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曾庆勇

湖南省临武县人民医院 湖南临武县 424300

【摘 要】目的:分析及比较CT和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诊的患早期股骨头坏死的7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CT影像资料和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结果。结果:76例患者中共有44例患者为Ⅰ期股骨头坏死,32例患者为Ⅱ期股骨头坏死。CT检查共检出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4例,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5例,总检出率为77.63%;MRI检查共检出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44例,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总检出率为100.0%。两组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更加优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检查;MRI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学特点;诊断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从而明显增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临床实践表明,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早期及时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2]。为了分析CT和MRI在该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诊的7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接诊的患早期股骨头坏死的7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纳入标准:(1)均经相关临床检查及手术检查明确诊断;(2)均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制定的关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诊断及分期标准[3],且属于Ⅰ~Ⅱ期;(3)均无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性疾病者;(4)影像学资料均为完整。本组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最低年龄29岁,最高年龄67岁,平均年龄(43.75±2.41)岁;病程24d~5个月,平均病程(1.35±0.63)个月;其中双侧受累41例,单侧受累35例;致病原因:既往有外伤史者25例,嗜烟嗜酒者17例,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者21例,骨质疏松者9例,不明原因者4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股骨头部位疼痛,髋部关节活动受限,髋部功能受限,产生程度不一的步行跛足等表现。

1.2 研究方法

本组76例患者入院后均安排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约2d,具体措施包括:(1)CT影像学检查:①仪器选用GE BrightSPeed 16层CT螺旋CT或东芝 Asteion 四排螺旋CT扫描机;②扫描方法:采用扫描仪对患者的两侧髋关节进行详细的扫描,设置层厚为:5.0mm,设置层距为:3.0mm,窗位为:270Hu~320Hu。主要以横断面进行扫描,设置矩阵为:520×520。使患者体位取仰卧位,从患者髋臼顶部开始至股骨小转子水平部位进行扫描。(2)MRI影像学检查:①仪器选用GE Signa MR355I扫描仪;②扫描方法:采用扫描仪对患者的两侧髋关节进行详细的扫描,设置层厚为:3.0~6.0mm,设置层距为:5.0mm,设置矩阵为:256×256。体位取仰卧位,主要以双侧髋关节横截面及冠状面进行扫描。选用SE标准序列,设置检测序列T1参数为TR/ TE(600ms/20ms);选用FSE序列,设置检测序列T2参数为TR/ TE(2500ms/ 100ms),均行无间隔扫描。扫描完毕后把采集的图像数据放入GE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评估标准

根据股骨头坏死分期法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估[4]:股骨头塌陷变形与髋关节间隙未见狭窄等均可诊断为早期股骨头坏死,同时对两组患者的CT检查与MRI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后,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x2检验法分析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通过t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以( )为单位,(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影像学特点

(1)Ⅰ期:CT检查图像呈骨质疏松、斑块形骨质硬化、星芒状变形及增粗,关节腔中有积液,滑膜存在程度不一的增厚。(2)Ⅱ期:CT检查图像图像呈囊状病变伴骨质硬化,患者的正常骨小梁结构表现为星芒状变形及增粗消失。

2.2 MRI影像学特点

(1)Ⅰ期:MRI检查图像中T1WI呈局限性囊状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Ⅱ期:MRI检查图像呈不均匀的T1WI低信号,T1WI产生混合信号,且周围围绕有不均匀的低信号。

2.3 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

本组76例患者经手术检查显示,共有44例患者为Ⅰ期股骨头坏死,32例患者为Ⅱ期股骨头坏死。CT影像学检查显示,共检出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4例,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25例,总检出率为77.63%;MRI影像学检查显示,共检出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44例,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总检出率为100.0%。可见MRI检查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主要是因患者的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减少,导致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从而产生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及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依然没有明确,但相关学者认为,其发病因素主要与长期酗酒、长期服用激素及外伤等因素有关[5]。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股骨头坏死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6]。一旦患者进入晚期,则仅可行股骨头置换处理,易出现预后不良情况。因此,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恶化,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股骨头坏死患者目前的常用诊断方式包括X线、CT、核素扫描及MRI等检查方法,应该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为骨小梁不明显塌陷及骨质改变,故X线扫描的敏感性较差,漏诊率较高,故易造成治疗时间延误。而CT检查和MRI检查都能够检出患者的骨小梁形态异常和局部骨质疏松情况,并且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髋关节面塌陷,从而有效诊断该疾病[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影像学检查的总检出率为77.63%,明显低于MRI影像学检查的总检出率为100.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这提示MRI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尤其是可明显显示患者的骨髓水肿与线样征征象,值得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力文,陈荣华,陈永华等.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90-91,94.

[2]崔保刚.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366-369.

[3]陈珂,罗庆华,蒋君军等.MRI、螺旋CT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0):4594-4595.

[4]谢艳.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70-71.

[5]谢志骏,罗荣森,李均堂等.早期股骨头坏死CT与MRI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38-140.

[6]金磊,胡柯嘉,吴永伟等.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诊断的成本效益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59-64

[7]李明亮.CT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5):553-554.

论文作者:曾庆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曾庆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