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伊始,一场规模宏大的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成绩喜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巨大。为推进新课改,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于2007年初组织各区县推出“中小学幼儿园862节课改实践探究课”的教学资源,通过观察、评课,重点把注意力聚焦到教师素质的提升上来,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本文结合观课评课实践,应用维果斯基“学生心理发展与教学”的理论,分析课堂教学资源的预设和生成技术,探讨二期课改背景下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分析教学预设和生成的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将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青少年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教学主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到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
第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第三,“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青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二、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是技术分析的重要依据
根据人的认识和认识发展的心理特征,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重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而在教学中实现生命的体验,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成性,预设必须充分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现有和将要达到的两种发展水平,预设必须为生成服务。教学创造的“最近发展区”与动力状态,“过程与方法”发展区域的创设与生成问题是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是预设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也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依据。
1.从创设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现有的水平又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与结果而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当前的学习或智力任务。将要达到的水平是潜在的、明天的发展水平,是尚处于形成发展状态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或自发完成,需要在他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实践,才能达到或形成的水平。由此可见,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不是一维的,不仅存在知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或自然发展的,而是随外界施教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体系。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适应性,将会直接影响“三维”发展区域的动力状态。即教学的创造性预设和富有机智性的生成,教学有效性高低以及有无针对性直接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教学有效性判断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2.从“过程与方法”发展区域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一、三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发展区域,一般来说不容置疑,知识技能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引起广泛的重视,我们充分认识到教书的同时是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问题。但是,对于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可能存在不同看法,有些教师还不是十分明确为什么要制定这维目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应该达成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误认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过程与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是新课程的一个发展,是一种经历体验性的默会知识。其次,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假设教师让学生记住氯化铝和溶液的酸碱性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可能会背和默写出来,但这种背出来的记忆是很脆弱的,一会儿就忘记了。若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用pH计测不同盐溶液的pH,然后自己概括总结,这种教学就充分关注了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达成,教学效果和背、抄出来的不一样,理解的程度不一样,记忆的程度不一样,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也一定会不一样。第三,“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切相关,尊重、信任、鼓励、合作指导体验学习过程,会收到理想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决定了达成的相互关联性,上课与技术分析要充分认识到第二维目标在整个三维目标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3.从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否在“最近发展区”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考虑,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着眼,教学应走在学生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模式,学习是不是能够有效,最关键的是教学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是否有效。问题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原有基础了解和发展水平的预见,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科本身的理解。如果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全班同学都马上举手,几乎都能不假思索地作出正确回答,我认为原则上这个问题是无效教学。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全班都不能回答,也是无效预设或教学生成。教学问题应生成在“最近发展区”,并由此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它的主要形式是指,问题提出后,应该逐步有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或者真正经过讨论后得出正确结论,这个问题才是“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在“最近发展区”里才是有效的,才能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使这堂课达到最高的效率。
[案例1]视频片断,动画放映与评价,“最近发展区”内有效教学问题生成分析:上海市崇明中学,杨卫国:“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和氯水漂白成分的探究”(资料来源:上海课改实践探究课.上海教师教育网,2007.1)。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原有水平,符合学生原有认知;探讨与合作学习的问题生成要符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动力状态,要建立在学生开始但尚未正式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三、化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要求与分析
化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科学性、逻辑性和高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实现生命的体验,课堂教学就必须预设并具有动态的生成性。生成性教学要求学生能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经验,对外界信息进行自己的理解、感悟、体验和心理加工,即实现维果斯基的内化——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符合学生学习发展“最近发展区”的预设与资源生成,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开发、生成、转化以及对课程意义不断构建和提升的个性化创造的过程,是师生间在实现交互中多角度探索、求证、认知的过程,是评价课的质量高低、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技术指标。
1.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资源生成是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特征
适切的和前瞻性预设是教学的基本技术要求,是上好课、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生成性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亮点。这是因为:(1)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生成性和创新性;(2)化学新课程既是“文本课程”,又是体验经历课程;(3)化学教学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4)预设与生成都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案例2]视频片断,动画放映与评价,高三化学总复习预设与生成,体验与经历,学生实验探究:上海市洋恒中学,周改英:“溶液酸碱性探究”(资料来源: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及校本录像资料)。
2.处理好资源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在实施化学新课程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1)预设是提高生成质量和水平的基础。①领悟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有效生成、引领生成和激发生成的基础。②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可以提高课堂生成的质量和水平。③精心地预设可以激发高水平的生成,同时生成又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和延伸。(2)生成要求预设必须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预设与生成应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①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性的目标;②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和不可预知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空间;生成过度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计划的落实,造成教学过程散乱。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才是有效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案例3]视频片断,动画放映与评价,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随机处理:上海市第三女中,夏磊:“形形色色的晶体”(资料来源:上海课改实践探究课.上海教师教育网,2007.1)。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也是化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新课程赋予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学方法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这一任务,方法上也要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重引导而不是用说教的方式来达到目标。笔者认为,“形形色色的晶体”以及课改实践探究中的“盐类的水解”“硫和硫的化合物”“一种特殊的碳氢化合物——苯”等的教学始终都做到了自然渗透,而不是刻意灌输,起到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自然效果。又如“氯气的性质探究”的导入,通过翔实的惨痛历史事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氯气知识的动机,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道德观教育。完全依赖预设,将教科书中的素材进行整合,在一堂课中集中进行德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这是主观突击、跃进式的教育,是虚泛化的表现,不符合德育渗透原则和新课改精神。这种教育形式化现象明显,课堂观看多媒体演示多于学习体验,教师关注事件变化、关注多媒体比关注学生多,教师指导个别学生做课前充分准备的演讲比引导学生体验多。教育目的明显,动机强烈,不易达到“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的育人效果。
化学的性质决定了化学教学必须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进行科学道德观教育,但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教育方法时绝不能采取说教的方式,而要做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化学事件、发明创造轶事、背景知识的感受与探究中,才能真正领会此中的真意,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这实际上是倡导通过创设隐性生成来达到教育目标。
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资源生成的和谐统一特征
(1)在情感层面上,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创造权;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优化教学行为,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2)在实践层面上,教师要人性化预设自己的教学行为,预设与生成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机能、原认知和最近发展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教学内容进行的重组与加工,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生成,如把化学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②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与再创造,提高教学生成的预见性;③结合教学内容和针对教学对象,加强弹性化方案的设计,提高教学生成过程的可操作性;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倾听,提高生成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⑤正确掌握教学机智,以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推进教学,提高生成的随机性和价值性。
[案例4]84消毒液解读与资源的有效生成。
第一板块:84消毒液解读。教师通过对84消毒液的产品说明书的解读,使学生学习到如果要了解一种产品,就必须对产品的性能、使用常识、注意事项和产品保质期等几个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并通过问题,将说明书的解读与次氯酸及其钠盐的性质联系起来。
预设问题:无论是84消毒液还是传统的漂粉精,在消毒漂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次氯酸。那么,为什么商家不直接出售次氯酸溶液,而是把它转化为盐类物质来销售呢?如果我们把物质的化学性质应用到实际生活,并把它转化为商品,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第二板块:以如何将氯气的性质用于实际制成84消毒液畅销商品为例,讨论化学如何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应从成本、使用效果、安全无污染、使用方便、销售渠道、媒体宣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生成性问题:某学生决定制作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为使被完全吸收,制得具有强杀菌能力的消毒液,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请回答:
图1 装置图
①写出设计电极的名称:a__、b__、c__、d__,这种设计的理由是__。
②写出电解反应方程式和玻璃管中总反应方程式__、__。
③写出消毒液用于消毒的反应方程式__。
[案例5]视频片断,动画放映与评价:教学资源的有效预设与精彩生成,上海市大同中学,杨婕:“纯碱纯度的测定”(资料来源:上海课改实践探究课.上海教师教育网,2007.1)。
总之,一堂好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情感、知识和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预设和生成的教学资源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情感和思维需要的“最近发展区”,可称为理想的课。同时也应该看到,“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课不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会有缺憾。”(叶澜教授,《福建教育》,2006年第2期)。尤其是真实的探索课和家常课,存在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倒不正常。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预设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习到必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获得丰富的化学学习经历和经验,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根本所在,是新课程的目的所在,更是我们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的目标与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