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4+3”试卷讲评方式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方式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答试题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不仅成了学生参与试卷讲评课的目标,也成了教师组织试卷讲评活动的主要目标.于是,最便于“以学定教”的试卷讲评课,却常常被教师占领,教师麻木于“五个忍不住”:学生还没想,教师忍不住就讲了;学生还在思考,教师忍不住就提示了;学生答错,教师忍不住就讲出来了;学生答对了,教师忍不住立即表扬起来了;时间不够,教师忍不住讲完了.我们麻木于自己固有的习惯和偏好讲评,对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往往浮躁地予以排斥,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带领学生将‘时间+汗水’做到极致,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反复训练,考试效果也好得很,为什么非要搞新课改?”
笔者经历长期实验班的教学、思考与摸索,利用“4+3”讲评方式,不仅能及时反馈学生答卷正误,充分调动学生析错、纠错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冥想、在合作交流中深思、在补偿回练中感悟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问题深入细致的彻底解决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数学试卷讲评课“4+3”方式简介
“4+3”模式一共7个环节,这7个讲评环节的教学顺序是:①交卷之前,投放答案;②独立思考、纠错查因;③试卷分发,点评概况;④同伴互助、交流反思;⑤教师引领、升华体验;⑥梳理反思、形成经验;⑦补偿回练、矫正档案.“4+3”模式中4是指课堂4个环节:即上面③④⑤⑥环节,3是指交卷前或讲评前的①②两个环节和课后的⑦这个环节.其中,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会因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试题、不同讲评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
二、“4+3”数学试卷讲评方式7个关键环节的说明
1.交卷之前投放答案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人在感知对象或识记材料后,若不强化,随时间推移会逐渐地遗忘,时间越久,遗忘越多,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总趋势.为此,讲评的时效性问题就成为了衡量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是否成功的第一核心指标.为了调动学生在试卷讲评中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积极性,在课前不妨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去调动起学生对讲评试卷的强烈欲望和心理需求.
测试一结束,同学们通常为对答案忙得不亦乐乎,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自己的成绩,特别是某个“疑似解答”有着强烈的心理渴望,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兴奋点马上回应,抢占先机,现考现问,定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将试卷检查的15分钟腾出来,用于交卷前的解答题纠错查因.通过这种“投其所好”的“紧张行动”,学生对于自己粗心或对题意的不理解造成的错误,印象就非常深刻.实际操作中,只要是学生能独立从如下两方面进行订正的仍然给满分:①析错因——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错题剖析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简要分析答错的原因.②纠错题——不论哪类错题都要求写出思考过程,求出正确答案.学生在交卷前已对错题进行了反思,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会做的题目基本都能从订正的思路分析中反映出来.这样做,不仅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而且能使试卷讲评课的“错题分析”更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独立思考,纠错查因
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错误,但并不是知识点不懂造成的,可能是粗心、算错、漏掉条件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试卷讲评前可把试卷和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试卷中的错题进行纠正或尝试改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试卷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复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实践证明:大多数问题学生均可做到独立解决,只是对一些难度较大题目要听他人分析讲评后才会弄明白.讲评前就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和领悟,效果会比等待教师讲评好.
因此考完试后,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哪些题目错了;其二,为什么会错;其三,尝试订正.这段时间,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独立订正,不得与其他的学生交谈.教师可根据考试题目的容量和难易度,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作业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同时填写好自我诊断表(见下表),并深入反思,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接下来的讲评课中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讨论和听讲.
3.分发试卷,点评概况
教师可安排课代表分发试卷,自己观察学生情绪变化.结合学生情绪变化分析本次试题的出题意图、难易度、学生整体做题情况、与平行班级横向比较情况等.这一环节大家都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4.同伴互助,交流反思
讲评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个人,我们还应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让讲评课在教师这个“自由人”的引领下,通过“个人自查自纠”、“小组合作互纠”和“全班集体攻关”,让学生自悟自省、互通互补、集思广益,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真正调动起来了.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勇于提出自己困惑的地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热情解答同学的疑问,让课堂上有更多学生自己的声音.主动探讨问题,促使积极思维,加速完成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手段.为了便于学生讨论,提高效果,教师可以事先将不同程度的学生搭配组合,通过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寻找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伴互助有诸多好处:①共鸣.我们一线教师在听教育专家的报告时,常常感慨教育专家的理论站得高看得远、听上去也很美,但脱离教学一线,可操作性不强.同理,由于教师没有“俯下身子”站在学生视角看问题,结果越完美的解答、越精辟的总结,反而会离学生消化理解更远,而同学们之间的同伴互助,虽不及教师的帮助完美和精辟,但由于同伴具有诸多相同的经历、思考习惯、理解角度等,所以同伴之间有更多共同的感受及由此而产生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消化.②榜样.同伴之间试题解答的思路展示,可以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作用.③“家丑”.答错学生通常不好意思在全班范围内公开自己的不足,但在小组范围内就有可能会说一说当时的思考过程,其典型错误,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共鸣或引以为鉴,有利于纠正同伴思维上的误差,以避免走入同类题型的思考误区,有利于增强培养同伴思维能力的针对性.同伴也可就其典型错误进行全面剖析,分析其错误原因,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解题路径上来.④互补.同伴之间解答的思路相互展示,可以开阔视野,发现一些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或解题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启迪自己的进一步思考;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各类学生克服自身不知觉的缺漏:基础差的同学依靠自身力量只能攻克基础题——其他学生基本上都会做,因此这类学生表现的机会很少;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喜欢攻克压轴题或准压轴题,这样他们花在难题上的时间就太多,而忽视了中档题,从而在考试中总体得分反而提不上去,同伴互助有利于各类同学打破自身固有的偏好范围.此外,解题思路“讲出来”比“做出来”要高一个层次,由学生担当“讲解员”,加强“辩论式”合作交流,让学生相互讲题、暴露思维过程,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既能让讲解者升华解题技巧,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交流兴趣.⑤唤醒.实践表明:“看别人被提问时怎么回答”和“自己被提问而作答”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及效果存在天壤之别!在有可能被提问到的情况下,你会特别关注有提问权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因为自尊心告诉你:不能答错!当你被提问而作答时,你也许会真的回答得非常棒,由此你会信心大增!也许你会迅速作出反应——高速思考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原来问题很容易或者“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不管是哪种情况,你已经有了收获.同伴互助就比传统讲授有多得多的提问与被提问机会,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大好的学生.
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试卷讲评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经过学生互助交流过的题型,学生再次出错的比率总体上明显低于由教师独自讲评的题目.但这一方式也存在弊端:教师讲评只需10分钟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探究总结,可能会占用一节课的时间;所以,教师只能选择错误率较高而本身又是主干知识的典型题让学生进行互助和交流.由此,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仍有许多错题需要自己总结、归纳和改进,这在课外又要花大量时间.因此,“同伴互助”必须和下面的“教师引领”相结合.
5.教师引领,升华体验
首先是讲,一是同质组块,参考“学生自我诊断表”,按照试题蕴含的本质属性,对重点讲评试题按相关知识点归类组块、按解题思想、精神和方法归类组块、按错误类型归类组块、按考查目的或强化目标归类组块.试卷命制讲究覆盖面和题型结构,其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往往零散地分散在试卷各题中,若按题号讲评,则如同被零散的试题牵着鼻子乱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的讲评只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质组块”并对典型题目加强引申和对比,不仅可以沟通不同知识点的网状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采取“同质组块”和“串珠引线”式的讲评,使得讲评内容由原先点状的孤立、散乱,转变成块状的关联、归整,使学生对同类问题产生一个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焦点访谈,切忌平均用力“逐题全体讲练”,而应“有取有舍”,会的不讲,讲了还是不会的也不讲;易错、重点知识精讲,规范思路反复讲;要讲透错误率高且学生能消化的题目、讲清迷惑性大的题目、讲活能举一反三的题目.同时,还要讲透学生“失误之处”,更要讲学生不容易看到的东西:试卷讲评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讲评的过程,不能只是教师在黑板上繁琐地演算,而应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应淡化非重要的一般性演算,突出数学方法,寓方法于具体讲评中,依据题目类型的不同,恰如其分地渗入数学思想方法.三是拓展延伸,试卷讲评是一个重新梳理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典型试题的“教学功能”和“发展功能”.其次是评,一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评估,整体分析试卷是否符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试题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着重分析试题涵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能力;具体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程度,以此来解析命题意图等,对超纲的偏题怪题等都要明示.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完善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是引,教师在讲评时的“有取有舍”会传递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暗示:此试题很好,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参与该题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讲评时的“同质组块”会传递给学生一种很好的示范:试题归类更有利于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核心本质的深入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串珠引线”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讲评时的“有目的地借题发挥”会传递给学生一种很好的方向:听懂答案不如深入核心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最缺乏的思考意识.试题受考试卷面、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命题者往往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教师讲评时应从这一“点”出发,注意知识辐射,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因此,要讲与题目相关的知识、方法链接,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网络,针对某些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拓宽和加深,以达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思维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目的.讲评内容要反映知识的前后联系,借“题”发挥,要把考试试题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在“形式”、“因果”、“内容”等方面,有意识的“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地提出新的问题,注重渗透试题变形、重组、分解和组合的出题思想,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加深,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6.梳理反思,形成经验
试卷讲评课千万不能以“讲完了”了事,要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反思、适度地深化与提升.波思纳提出教师的培养模式:经验+反思=成长.它也可用于学生对数学试卷学习过程反思的操作指导: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精神实质来,看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了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弄清楚究竟增添了什么新内容、新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试卷答题的经验不断进行反复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学习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学生学习方式中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体现.经过这样消化后的东西,就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这样学生对“双基”的认识就能做到横向联系有创新,纵向联系有突破,通过达成“学会了”的较高目标,迈向“形成了能力”的终极目标.
7.补偿回练,矫正档案
首先,如果讲评课结束后没有后续的矫正补偿,那再精彩的课堂也如同过眼云烟,消失在学生的记忆中.学生在考卷中暴露的问题一般都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大可能通过一节讲评课就夯实了.此时,矫正补偿就成了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写清楚相应的正确解答,使学生的复习有针对性,避免机械重复,提高复习效率.
其次,试卷评析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矫正档案,把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经常做不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编成学生易错试题库,以此来不断督促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提高与学生谈话的针对性.同样,在今后的复习中,也能根据建立的档案设置相应的习题,同时也能在下次检测中跟踪学生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情况.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克服遗忘的最佳办法是马上进行不断的强化.错题回练等矫正补偿练习是克服遗忘、巩固知识、强化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典型错误再编排成不同的题型,放在日后测试卷中反复强化,帮助学生与“遗忘规律”作斗争,攻克顽疾.
最后,教师在讲评后的矫正补偿会传递给学生一种落实的习惯: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有利于促进学生克服“麻木于泛泛而练、为了做题而做题”的通病.有的问题,学生以为自己知道了正确的做法了,其实很多同学可能是看了其他同学的答案或听了老师的讲评就以为自己已经会做了,事实上如果问题的背景稍微换一下,他们可能会错误重犯.所以为了让这些学生加深理解,有必要对问题做一些调整补偿.分析试卷中学生错误的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在讲评后进行针对性的补偿专题讲解或补偿专项训练.
总之,通过试卷的训练与讲评,巩固概念、查漏补缺、增强对试题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以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作答体验、心得感悟进行各种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开阔思路、领悟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