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教育模式构建探讨_教育论文

初中生创新教育模式构建探讨_教育论文

构建初中生创造教育模式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什么是创造性?长久以来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究竟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还是一种现实的产物?对于这个问题,作者非常赞同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即“创造性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注: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由此,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注: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明确了创造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创造教育。创造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一种在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规律的基础上,以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对于创造教育我们应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全面性。创造力并不神秘,人人皆有,任何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有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创造性人才的可能。因此,创造教育不只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2.因材施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因而,不能用同一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教育应遵循根据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类型及层次水平来施教的原则。

3.创新性。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创造教育区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根本点就在于它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宗旨,以通过培养出富于冒险精神、能大胆革新的创新人才来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作出优异的贡献为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教育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价值取向都不能偏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方向。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统一体,更应旗帜鲜明地坚持培养社会主义的创新人才这一目标。

当今,随着人类逐渐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注: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常规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原料和资本等,其重要性日渐下降,取而带之的符号化知识的重要性却在与日剧增,”“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某个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像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注:阿尔文.托夫斯: 《力量的转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难怪未来学家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中大声疾呼:“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时代呼唤着创造性人才,然而一个人创造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以下我们就想具体地探讨一下如何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建构适应其身心发展的创造教育模式。

二、探索面向新世纪的初中生创造教育体系

1.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少年期(12、13岁起至15、16岁),在人生的整个旅途中,两三年不算一个长的时间段,然而,它却足以构成人生的一个阶段,由此可见这段时间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人们满怀感叹的将这段时间称为个体成长的黄金期,更有人形象地将之比喻为人生发展的“起飞期”(注: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处于人生“起飞期”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发展出现类似婴儿期的巨变趋势,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逐渐转向微观层次;心理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渐增强;思维向着更为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同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能较清晰地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这类问题。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造力既不同于幼儿和小学生,也不同于成人。与学前、小学儿童相比,初中生的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初中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地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景激发的;2.初中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3.初中生的创造力更为成熟。”(注: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在清晰地把握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进行构建初中生创造教育模式的探索了。

2.初中生创造教育模式简析

初中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独特的创造力发展情况决定了对其进行的创造教育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的创造意向、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造个性上,同时鼓励他们开展适当、适量的创造发明活动,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与作品。具体的设想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初中生的创造教育模式。

(1)从教育目标方面

广大的初中教育工作者首先应确立培养学生创造意向、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造个性品质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确立的前提是“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体公民的心。”(注: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教育研究》 1999年第5期。)那就是每一位公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个人成才的基础;每一位教育者都能严肃地看到:如果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就是最不称职的教师;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自己成了一名缺乏创造力的人,那么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注定一事无成。只有明确了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不会再受其他一些暂时利益的诱惑。

(2)从教育内容方面

创造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组织做到既要以教材知识为主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应力求通过教材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一些基本的结构性的知识,因为个体高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呈现教材知识时,注意不能用教育者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已初具抽象性、独立性等特点,他们不再盲从外界的权威,因而,要想使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教育者所要做的只是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经验、信息与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并自觉接受。此外,创造教育要力图达到培养学生高创造力这一目的,其教育内容的组织当然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它需要教育者精心选择教材外的知识作为补充。例如,针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有关科学史话的资料、读物作为补充教育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而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则可有意地引导其掌握一些创造发明的原理,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掌握创造发明的原理与方法。(注:参见赵承福:《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笔谈》,《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3)从教学方法方面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注重突出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问题中心原则。问题中心原则要求教育者在传授知识时,不能采用简单的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的方法。根据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始掌握观念、原则和思维概括性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特征,结合问题中心原则,教育者可采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刺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他们根据小学已掌握的知识、概念,运用较抽象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并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第二,指导自学原则。未来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习将贯穿个体一生发展的全过程,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条件。不仅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有助于其高度的自觉性、独立性的创造人格特征的发展。指导自学原则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情境、自主讨论、课堂操作等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获得显著的提高。第三,针对不同学习机制区别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学习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帕森斯将学习机制划分为:发明(invention)、模拟(imitation)和同一化(identification)。不同学习机制的学生,其创造思维的活跃性程度和创造性人格的发挥都不相同。针对不同学习机制区别指导的原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习机制学生的不同要求,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4)从教学环境方面

学生创造性的养成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这里的“气候”与“土壤”主要是指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与表现的精神环境。初中生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其创造性很容易因教育者不经意的否定而遭扼杀,他们甚至会因此对教师、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创造教育要求教育者要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要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承认失败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使初中生刚刚萌芽的创造性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结语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育目标,它还应当成为整个教育的目标,它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各级各类教育都要以此为目的,并为此而奋斗,让我们行动起来,赋予创造教育以本体论的意义!

标签:;  ;  ;  ;  

初中生创新教育模式构建探讨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