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畅想的空间论文_张伟卫

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畅想的空间论文_张伟卫

河北省任县任城镇城关中心学校(055150)张伟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为人师时,当然把这句话当成真?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博览群书,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当时的理所当然的看法。第一次教《七根火柴》时,为了把课教好,?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我反复钻研教材,又翻?译一些资料,设计好几套方案,几次推敲终于确定讲课方案。先出示?教学目标:①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②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

上课伊始,我要求学生读两遍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挑?出生僻字,安排思考问题完成第一个目标。?

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1:卢进勇。生2:七根火柴。生3:草地。?

师:“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人、事物等,你们好好再想想。”?

生1:草地。生2:无名战士。?

师:“你们再想想,这个线索是人还是物?”?

学生在教师的急燥的情绪下显得有点紧张,开始小声的嘀咕,?到底是人还是物呢?由于我把问题局限在“线索”这一点上,脱离教?材牵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没有了信息源,凭空想象,忽视?了教材的背景,使思维受到阻碍。我注意到学生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同学们请看一看文题。”学生马上回答:“线索是七根火柴。”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我马上追问:“本文是怎么展开故事情节的呢?”?学生一时又沉默了(这个问题问得太宽泛了),以至于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又问:“那你们想想什么叫故事情节?”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师:“很好,那么本文的这几个部分在哪呀?你们找一找?吧!”学生开始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终于把故事情节找出来?了。我又忙问:“那本文的线索和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马上回?答:“贯穿全文。”师:“是‘贯穿’还是‘紧扣’?”生:“紧扣!”?第一个目标终于完成了,下课铃也响了。这节内容不多,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看来,原因有三:①教师的角色没定好位,没有?把学生当成这节课的主角。教师用自己的想当然的所谓“启发”式思?维,结果恰恰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没发挥的畅想的余地。②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师把教材看懂了,?而学生只看了两遍课文,就急忙应付教师的提问。③把理解感悟教?材的意境,变成了寻找答案的智力游戏。?

第二次学习《七根火柴》时,我重新做了安排。课前做好铺垫,指?导学生回顾有关长征的历史,印发了有关小说方面的常识、王愿坚?小说的特点、长征时期小故事等信息源,创设了跟课文很贴近的“草?地”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寻找新?有关长征方面的信息。?

第一节课上课,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来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其中有一个学生给全班讲了《粮食的故事》,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师:“如果我们饿了好多天忽然发现了粮食,我们会怎么样呢?”?

生:“赶快的用粮食做饭吃!”?

师:“那么,《粮食的故事》的主人公,为了粮食却失去了儿子,这?不是有些离谱吗?”?

生1:“也不是,这得看是什么时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2:“那得看是为了什么?”?

生3:“那不是长征时期嘛!”?

师:“为什么在长征时期为了粮食失去儿子就正常呢?”?

生1:“可能那时的人们都是无私的吧。”?

生2:“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你们再想一想,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你会怎么看这件事呢?”?

生1:“现在不可能,现在不缺粮食。”?

生2:“若是说现在发生这事多可笑呀!”?

……?

师:“这么说,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还有限定啊,这说明故事?必须在什么环境下发生呢?”?

生1:“故事发生在典型的环境下!”?

生2:“要围绕什么事物才能发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所围绕的这个事物就是故事的线索。?同学们讨论一下《七根火柴》的线索是什么?”?

生:“七根火柴!”?

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已进入到“长征中的草?地里”了。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安排学生讨论:①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②请你描述出主人公是在什么环境下出场的?③你?试一试把这个故事换成是今天的环境,讲给大家听一听你的设想。?学生们开始热烈的讨论,意见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主人公是卢?进勇,有的认为是无各战士,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有个同学问我:?“老师,你说说该怎样判断谁是主人公呢?”我看到学生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了,高兴之余,我卖了个关子:“这要看这两个人谁更能突?出红军精神的高尚呢?”学生高兴了,马上回答:“当然是无名战士?了!"”又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那卢进勇起什么作用呢?”“没有卢进?勇,能显出无名战士吗?能发现火柴吗?”一个学生快速回答道。还?有的同学说:“没有卢进勇就不能找到七根火柴,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被这七根火柴点燃了,“关于卢进勇在本小说?中起倒什么作用,同学们再明确的叙述一下好吗?”我说。?

生1:“衬托了无名战士!”?

生2:“他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

师:“起到这种作用的人或事,我们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遇到过?没有?”?

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

师:“小弗郎士把故事从开始演到结束,那个故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

生:“红军长征时又潮又湿的草地里!”?

师:“如果把这个故事搬到今天的大商场里会怎样?”?

学生有的开始笑了:“那怎么成,如果在应有尽有的大商场中,?卢进勇捏着被雨水打湿的青稞面舍不得吃,太滑稽了!”有的说:“无?名战士拿着七根火柴郑重地交给卢进勇不太虚伪了吗?”我连忙问:“那你们说为什么人在草地那个环境就觉得合适呢?”学生抢着回?

答:"“典型的环境对主人公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呗!”……?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从他们自由的表达和自然的笑容中我?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教材当天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畅游在其中。我们当教师的一?定要正确理解孔夫子说的那句话,不能简单的“传”道,而应该当一?个引导学生“悟”道者,教师应该成为一只领头雁,一旦把学生领入?美丽的天空中,学生的思维就会畅想无尽!

论文作者:张伟卫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  ;  ;  ;  ;  ;  ;  ;  

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畅想的空间论文_张伟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