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11
【摘 要】目的:对我国心里衰竭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未来的展望。方法: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虽然最近十几年来还未研制出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化学药物,但这些年对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还是有了较深的了解,也明确了对这种疾病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由于心里衰竭入院的8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我国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疾病具有一定的研究与进展,但是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将会更加努力突破现阶段,更好的进行疾病的治疗研制。结论:大量循证试验使几十年以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正在被推广应用,超滤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新的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心力衰竭;治疗现状;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75-01
近 30 年来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心力衰竭,特别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较高。对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本文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心力衰竭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比如现在美国每年用于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费用已经高达400亿美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力衰竭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目前已有心力衰竭患者360万例,心力衰竭正在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现有的药物治疗和植入性器械治疗能减缓心力衰竭的发展以及提高心脏功能,但是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50%。因此,,现阶段,研究出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成为重要的任务。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由于心里衰竭入院的80例患者,并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4例,女性患者26例,其中8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年龄段在3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7)岁。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以及分析,总结我国在治疗心力衰竭性疾病的医疗发展现状以及展望我国未来在治疗心力衰竭水平的发展趋势。
1.2一般治疗方法
在20早期以及中期,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主要有严格卧床休息、镇静、低盐饮食、洋地黄类强心药、放血疗法,以及使用吗啡和肌注汞利尿剂等,除放血疗法和汞利尿剂已不用或少用外,其他方法仍在使用,只是应用技巧上更为科学、药物品种更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医疗条件以及医学学科的发展中,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以及途径更多,治疗效率更高。ACEI、ARB、β 受体阻滞药、醛固酮拮抗药等不仅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心力衰竭性疾病具有比较有效的效果,在根治以及加快患者恢复上都有较大的帮助。本院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医疗方法中就广泛采用这些方法。
1.3患者恢复情况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AS 6.12统计软件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规定起始事件为患者缓解出院日期,终止事件为患者再入院日期。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模型分析,进入模型和从模型中剔除变量的标准是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治疗结果
通过回顾我院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经验以及治疗的情况,在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患者的运动以及休息相互结合的方法,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对于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我院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经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临床上常用药物有利尿剂,扩血管药,增加心排血量药,ACEI类药,β受体阻滞剂5大类药。本实验中的80例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有70例画患者达到完全康复,并且无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7.5%。
3.结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十余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也是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另外,慢性心力衰竭也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力衰竭性疾病,一旦发生,就不会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将出现劳力性气急、气短、呼吸困难、水肿、浆膜腔积液等CHF的症状,伴随的是生活质量下降,健康状况恶化,丧失劳动力,反复住院,耗费高额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先进研究出符合现代治疗水平的医治方法以及措施迫不及待。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已有的研究,运动康复方案不尽相同,运动强度包括低到中度的耐力锻炼、不同强度的间断性锻炼及阻力锻炼等,运动形式有监督下的运动和居家自主运动,运动类型包括步行、踏车运动等,运动训练时间从数周至1年不等。初期建议在监测环境下进行间歇性锻炼,起始水平为低至中度(25%~60%VO2max)的运动量,训练时间要短,患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可见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并无普适性的运动训练处方,建议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都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将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1]。
4.我国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发展趋势
过去一般认为心功能受损的患者应避免活动,但随着运动康复研究的进展,心衰患者进行运动的观念已发生转变,经过大量研究,目前认为康复运动是慢性心衰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对改善心衰患者的活动耐量和心力储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神经激素水平及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寿命均有益,且可节约医疗开支。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所有的稳定心衰患者[2-3]。在未来的发展中,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将会更加全面化,对患者的身体康复也会更加有利化,在治疗过程中将会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减少并发症的侵害。
参考文献:
[1]侯雅竹,毛静远,王贤良,等.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0(8):939-945
[2]陆姣姣,许黎敏,徐佳,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及治法方药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3,21(6):1517-1519
[3]华 宁,唐发宽,钮炜西,等. 坎地沙坦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利钾尿肽、心房钠尿肽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 心脏杂志,2013,21(6):828 - 831.
论文作者:田晓云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心力衰竭论文; 患者论文; 方法论文; 心衰论文; 心脏论文; 治疗方法论文; 利尿剂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