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于有意义的延伸论文_张军山

精彩,源自于有意义的延伸论文_张军山

——“角的初步认识”例谈

◆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三中学 737200

摘 要:好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抓住一些“生成点”和“拓展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引领孩子们与现实对话,与数学品格对话,与数学的本质对话,以此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洞开中,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淬炼、锻造和滋养。

关键词:拓展 延伸 唤醒 锻造 滋养

课堂是“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如何唤醒?如何激励?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才能从深层唤醒学生,才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激励学生。既然强调“以生为本”,那么,教师就应以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和真实的学情为出发点,随时调整教材、创编教材、活用教材。好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抓住一些“生成点”和“拓展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引领孩子们与现实对话,与数学品格对话,与数学的本质对话,以此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洞开中,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淬炼、锻造和滋养。

下面仅以《角的认识》为例,谈谈数学课中的拓展与延伸。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现实生活中,“角”就在我们的身边,就隐藏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发掘这些资源,或者如何让“角”自然而然地介入孩子们的认知系统中。

细究这部分内容,除了让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利用三角尺判断角和直角、会画角外,关键点是要让学生会比较角的大小,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利用三角尺的直角来判断角的大小,即“重叠法”: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是比较的标准,直角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直角的一边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边落在哪里,若另一边和直角另一边重合,是直角;若另一边落在直角另一边内,是比直角小的角;若另一边落在直角另一边外,是比直角大的角;学生都能够做出准确判断。

虽然我教的也是二年级,可我觉得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有些角比直角大,有些角比直角小,就应该告诉学生锐角和钝角的名称,而教授课的老师却认为锐角和钝角的有关知识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没有必要讲得那么深。这就产生了该不该向学生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有关知识的歧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渗透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发现在已有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两个概念,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掌握的也相当好,在做相关的练习时,能够很快的进行角的分类,叙述时简洁明了,知识脉络也很清楚。

我还进一步引领孩子们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的许多秘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的美丽和奇妙吧!启发引导学生懂得“角”在生活中太广泛了,它无时无刻不在装扮我们的生活,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去创造,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有关角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

小数课堂,不仅仅是“理论灌输课”,也是“动手实践课”;不仅仅是静态课,也是动态课;不仅仅是窗内课,也是窗外课。比如,从课后的检查中发现,部分孩子们设计了很多与角的知识有关的图案:锐角、直角、钝角;角边的长短不同但角的度数一样的两个角……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教材。课程改革后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书上看不出有多少内容,就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教材、活用教材。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虽然从教材的安排上来看,锐角和钝角的有关知识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可我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在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也要照顾一下个别的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既然在练习中出现了类似的知识,不妨告诉学生比直角小的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这样不仅让笼统的知识具体化,为以后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知识做好了铺垫。而且对个别学生来说是进行思维的拓展,这样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正所谓“各取所需”。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既立足于本学科又不局限于本学科,既着眼于当下学习又放眼于未来发展。”是呀,教材作如是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也应该亦步亦趋,固守教材。教材仅仅是个蓝本,仅仅是个凭借,仅仅是个例子,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为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引领孩子们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基于当时当刻而拓展于未来时刻。只要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思维发展和素养培育,师生尽可以拓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懂教材现有内容已不再是唯一,视域眼界的洞开、创意意识的萌芽、实践能力的提升、品性道德的纯化,才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学习更加重要的目标。朝着这一目标挺进,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2]孙明霞 追求“人课合一”的课堂[J].教师月刊,2016,(2),043。

论文作者:张军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  ;  ;  ;  ;  ;  ;  ;  

精彩,源自于有意义的延伸论文_张军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