国古代身体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5]王敏光.当下“中国哲学”诠释方法一个向度的反思——基于中西哲学互镜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