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发作频率明显较对照组少,每次持续时间更短,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164-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因此早期治疗和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1]。UAP发病基础为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肌血流灌注受损。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作用于血小板环氧化酶,导致酶失活,抑制血栓素合成,减少血小板的形成,达到抗血栓形成的目的。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拮抗剂,可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反应,最终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本研究利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UAP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3.4±2.1)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8.5±1.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不全,(2)存在血小板减少等相关疾病,(3)伴发急性心肌梗死,(4)对相关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冠心病常规治疗标准给予硝酸异山梨酯、调脂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基础治疗药物。在此基础上,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尔,100mg/片)治疗,100mg/d,1次/d。观察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生产,25mg/片)联合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用法同对照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50mg/d,1次/d。两组患者均以28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80%,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5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心电图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治疗前(5.4±1.7)次/d、治疗后(3.3±1.1)次/d;观察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为,治疗前(5.6±1.6)次/d、治疗后(2.1±0.7)次/d。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为,治疗前(79.3±14.8)s/d、治疗后(33.2±13.6)s/d;观察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时间分别为,治疗前(81.3±18.4)s/d、治疗后(10.4±1.2)s/d。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5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变化多端,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或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故3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不同。不稳定型心绞痛基本病理变化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临床表现为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阈值突然的和持久的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增加;出现静息型或夜间型心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的或新的部位;发作时伴有新的相关临床特征,如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等。目前,临床上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调脂药、抗血小板类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等,在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时予以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紧急治疗等。
阿司匹林最早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药,可在减轻炎症反应同时稳定血管内斑块,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创新,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加用氯毗格雷,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氯毗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口服吸收迅速,与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98%,在肝脏中代谢。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机体是否存在血栓,血栓是由血小板和血液内其他成分聚集而成的,当溶栓速度小于集聚速度,血栓就会逐渐增大,然而氯毗格雷可以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有(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有效防止血栓[3]。长期临床治疗经验发现,在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使用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并不影响氯吡格雷通过二磷酸腺苷引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氯吡格雷会增强阿司匹林通过胶原蛋白质引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两种药物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作用,长期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稳定患者心绞痛情况,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氯毗格雷结合阿司匹林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文德华,张莉.阿司匹林并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98例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5):650-562.
[2]宗一,蒋建聪.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1C):29-30.
[3]岳文.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4):4796-4797.
论文作者:孙玉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7
标签:心绞痛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不稳论文; 格雷论文; 患者论文; 血小板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