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特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函数论文,特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2)02—0062—02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仍然是扩大内需,然而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空间到底有多大,扩大收入与消费的群体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对居民消费函数的研究无疑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是有裨益的。
一、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
依据统计资料,我国全体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水平由“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指标给出,依据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理论,我们建立居民消费水平关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β[,0]+β[,1]RJGDP[,t]+u[,t] t=1,2,…,T(1)
其中,Y表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RJGDP表示我国人均GDP。采用1985-2000年的有关数据,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将Y与RJGDP的现价数据即名义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成1985年不变价数据,即实际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利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Eviews2.0(下同)估计模型(1)中参数得回归方程估计式为:
=147.14+0.343RJGDP
(19.09)(70.62)
R2=0.997 DW=1.272 F=1109.7(2)
式中,括号内的数字为相应参数估计量的t-统计量值(下同),回归参数的有关检验均可通过(DW检验除外,其落在不确定区)。图1为实际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实际人均GDP的数据点及趋势线圈,样本数据的线性趋势非常明显,即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也在增加。
图1
由模型中参数可知,85年不变价的居民对人均GDP的边际消费倾向为34.3%,进一步将样本改为85-95、85-97、85-99,分别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得这几个时间区间上的85年不变价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32%、33.7%、34.2%,显然我国居民对人均GDP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增的,但增长不是很大,按照现价进行回归计算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点与有关的经济理论不相符,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与我国90年代后期的消费结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住房、购车等消费项目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在逐渐增加,据住户调查统计,1998-2000年城镇居民每万户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5辆、34辆和51辆,从新增规模看,1999年全国城镇居民增加汽车约12万辆,2000年增加约22万辆。[1]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也仍然呈加速增长态势。
由绝对收入的消费理论假设可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收入水平,下面分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关系。变量(Y)同上,选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及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X[,2])为新的原因变量。依据对样本数据的研究,选取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U
样本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1年,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均按有关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为1985年不变价数据,即实际收入与消费水下,单位都是元。
采用OLS方法,利用Eviews2.0估计得回归方程:
=97.22+0.31X[,1]+0.28X[,2]
(6.24) (9.76) (2.83)(3)
R[2]=0.996 F=1573 DW=1.78
回归参数的有关检验均可通过,由回归方程可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00元(85年不变价),居民消费水平可增加31元(85年不变价),而农村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00元(85年不变价),居民消费水平可增加28元(85年不变价),显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贡献大于农村居民,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小于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以85年为100,2000年这两项指数分别为314与355。第二,根据我国国情,农村居民家庭自给性消费的统计还不够完善。第三,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农村人均纯收入是指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即包括用于生产性建设投资的那一部分。第四,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2000年按照截面数据计算的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68,而城镇居民为0.76。虽然城镇居民收入水严对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较大,但是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同时提高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将不变价换算成现价,按2000年现价计算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100元,折算成85年不变价为36.1元(以85年为1,2000年的物价指数为2.77),代入回归方程得居民消费水平将提高10.108元(不变价)换算成现价为33.46元(以85年为1,2000年居民消费指数为3.3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100元所得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量为37.04元(现价),于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增加100元收入,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增加70.5元,即由模型计算的居民消费关于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为0.705。
二、居民消费函数的截面数据模型研究
研究我国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随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规律。选取200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其中人均GDP由各省市的GDP除以其人口数而得。
图2为2000年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关于人均GDP变化的数据点及趋势线图。图中最高点是上海市的数据,上海市的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在我国均处于第一位。从图中可以看出,低收入与低消费省市占多数,高收入与高消费省市只有极个别。因此今后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任重而道远,需要提高收入水平的省市是一大批而不是个别。
图2
由图2可知,居民消费水平关于人均GDP变动的线性趋势十分明显,故选择模型式与(1)类似,所不同的是现在使用的是截面数据资料。估计参数得:
=297.43+0.38RJGDP
(2.24) (27.44)
R[2]=0.96 F=753.1
其中,Y表示2000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RJGDP表示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估计式的各项检验均可以通过,且没有异方差性。由此可知,2000年我国居民各省市平均居民对人均GDP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38。进一步将各省市区的截面数据按照人均GDP排序,分为低收入与高收入两组,低收入组为人均GDP处于后15位的省市区,高收入组为人均GDP处于前15位的省市区,去掉中间的1个数据(为使高低分组样本数相等)分别进行回归,可得高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1,低收入组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的线性相关性较差。高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0.41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8,高出3个百分点。这与上面时间序列模型所得结论是一致的,即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我国居民消费关于人均GDP的边际倾向均为递增的。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的拓展空间的确很大。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居民各省市区的横向对比还是全国居民平均水平的纵向对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关于人均GDP增长的边际倾向均为递增的。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拓展空间的确很大。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与保持新的消费增长点。由以上居民消费函数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随人均GDP增长的倾向在90年代后期有所上升,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还是不小的,不过一般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增长空间在缩小,而住房、购车消费以及新技术家用产品的消费空间在未来10年之内非常广阔。
2、缩小城乡差别。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占人口63.8%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9%,85、20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1.86倍、2.78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12、2.99倍。收入差距的缩小是提高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力度。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前提,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增加政府投入,改造农村的电网与公路等基础设施,从长远来讲,这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第二减轻农民负担,尤其是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负担。缩小城乡差别将给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消费需求提供很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人口比重的提高,同时也是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会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比率一直在上升。1978年我国乡村人口是城镇的4.58倍,1990年下降为2.79倍,到2000年只有1.76倍。无需质疑,城镇化的进程在我国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展开取消户口管理体制的试点工作,这有助于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1%,比10年前提高了9.9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3、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西部地区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属于相对落后地区,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扩张空间远远大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的政策力度,这样,一方面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