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王宇会,谢耀雯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摘 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日趋重视。如何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经验及体会,总结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了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到90年代,部分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机构先后成立,将通识教育从理念“落地”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举措。2015年“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大、清华、复旦和中大共同发起成立,2017年联盟成员高校增至44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积极态势[1]。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通过学位学分要求,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2]。通识教育的理念必须依赖开设通识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的成果也需由众多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来体现。下面结合笔者多年讲授通识课程的经历,对目前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并据此得出一些粗浅认识,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标志着通识教育的地位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得到了全面确立。为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各高校都开出了数量足够、门类齐全的通识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建立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第二课堂”四位一体的教学结构。为了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在逐步缩减本科毕业总学分的同时,学生毕业时所修通识课程的学分数并没有减少,显示出各高校正在逐步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从而,使得通识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钢渣的特性是解决钢渣难题的重要依据,钢渣组成中的游离态f-CaO容易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产生体积膨胀,造成钢渣稳定性差,导致利用率始终提高有限,未来应当在钢渣处置过程中实现f-CaO的消解,为钢渣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另外,也应当加快推进类似热闷技术的钢渣快速稳定化技术,推进和提升钢渣快速稳定化工业应用规模。

(二) 通识教育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教育的不足

专业教育的学术分科比较专业、知识割裂比较严重,通识教育对此做了很好的补充。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同时,由于通识课程的学习,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在一起,提供了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龄人相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学生的交际面,有利于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 通识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

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一种三支柱模型。这种模型就是将企业分成SSC共享平台、CEO专家平台、HRBP业务支持三种模式。在三支柱模型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平台化的方法直接了解业务,并和业务部门的人一起讨论此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四) 通识课程教学缺乏监管

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论证,还要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考试方式、评分标准等都有系所统一把关,并上报学院审核备案。

对于可以自由选择的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学生都不会“买账”。所以,通识课程教师应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下功夫。

主要的研究步骤:1)提取上述论文中物权法术语表作为参考术语表,整理出核心术语(在本文特指可以组词扩展成其他法律术语的术语);2)在CorpusWordParser中加载参考术语表,对中文文本进行分词、标注;3)在Antconc中根据核心术语表一一检索(cluster size:left=4,right=4),筛选出可能是术语的词或词组;4)在CUC_Paraconc中,再对所有术语进行检索,根据笔者的法律常识剔除不具有术语意义的词或词组及其他词性的术语;5)总结《物权法》中名词性术语英译不规范的现状,从词义和普通语法两个角度进行聚类分析。

另外,通识课程大多由单个教师开课,很少像专业课程一样组成教学团队。当某一学年某通识课程的授课教师事情较多,或其工作量能够满足考核要求时,这个学年就不再开设该课程,表现出通识课程开课比较随意、缺乏连贯性的一面。

目前,高校开设了足够的通识课程,给学生的选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是,众多通识课程的质量却相差很大,有含金量高的“高能”课;有各方面都属于中等的“普通”课;有学习收获不太高的“科普”课;有教与学的投入和学习收获都比较低的“水课”;还有的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收获较低的“坑课”[3]

另外,由于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学院、系所,没有针对通识课程的教研活动,使得通识教师无归属感。甚至,教师交作业、试卷等资料,都不知道该交给谁,造成通识课程的尴尬境地。

(五) 部分教师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缺乏认识,仍将通识教育视为一种科普行为。在有的教师的观念里,通识课程不是我的专业课,教好教坏无所谓;上课的学生不是我专业的学生,学好学坏没关系。有的单纯为了满足工作量的要求,或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课。

(六) 部分学生对通识课程“选而不修”

与国家不断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大学不断在通识教育上加大力度相比,学生似乎并不认可通识教育课程。他们选修课程的目的,大多只是为了拿到学分,以满足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学生选课的标准是:课程是否容易通过、教师上课是否点名、考核成绩是偏高还是偏低等等。

在这样的心理下,学生上课的情况可想而知。“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学生不公开逃课,却身在课堂心在外,课上聊天、上社交网络、写作业、打游戏、看视频等现象,十分常见。

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并不健全,领导及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这主要表现为:①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内部控制制度。②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该制度存在缺陷,缺乏可操作性。③有的企业设定了有效的内控制度,但是员工并没有按制度执行。

二 原因分析

(一) 社会价值观使学生不太重视通识教育的课程

在推行通识教育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好坏是影响就业的,而通识课程学不学无所谓。甚至学生家长也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才可以使孩子学到真本事,通识课程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学校毕业的要求。

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用人单位看重的是GPA(平均学分绩点)以及在校期间的经历、发表的论文、获得的奖项,如果看单科成绩的话,大都会选择专业课程。所以,为了求职及深造,很多学生信奉“GPA至上”的原则。为了提高绩点,“给分高”成了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首要条件。对于能学到东西,但是不易通过、给分不高的课程,学生表现出宁愿旁听也不选课的情况。

(二) 学校对通识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近些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蔚然成风。但是,有的学校没有制定与自己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的通识教育方案,缺乏对本校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从而造成从通识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通识课程则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学校将开设通识课程的任务下达到各学院,学院将其摊派至各系所,系所再将通识课程的任务转达给教师。然后,再自下而上将课程报至教务处。课程内容是否适合通识教育、考核方式是否恰当、讲课方式是否能够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不同课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似度、是否有前后衔接关系,这些都无从知晓。

(三) 不够完善的考评制度影响了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校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考核要求相差较大。如果专业课程不及格,学生要补考或重修,直至考试合格才能计算该课程的学分。对于通识课程,学校只是要求某一类通识课程的选修学分达到要求即可,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名称,也没有规定学生必须要通过自己所选的通识课程。由此可见,自由选修成为通识教育实践中风险最大的一种模式,因为它意味着通识教育可以被忽视[4]。同时,这种政策也使学生“有空子可钻”:或者选修那些教师要求低的课程,或者在某一门通识课程没有通过时,放弃这门课程,另辟蹊径。

学校计算教师的课程酬金时,单位学时的酬金和学生的人数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计算方式,使教师大多选择大班上课。但班级人数过多无疑使得课堂上师生的讨论、交流、互动等难以实施。并且,在学生规模过大的情况下,使得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广博见识的意图很难实现[5]

以学生评教作为评估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讲课水平的依据,主观意志较强。尤其是通识课程教师面临的学生专业范围广,接触次数少,很难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学生对通识课程的态度使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专注度比较低,评分结果自然不会高。这是造成教师不愿开设通识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开课也会在内容设置、讲课方式及给定成绩方面,迎合学生的要求,来“换取”学生对自己课程的高评分。

(四) 通识课程的性质影响了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印象

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了能保证选课的学生都能有时间上课,上课时间大都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这样的结果,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利用“课余”时间上课的通识课程远不如专业课程重要。再加上有的同学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实习、参加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使得学生的到课率难有保障。

(五) 任课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通识课程教学中

高校教师除要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科研工作;除了自己写论文编教材做项目,还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竞赛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有的老师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职务。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只能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教学和自己的科研上,而将通识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

(六) 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

由于工科院校的通识教师大多是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中成长的,缺乏综合素质的训练,不太了解通识教育的精义,对如何讲解通识课程缺乏方法论的指导[6],教学时难以摆脱专业教学的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课程教学的效果。

2.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方式较单一。《多边公约》规定的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形式包括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税款追缴和文书送达,这三种协作方式共同作用,形成国际社会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强大征管网络和合力。基于国内税收征管能力的考虑,中国国内税法中目前仅引入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的协作形式,其他两种协作形式暂时排除在外,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制约中国参与国际税收征管合作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影响力。

三 对策建议

(一) 学校应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学校的支持与投入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但要有理论内容,更要有实践操作。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限制,硬件设施不完善,机械化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村庄的培训教室、培训时间及地点都不固定,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

中药方剂通过其多种成分作用于多种靶点,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方法已成为一种高效、系统地揭示中药方剂分子机制的新手段[10-11]。网络药理学研究药物、靶标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系统的思想展示药物-靶标网络,将相互作用关系可视化为网络模型,并从整体的角度研究药物对生物网络的影响[12]。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钩藤散对A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加强通识课程教师对本校通识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理念的学习,并组织广大教师进行交流、消化、吸收,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理念传达渗透给学生。

严格课程申报和审查机制,提高通识课程开设的门槛。加强对通识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监督、评价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的减少“水课”、“坑课”,增加“高能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精心开课,专心教学,对于高质量课程的教师予以奖励,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引导学生接纳学校通识教育的目标,积极参与通识教学。建设具有通识氛围的校园文化,使通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加强学生选课平台的建设,增加平台上的课程信息。让学生在选课时,尽可能对课程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避免重复选课或选到自己不感兴趣、不想学的课程,也避免上课后感到与自己期望相差较大的情况出现。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课时缺乏的现象,一般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一周只有一节课程属于音乐课程。且在很多时候的很多地方,学校整体形成的思维模式就是音乐课程是一门附属课程,不属于主课范畴。这种认知也导致很多地方的音乐课程长时间被语文、数学、英语这类主要课程所霸占,导致学生对整体音乐课程的认知停留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学校的教学中。

组织通识课程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了解并帮助教师解决在通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申请开课的教师进行课程展示,让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把关。让广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经验。组织通识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使课程不断完善、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并使通识课程教师能找到“组织”。

组织通识课程教师走出去,到有一定通识教育历史或通识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去学习、取经。组织教师参加相关通识教育会议,通过与同行的交流讨论,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通识课程教师的待遇,不仅是课酬的计算,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方面予以专门考虑,让教师付出之后有所收获。

(二) 任课教师应加强对通识课程内涵的建设

同样地,在《曹刿论战》中有学生认为庄公也未必“鄙”,理由是庄公能够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范,庄公也明白“得民心而得天下”之理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带疑而学的最好阐释,他们所提的疑问,很像《皇帝的新装》中那小孩的声音,很另类但真很实,只有让学生把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表露出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学生的心里,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学校应对不同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及教师,针对通识课程的设置进行调研,理清与本校办学定位相匹配的通识教育理念、确定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组织相关部门及各学科负责人,对各学院上报的通识课程进行梳理,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模块以及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确定课程学分及讲授内容,组织相关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育的特长,把多年的专业教学优势转化为推动通识教育的有利资源。

首先,要给课程起一个响亮的能够体现课程特色、学生容易接受的名字,太专业的课程名称往往让学生望而却步,后面再好的内涵也没有了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品味,又与自己的专业紧密联结,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并兼顾专业不同、基础差别、兴趣各异的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在讲课方式上,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及合作、沟通、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讨论教学、自主学习等环节。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是撰写的论文,还可以制作的产品(程序、绘画、手工等),也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对于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成果,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

(三) 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课程教学,而是指向心灵的锤炼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增强教师个人的影响力和魅力,是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理解接纳通识教育的内涵,并把它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将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通识课程应该具有思想性、广博性、系统性和文化深度,不仅传播知识,扩展文化视野,而且更应该训练理智、陶冶情操,给人以多方面启迪[7],达到这样的课程要求,教师就需要大量的付出。

通识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在本专业有较高的造诣,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以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本门学科问题的能力[8]

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在平时注意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修养,进而影响自己的讲课技术水平。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在一个轻松互动的课堂当中,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才能在知识和学科之间实现“融通”。

(四) 学生应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通识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课程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通识教育宣传活动及相关的讲座,接受通识教育的理念,理解学校通识教育的目标,不能让通识教育只停留在名词概念的水平,只有从思想上接纳了通识教育,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积极参与到通识教学中。

第四,空调的选用方面。高层建筑中,空调对于能源方面也会产生极大的耗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普通空调往往机组的工作效率低,舒适性差,而且在电能方面的消耗很大。而节能空调在降温速度、经济环保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使空气的流通更加稳定,舒适性也更强。在维护费用方面也比普通空调的维护成本低,更适合建筑企业的节能系统的使用。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分数,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才能在面临众多选择时,选到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

由图8可知,当光源的半峰全宽为30 nm时,干涉光强信号曲线周期性完全破坏,从0.000 001 nm到1 nm时,工作区域的斜率降低,对微悬臂偏移检测的灵敏度降低.Bλ由光源光谱的带宽决定,光源的光谱带宽大于Bλ,而在选择光源时更关注光源的光谱带宽,光谱带宽小于0.000 001 nm(即1.26 MHz)的光源对检测系统更有利,因而在选择光源时,需要选择具有高单色性的激光器.

积极参与通识教学,在课上除接受教师讲课的知识外,还要体会教师课堂上渗透的思想深度,体会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扩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四 结语

近年来,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尽管目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措施,始终围绕营造良好通识教育氛围、努力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来加强建设,通识教育的前景无疑是十分乐观的。

参考文献

[1] 孙向晨,刘丽华.建立有根、有魂、有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2):49-53.

[2] 宋海艳,余晓蔚,潘卫.高校信息素养通识课程实践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104,(7):11-14.

[3] 陆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质量监测诊断:“高能课”与“吹水课”的成因分析预甄别[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3):53-60.

[4] 王洪才,谢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5,(6):21-28.

[5] 施林淼.国内一流大学通识课程本土化初期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51-156.

[6] 刘黎明.论通识型教师的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5,(1):15-23.

[7] 张亚群,王毓.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142-148.

[8] 冯惠敏,彭锦,熊淦,等.践行通识教育理念 提高通识教育品质[J].中国大学教学,2016,(2):24-28.

本文引用格式: 王宇会,等.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74):98-10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043

基金项目: 2017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趣说地图”(项目编号:粤教高[2017]214号);2017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质量工程项目“趣说地图”(项目编号:广工大教字[2017]101号)。

作者简介: 王宇会,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工程测量及相关通识课程教学工作。

标签:;  ;  ;  ;  ;  

工科院校通识课程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