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冰[1]2003年在《论易水学派之脾胃学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易水学派在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病因病机、病理变化、治疗用药、预防学思想等方面深入探讨,全面阐述了易水学派脾胃学说的理论主张,论述了易水学派在脾胃病辨证论治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中医临床工作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论证,认为易水学派脾胃学说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医学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阴阳逻辑为方法,以人与自然的自相似性为前提,通过对阴阳四时的类比,形成了以脾胃为中心为枢纽的气化理论,暗含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规律的认识。由此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梁子钰[2]2016年在《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总结易水学派各时期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的方药规律及各医家之间的异同点;揭示易水学派各时期医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征及发展演变规律。方法:筛选易水学派金元明清4个时期9位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张璐)共18部着作中的治疗7种脾胃系疾病(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相关条文,采集病名、病因病机、方剂、药物组合等信息,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中建立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药物为主体,提取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归经,建立药物数据库。参照国家及行业权威标准规范数据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统计方剂、药物、药物分类、药物性味归经、病因病机、药物组合等在易水学派整体、不同医家、不同疾病中频次频率分布情况,使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各医家治疗脾胃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的异同;使用SQLServer 2008+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关联规则的计算分析,统计高频药物组合分布情况;采用向量夹角余弦的方法基于每个医家使用药物的频率、药物组合的频率来测量易水学派各医家之间在用药特征及学术思想上的相似度。结果:1.共收集方剂833首,方剂频次1440次,涉及药物272种,药物频次9701次;药物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有25种,药物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药物有甘草、白术、人参、陈皮、茯苓、干姜、半夏。2.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总体用药分类排名前6位的有补虚药(2836次,29.23%)、理气药(1327次,13.68%)、温里药(701次,11.25%)、利水渗湿药(624次,7.23%)、解表药(624次,6.43%)、化湿药(622次,6.41%),补虚药约占总用药频次的1/3,补虚药的使用比例明清时期医家较金元时期医家有较明显的升高。3.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总体用药药物性味归经规律,温性药(3973次,40.95%)、平性药(1848次,19.05%)、微温性药(1172次,12.08%)使用最多,辛味(5173次,53.32%)、甘味(4637次,47.80%)、苦味(4313次,44.46%)药使用最多,归脾经(7308次,75.33%)、胃经(5115次,52.73%)、肺经(4176次,43.05%)药使用最多。4.分病而论,易水学派治胃痛腹痛常用陈皮、木香、干姜、人参,治痞满常用白术、陈皮、人参、半夏,治呕吐常用人参、陈皮、白术、茯苓、半夏,治泄泻常用白术、人参、茯苓、干姜、附子、肉桂,治痢疾常用当归、白芍、白术、黄连、干姜,治便秘常用大黄、当归、木香、枳实、火麻仁、人参。5.各医家论治脾胃病的特色:张元素常用白术、茯苓、泽泻,李杲常用白术、陈皮、当归、升麻、黄芪,王好古常用干姜、陈皮、半夏,罗天益常用白术、陈皮、干姜、木香,薛己常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张介宾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赵献可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当归、泽泻,李中梓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张璐常用人参、茯苓、生姜、白术。6.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高频药物配伍组合:药对为人参_白术、茯苓_白术、陈皮_白术、人参_茯苓、人参_陈皮、人参_干姜、干姜_白术,药组为人参_茯苓_白术、人参_陈皮_白术、人参_干姜_白术。7.治疗脾胃病单味药物使用相似度:张元素与李杲为0.74,与王好古为0.81,李杲、罗天益为O.84,李杲与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分别为0.86、0.81、0.83,薛己、赵献可为0.79,张璐与薛己、张介宾分别为0.86、0.89。平均值为0.8.8.治疗脾胃病药物组合使用相似度:张元素与李杲为0.33,与王好古为0.4,李杲与王好古为0.32,李杲与罗天益为0.6,李杲与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分别为0.46、0.44、0.53,薛己与赵献可为0.53,张璐与薛己、张介宾分别为0.5、0.65。平均值为0.47。9.易水学派认为脾胃常见病病因病机分别为饮食所伤、七情所伤、痰饮、寒邪直中、劳倦内伤;气滞、脾胃虚寒、食积、脾胃气虚、脾肾阳虚结论:1.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的总体方药证治规律反映了易水学派以脏腑辨证学说为核心、尤其重视脾胃学说的整体学术思想。2.易水学派对脾胃病的认识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与脾胃生理病理相关的肺心肝肾大肠等脏腑,以饮食、劳倦、外邪、情志等病因导致的脾胃气虚或虚寒、脾胃枢机不利为核心病机。3.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遣方多为补益剂、温里剂、化(渗)湿剂、理气剂,用药多选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重辛甘苦温平,远酸涩咸寒凉,多数归脾胃肺心经,亦有归肝肾大肠者。4.易水学派对每种具体疾病的治疗在体现脾胃病治疗的整体规律同时,亦有所差别。治胃痛腹痛主以益气温中行气,治痞满主以健脾理气化湿,治呕吐主以补气运脾利湿和胃,治泄泻主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治痢疾主以养血活血调气清热,治便秘主以泻下养血滋阴行气。5.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在体现学派整体遣方用药规律的同时,亦有各自的辨治特色。6.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及方药证治规律的相似性分析反映出医家之间较明晰的传承关系,这与公认的该学派传承关系较一致,但在整体用药相似度较高的医家之间仍存在某些疾病用药相似度极低的情况,这表明了学术思想的创新与发展。7.夹角余弦法计算两种同类事物相似度在医学流派传承关系脉络中的使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的学派研究方法。
刘云平[3]2013年在《《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文中认为李东垣以不足万言的《脾胃论》名垂后世,被尊称为内伤病学大家,其学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脾胃论》原着及明清等医家诸多着作,梳理归纳了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研究《脾胃论》原着,剖析东垣重视脾阳生长和升发的特性,认为只有阳气升发,清气、谷气才能上升,元气自能充沛,内外邪才不致为患。明确东垣对脾胃损伤,阳气失于生长升发,谷气下流,浊阴上扰,诸邪由生,确立益气升阳为根本治疗大法。东垣创立了益气升阳法,并随法制方创立了一系列有效方剂。本文同时通过运用文献追溯方法对东垣《脾胃论》一书55首方剂组成、用法、功效、方解、方源等内容进行逐一分析研究,以期展现后世学者对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并探析东垣遣药组方思维特点。东垣益气升阳法应用广泛,益气升阳方剂历经检验,是治疗内伤病的良方。益气升阳理论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其精微之处值得探究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论易水学派之脾胃学说[D]. 尚冰. 辽宁中医学院. 2003
[2].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D]. 梁子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D]. 刘云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