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动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滨海新区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8X(2009)12-0075-04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背靠“三北”,腹地辽阔,是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临近内陆国家的重要出海口。这些都构成了天津滨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辐射区,是天津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依托。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既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新形势下,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积极调动各方面因素,促进滨海新区未来整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一、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因素
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1994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仅112.4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08年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2.24亿元。这十余年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要素已经开始从以资本、劳动力和制度为主逐渐转向以制度、技术创新和投资要素为主。今后,天津滨海新区将积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个依托于内生制度创新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其在区域中的带动作用和在全国的示范作用。
(二)国际贸易因素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从微观上来说,国际原油价格和汇率因素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天津滨海新区而言,国际原油价格对天津港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影响最大,汇率影响次之,而地区人均GDP影响最小。这与改革开放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贸易格局有关。因为相当长时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国际贸易格局主要是来料加工、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等是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因此,进口的原材料和出口的产品深受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况且,天津滨海新区属于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其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所以国际市场要素变动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大。而人均GDP对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较小,说明当前滨海新区贸易发展形势受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较大,独立自主性还不够强。自2006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后,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拉动了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但要想长期保持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滨海新区必须继续努力开拓内地市场,强化经济后方支持,才能创造出相对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三)投资发展因素
国内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在利用外资方面,滨海新区则呈现出总量大、增长迅速的特点,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来源国主要是亚洲以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投资方式有外商独资化的倾向。国内外投资对促进今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区已经形成了区位优势、功能优势、产业优势、科技研发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都为进一步吸引国内外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国内投资部分中,国家直接给予的用于基础性建设的投资较多,而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投资所占比例较小,私营经济发展不足,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当政府倾斜政策逐渐削弱的时候,经济发展速度必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对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且逐渐形成依赖于少数国家或地区的外资结构,如此一来天津滨海新区抵抗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就会逐渐降低。因此,今后滨海新区必须发展多元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产品结构多元化以及资金和市场的多元化,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意向内资倾斜,努力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抵御外来经济风险的能力。
(四)产业结构因素
从各个产业所占比重来看,天津滨海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占总产值的60%~70%;第一产业在新区成立初期原本所占比重就相当小,并且近年来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一直在30%左右徘徊,甚至所占比重略微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作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新区必须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第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转变第一产业粗放的经营方式,采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模式生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产业结构与周边地区的趋同。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动力的内在机理分析
综合以上各个动力因素,为了说明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动力的内在机理,这里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见图1)。笔者认为,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1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动力内在机理概念模型
(一)最终目的
努力实现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既是我们推动新区发展的出发点,又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根据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滨海新区乘着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东风,主要通过促进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和技术传播等手段实现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资本投入对推动当今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必须确保资本投入量,努力促进资本流动,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第三产业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上,努力使新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增强滨海新区的载体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一个良好的交通网络是滨海新区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滨海新区发展国际化物流中心的需要。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则应侧重于满足国际交往、国外投资者及其家属生活服务设施的需要,要创造出符合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社区环境,以适应未来滨海新区的发展。
其次,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吸引、培育、使用和管理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模式。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前景与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区域内的人力资源状况。滨海新区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在环境和收入分配等政策上加强对高技术产业人才的管理与支持,重视对人才市场硬件和软环境的建设,以促进滨海新区对高技术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再次,需尽快确定体制改革内容和计划,落实和完善各项改革制度,以改促改,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修正,以实现合理、有效的制度变迁。然后将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用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目的之一。
最后,可依托环渤海地区的人才创新优势和科技优势,努力提高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建立与完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平台、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平台。积极鼓励科技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形成研发资源的强大集聚,从而提升新区科技创新等级,把滨海新区建成以产业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研发基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使之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投资发展格局
国内投资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吸引的国内投资大项目主要来源于央企,以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电力生产及供应等资源密集型第二产业项目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的比重。因此,今后在继续引进中央单位对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同时,还应加大中央单位对新区服务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中央投资为新区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新区的开发建设、企业的改造重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单靠国家的贷款和国内企业资金注入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从吸引国外投资的角度来讲,随着滨海新区一系列开发开放举措的推出和实施,未来几年外资集聚效应必将越来越明显,新区对外资的依赖性也将越来越强大,可想而知,如果调控不当,随之产生的产业结构问题将会日益凸显。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合理利用国内外资金,促进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的互促互动。比如可通过优先发展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咨询和法律等当前重点专业服务行业来带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促进国内外资金的有机融合。
此外,我们还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激励制度,帮助当地企业提高对大型央企和外资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鼓励新区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内企业同央企、外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相互合作、搭建桥梁,从而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三)国际贸易格局
同其他地区相比,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优秀人才后备资源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政策支持,大大降低了区域贸易交易成本,从而在近期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来区投资,促进了新区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但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在自身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滨海新区还承担着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要完成这项历史任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首先,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环渤海各地区自身的优势条件,从环渤海在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定位以及国家关于环渤海地区区域战略出发,为各省市或地区选择最适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帮助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各地在合理选择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地区间各产业的合作与联合。比如可根据不同省区技术水平、人才、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不同零配件间,或者同一产品、同一零配件间进行立体式的分工与合作,这样既可以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和交易成本内部化,又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从趋同走向优化,从而实现地区的联合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
从以上对产业格局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不尽合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内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利用外资效率不高,科研技术行业吸引外资能力不强。尤其是第三产业,如服务业发展方面,根据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定位,今后新区应该积极吸引国际著名航运公司、船代公司和跨国采购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来投资,从而促进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另外,要加快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进入,以及为现代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外资的注入,进一步带动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业务代理、行业协调、信息咨询、技术咨询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总之,未来新区要以建设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运行质量;同时积极吸收国际资本,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进一步扩大引资渠道,广泛吸收民营资本,从而推动滨海新区实现整体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总体看来,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各个动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依赖的一个整体。当新区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时,区域投资环境也会得到逐步改善,制度发展也将日益健全,技术更新速度和人才流动将逐渐加快,更多优质资源和国内外投资也就自然涌向新区,从而进一步促进新区国际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优质资源、资金的投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反过来必将促进新区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整体。
总之,在国家开发开放建设滨海新区的大前提下,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动力是植根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基础上形成的。其根本动力是为了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北部地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利益共享,内在动力是通过以上各个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外在动力是维护滨海新区整体利益,迎接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潜在动力是努力发挥区域创新核心增长极的作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批准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滨海新区发展创造了一个契机,使区域内各经济体都能主动较快地从过去经济发展的动力惯性中调整过来,并重新获得或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而引起一系列动力因素及内在机理的相应变化。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动力系统,推动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收稿日期]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