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微电网而言,主要是高效的去利用分布式的新能源,从而降低网损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含分布式新能源的微电网实验系统建设和应用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下文内容,希望能够给予相同行业进行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实验;应用;分析
引言:对于智能微电网而言,主要是包括了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和分布式的发电技术等为一体的,根据其专业的智慧构建节能高效以及绿色环保以及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从而更好的去帮助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微电网主要是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内容,并且对于新能源的推广以及节能降损和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验系统的设计构成分析
1.1系统组成的分析
1.1.1一次系统的组成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其微电网主要是为两级交流智能微电网的架构,其中也是包括了由五千瓦太阳能的发电模式系统以及十千瓦的模拟风电发电的系统,通过五千瓦屋顶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和9.6kW•h铅酸储能的系统从而组成了二级微电网。在整个微电网的系统之中,其中主要是包括了一面网关的接口柜和两面微网智能的配电柜、一面锂电池储能的双向变流柜、一套一体式故障的录波装置等。
1.1.2二次系统的组成分析
针对于二次系统而言,其中主要是包括一套MG2500的威信电网中央控制和快速的测控系统以及一套MG1100微电网的监控软件,同时也是包括了1套MG1600微电网控制策略的软件和一套一体式的故障滤波系统。通过对其配置的通信管理机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其微电网系统中的每一个通信设备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及转发,其中也是包括了保护装置以及电力仪表和光伏逆变器等等,之后通过后台的监控系统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其微电网系统之中的每个设备运行情况作出相应的控制以及监视,与此同时也是可以实现对其储能系统以及负荷等做出相应的优化控制。
1.2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对于该系统而言,其中的功能主要是包括了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为分布式的电源特性研究;二是为分布式的电源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三是为分布式的电源以及能量转换单位的布局进行优化;四是为选型以及设计;五是为分布式的电源以及能量转换单元的性能测试;六是为分布式的电源以及能量转换单位的并网特性以及控制的工作,这点也是包括了稳态以及暂态的特性。七是为分布式的发电能效对比和能效的提高技术分析;八是为储能电池的特性研究;九是为各种储能的方式在微电网之中的应用;十是为新型的储能电池的实验工作;十一是为储能的逆变器研究工作;十二是为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十三是为电动汽车车的车王互动技术。十四是为微电网的系统并网以及孤岛管理中方式和过度的过程安全稳定运行研究。十五是微电网的系统控制以及保护的工作。十六是微电网的系统监控以及能量的管理工作。十七是微电网的经济性评估。十八是电价的方案进行设计和优化的工作。十九是智能的负荷控制以及调节的对策分析研究。二十是用户自身的侧需求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和研究。
1.3系统的特色分析
针对于该微电网的系统而言,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能够进行并网和孤网的运行,并且也是可以进行无缝的切换,从而可以去进行多种运行方式相互的自动或者是手动的去进行切换,同时一级和二级的微电网也是可以分别独立的去进行孤网运行和并网的运行。二是可以和大电网的并网点功率大小以及方向进行调节和可控。三是能够较为快速的去平滑光伏发电以及风机发电等所造成的功率波动。四是需要配置专业的保护装置,在微电网的内部如果出现故障的问题和外部故障的情况,那么可以保证其能够准确以及快速的动作,使其系统可以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五是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其接入微电网的系统负荷做出相应的分级管理。六是具有着开放的接口,能够直接的接入其他厂家所生产的智能设备。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利用智能微电网的运行和控制进行实验,从而团队去进行大量的仿真实验,其中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绿色能源微电网的优化集成以及智能的控制。二是对于新型微电网的优化控制技术做出相应的研究。三是含有着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的微电网优化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所申请的专利也是比较多,其中主要是有:一是一种电动汽车的双向智能充电桩的充电和放电的控制方法。二是一种具有着无功补偿功能的V2G冲放电的装置。三是一种具有着可再生能源的市政路灯以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桩集成的装置。然而在国内外的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也是发表了多篇的论文,其中主要是有:一是微电网的负荷储能功率容量的优化配置。二是为考虑局部的阴影光伏阵列MPPT的优化控制策略。三是微电网的控制研究策略。在此之外也是和我国陕西省电力科学的研究院以及北京变微电网技术公司等在智能微电网的研究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合作。
3.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智能微电网的运行和控制实验室而言,主要是学校开展的开放性实验室,也是对传统的实验模式进行一定优化,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去设计实验的方案以及步骤,不断的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避免了传统强电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人身安全以及设备损坏等情况。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也是开发了十多项关于探索性实验的项目,其中也是包括了含有新能源配电网的潮流计算和含有着配电网继电保护的配置以及整定等等。对于这些实验理论和实践也是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对学生的视野进行开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高,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也是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果。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该实验室的建成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也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是将其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则是反映在了以下几个方面中:一是学生可以接受到较为良好的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在训练中心接受相关新能源发电的技术,为日后走到工作岗位从事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相关工作奠定出坚实的基础,也是直接的缩短了学生自身的适应性。二是电力行业以及地方的企业收到一定的收益,为企业的生产也是能够提供出相应的技术服务,从而出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验室的科研开发功能也是为日后的生产服务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经济效益,及时的为新能源发电技术以及微电网的运行控制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郑蜀江,邓志祥,范瑞祥,孙琦润,吴志,詹惠瑜.计及分布式新能源选址的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8,12(05):71-79.
[2]祖光鑫,陈银娥,于海洋,武国良,孙东阳,杨世彦.基于瞬时功率控制的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策略[J].电测与仪表,2018,55(08):77-81.
[3]郭雅娟,朱道华,陈锦铭,李岩,姜海涛.分布式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混合云架构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8,20(02):47-50+56.
[4]江顺舟.浅析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广域关联接口[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133-138.
[5]闫磊,邓文慧,张思洁.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下西北地区推进分布式新能源革命的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7,99(04):155-158.
论文作者:赵景飞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7
标签:电网论文; 分布式论文; 新能源论文; 系统论文; 智能论文; 一是论文; 主要是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