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省域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_金融论文

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金融业论文,中国论文,综合评价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评价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从金融发展的不同角度来衡量差异,包括总量、结构与效率;二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及差异的形成与其存在的经济、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将金融自身发展以外的重要因素也纳入其中。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从而使进行实证检验成为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一是金融总量角度,即借鉴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故选择了金融机构数、金融机构职工数、金融资产总额、金融机构资金总额四项指标;二是金融结构角度,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四个子层次;①三是金融效率角度,它是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将对保险、证券和银行等不同行业的效率指标进行分析。

金融发展的环境差异分为经济发展差异和其他资金支持差异两个方面。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环境差异首先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为确保指标的综合性和简洁性,本文使用“中国发展指数”②的综合得分来反映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另外,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本文具体考察了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和FDI三个因素。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含义

遵循以上思路,我们共选取27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需要予以说明的是:

(1)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采取《金融统计与分析》中的口径。资金来源结构指标(X8)反映了资金来源总额与各项存款余额的关系。由于统计数据中的资金来源构成中包含负项,从而分母大于分子,属于反向指标,与其他指标不一致,故使用“资金总额/存款余额”比率。资金运用结构指标(X9)用来反映贷款与其他资金运用途径的关系,其中资金运用统计包括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和外汇占款。

(2)区域融资结构指标引自刘湘云、杜金岷(2005)的研究成果。与类似指标相比,其操作性更强,并能大致反映地区整体融资情况。企业融资是区域融资的重要方面,其中,“非金融企业贷款融资/融资总额”(X11)表示在贷款融资与债券、股票等各类融资中的比重;“非国有企业贷款额/国有企业贷款额”(X12)反映了金融机构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信贷支持程度,此处的非国有企业贷款由短期贷款中的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和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组成,而国有企业贷款是指短期贷款中除以上三部分的贷款;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发达地区已近三成,本文以“票据融资余额/各项贷款余额”(X13)来反映融资方式的这种变化。

(3)金融开放结构(X14)采用虚拟变量赋值法进行定义。因为相关统计数据不全,无法使用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或资产来测度,改用当地有无外资银行近似替代(有则赋值1,反之为0)。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综合得分及排名

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其具体操作包括两类:一是直接利用统计软件求解,如因子分析法、SPSS统计软件能够自动给出具体分值;二是通过赋权重和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综合分数。两类方法相比,前者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因子分析中指标个数有一个最佳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可能无法通过相关检验(如KMO等);而且,基于因子分析的原理,综合因子可能缺乏经济含义,或为了通过检验而将重要变量排除在外,这就使得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本文最终选择了第二类评价方法,而权重的确定又包括了主观赋权法,如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以及客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下面根据两种赋值法的特点,选择了操作相对简洁和客观的赋值方法——层次分析法。原始数据采取正规化处理。由于篇幅所限,分析过程略,具体权重见表1。中国省区金融发展差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详见表2。

如表2所示,从现有的行政区划看,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他省份排名居前,其中上海、北京和广东分列前三位;中部地区除江西、安徽相对落后外,其余省份居中;西部地区排名基本靠后,而重庆、内蒙古超越中部个别省份,排名靠前。从排名顺序可见,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基本上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等沿海开放地区,整个东部的金融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陆省区;中部地区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优于西部,金融发展差异与地理上的梯度划分大致相同。然而,中、西部地区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西部地区尤为突出。总体看来,中国金融发展不仅存在东、中、西部间的地区差异,而且存在地区内部差异,这是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一个特征。

(二)省区差异的成因分析

设各省的综合得分为100,通过计算金融自身发展差异和环境差异两类因素所占百分比,可以得到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③(如表3所示)。比较两类因素百分比变化,本文发现环境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从东到西逐渐降低,东、西部差距尤其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环境因素对综合得分的贡献平均为61.1%,而西部地区则为41.4%(西藏地区最低,仅为7.5%)。由此可见,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领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部地区优良的金融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受制于相对恶劣的环境因素,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可见,环境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这是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二个特征。因此,要缩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距,促进落后地区金融发展,必须优化经济、政策和资金等环境因素(阎大颖,2007),为当地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金融发展视角下的区域划分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省区的金融发展地位,从而为区域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对各省区综合得分进行了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根据得分和分类的有效性,大致分为五类(见表4)。

除河北、海南和西藏外,表5基本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差异现状。综合表4和表5的聚类结果可见,中国金融业发展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且西部地区还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即基本呈现出越接近内陆的省区金融发展差距越大的格局;东北三省的金融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东部各省区普遍具有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聚类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间的差异特征。

基于聚类结果,从金融发展角度将31个省份重新划分为四级(见表6)。从第一级到第四级,其金融发展水平逐渐降低,金融发展差异逐渐加大。第一级基本位于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第二级基本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间地带;第三级基本分布在中国内陆边缘省区;第四级则主要是中国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三个省区。这种差异化的分布,使得金融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与传统的东、中、西部区划相比,四级划分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没有严格依照地理划分,而是在消除原有划分方式产生的内部差异的前提下,重新调整个别省份,将金融发展差异集中到各级之间,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区域化的货币金融政策。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也存在于区域内部;(2)中国三大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3)以金融发展为视角,根据这种差异可以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四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要缩小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省区差异,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实行差别化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市场竞争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政府适度主导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和政府扶植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④在第一种模式中,政府的职责是维护金融安全,区域金融政策的重点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第二种模式中,区域金融政策的重点是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由于处在该模式下的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所以该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即在不破坏竞争规则的前提下,尽量地弥补市场环境差异,使处于劣势的地区有条件参与竞争。比如,通过培育若干区域金融中心的方式,形成金融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金融增长等(如在西部地区建立以重庆为中心的金融增长极)。在第三种模式下,区域金融政策的重点是培育并维持区域金融功能的正常运转。由于这些地区缺乏商业性金融机构生存的有利条件,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使极度欠发达地区摆脱因资金缺少而导致的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步培育起商业性金融需求,为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王维强,2005)。后两类划分与孔祥毅教授(2006)的“政策主导下的金融先导论”有一定的关联性。借鉴王维强(2005)对于金融发展模式的归纳,本文认为中国不同区域应该采取的金融发展模式如表7所示。

2.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

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不仅存在区域间差异,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内部差异,因此,要通过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去除“短板效应”,实现省区金融业的共同发展。所谓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对于发达地区,要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特别要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从而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金融调控政策操作工具的弹性。具体包括:(1)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增强各分行在制定区域性货币金融政策的相机抉择权利,充分发挥分行在调控区域金融活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进一步扩大欠发达地区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适应当地的信贷利率需求,并通过贴息方式,降低落后地区个人和企业的借款负担,提高当地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3)加大货币供应量,加大授权授信力度,通过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差别化的再贷款、再贴现限额管理,以及倾斜的基础货币供应等措施,扩大当地可用资金的规模,增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4)制定相应的区域再投资法,规定本地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且对于金融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比例控制越严格,从而减缓落后地区资金外流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制约;(5)实行倾斜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如在本地金融机构设置上,适当降低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3.建立健全区域资本市场

首先,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尤其是注重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其一,尝试在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的股权转让市场,为西部地区企业股权转让提供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西部证券交易所,减少西部地区资金的大量流出。其二,着力发展债券市场,一方面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通过抵押、担保、信用等多种方式,推荐那些发展前景好、赢利能力强、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发行债券;另一方面,稳步发展政府债券市场,为欠发达地区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其次,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券,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直接投资于特定产业的上市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对受资企业加以培训和辅导,最后经股权交易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集合投资制度。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以培植优秀企业和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而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制度。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将为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跨区域、跨国境、跨行业、全方位的资金来源。

4.注重发展差异化的金融机构

与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适宜的金融机构类型也略有不同。在发达地区,要允许多样化金融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外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等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共同促进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则要注重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发展区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中国三家政策性银行虽服务于不同领域,但对于区域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因此,不少学者呼吁,应针对特定区域设立专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在东北成立“东北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在西部成立“西部开发银行”等。其次,扶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凭借其创办运营的灵活性和对中小企业融资特征的适应性,能够满足欠发达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这类企业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将与中小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关系,有利于当地金融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5.构建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经济发达、资金充裕的地区,金融业相对繁荣;反之,则金融业普遍落后。这说明要缩小金融发展差异,必须构建优良的外部环境;而这种环境不仅体现在存量因素上,更主要体现在增量因素上。首先,要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一要加速地方资本要素的积累与流通;二要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三要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大R&D投入;四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五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优势,培育区域经济竞争力。其次,要加大落后地区的其他资金支持,包括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和FDI。这些投资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倾向,从而对商业性金融资金的投向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解决区域金融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不仅要从金融体制本身着手,还要充分重视其他资金的带动效应。

注释:

①李健等人将中国金融结构划分为金融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和开放结构。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及适用性,对其分类进行了修正和简化,引入了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详见李健等人的《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中国发展指数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与本文研究的数据范围一致。中国发展指数(RCDI)包括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等四个单项指数。其中,健康指数包括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病床数等指标;教育指数包括成人文盲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等;生活水平指数包括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等;社会环境指数包括城镇失业登记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并好于二级的天数、人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指标。该指数综合测量经济、社会、健康、环保、教育等方面的地区发展状况和差异,体现了创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思想;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指数编制方法,都比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更完善,更科学、更适合中国国情。具体参见news.ruc.edu.cn

③由于这两个因素权重相同,因此在计算各自对综合得分的贡献度时,可以避免权重差异的影响。

④王维强在《浅谈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一文中,将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类,即市场竞争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政府适度主导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政府扶植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和城乡差异型金融发展模式。

标签:;  ;  ;  ;  ;  ;  ;  

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省域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