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缺少“生长”论文_张如丽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缺少“生长”论文_张如丽

张如丽 亳州市蒙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2335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041-01

用“生长”来定义课堂,不仅因为“人”具有生物生长的特征,更在于一种教育观的改变,即课堂从“教师中心”转到了“学生立场”,而且赋予了学生生长过程中的生命意义的建构。“生长性语文教学”是一种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以学生自然发展与生长为本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长方式和规律,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改善课堂学习的关系和环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的目的。

一、创设“生长性”课堂教学的环境

实践证明,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老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生长的机会与条件,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的教学环境。

(一)重构师生关系,创设生长性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而传统的课堂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功能,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控制者,其结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生长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能向上“生长”的重要前提。

1.平等对话,让心灵自由生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为此,教师需摆脱“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俯下身子,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重构所营造的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尊重差异,让活力充满课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学生学习需求不同,身心发展的差异,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形成了学生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抓住契机,尊重差异,但“尊重”不是“放纵”。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友善的态度、平等的对话,给予学生信任;并基于学情,做到避其弱项,发挥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其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达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的目的。

(二)激发探究欲望,创设生长性课堂环境

真正的探究,不是被教师“引导”着进行的,而一定源于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课堂应从“教师中心”转到“学生立场”,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课堂的连续生长。

1.创设问题情境,自主生长

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

2.创设实践情境,快乐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学生的兴趣主要是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需求,对活动加以选择、利用,创设丰富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这是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二、设计“生长性”教学的流程

(一)激发动力,培养兴趣

教师只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家庭背景等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生长的原点,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才能满足学生课堂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任务,提高能力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但又充满挑战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自我生长的条件和机会,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升合作、探究、质疑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例如:《詹天佑》第5、6节中的“开凿隧道”“设计路线”这两个教学内容,如若用传统的演绎法进行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验探究是揭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性的重要手段。因此,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了同伴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学生依据要求亲近文本,自主提取有效信息,思考詹天佑如何开凿隧道。然后再通过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演示法,引导学生比较,大胆提出质疑。经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学生了解到詹天佑能根据地形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真切感受到他杰出的才能。

(三)挖掘资源,发展思维

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空白”,它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挖掘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

1.渗透学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为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获得语文上的生长。

2.用好练习,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创造思维因素的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增长学生的纵横联想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一课,我在课后说话练习中列举了人们对爱因斯坦的种种评价:有人说他笨,有人说他勇敢,有人说他诚实,还有人说他认真……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2.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写了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由于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渴求知识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读后感。

(四)多元评价,提升学力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设计《我是幸福的学生》的评价单,将学生习惯培养与学校三维争章紧密结合,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开展多元化评价,这一评价的方式顺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与成长的节律。

综上所述,实施“生长性”语文教学研究,能实现学生、教师、课堂的共生长。这需要教师要以“生长”为导向,把教师的“教”变得更有价值,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意义。——语言求发展,思维在拔节,精神在成长,力求“生长性”语文教学给师生、课堂带来更广阔的天空。

论文作者:张如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缺少“生长”论文_张如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