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现行安全管理措施侧重于现场检查,但并不未卓有成效地控制每年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及降低死亡人数绝对值[1]。针对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运用事故至因、预防“2-4”模型,探讨并分析了新型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事故致因2-4模型;安全文化
引言
我国的建筑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密集行业,据统计,2004年至2012年8年时间里,建筑业从业者增加了1767万人,12年达到4267万人,由此可知建设工程项目的剧增,产值一度上升至137128亿元。然而,在如此双升的局面下,建设工程项目成了安全事故重灾区,每年的事故死亡人数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是继续保障建筑业发展的出路,反思传统安全管理办法,传统套路“检查安全现场→整改→处罚”的漏洞日益显现,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突破传统的唯一出路。
1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1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总体形势
我国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从业人员事故高发、死亡率高,安全生产形势不尽如人意(如图1)。04年至12年,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8342起,死亡人数7123起;平均每年事故发生1042起,平均每年死亡890人。据图可知,数据呈现递减趋势,但绝对值仍然不低。
1.2 建设施工管理现状
首先,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欠缺正确的安全管理意识,侧重于现场安全检查,但忽视了真正的安全管理是消除安全隐患。其次,即使管理员着重日常检查,但实行检查时都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再者,施工企业忽视了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或者说没有落实安全培训效果。第四,进行施工时的安全技术交底不完善或没有针对性,现场施工人员也不重视凭经验做事。第五,建筑行业的基层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得自我防护。
2 事故致因及预防模型
事故致因2-4模型施我国研究中心经过10年研究出来的模型,它既可用于事故原因分析又可用于事故预防设计对策,认为事故的原因产生于社会组织的内部和外部,而组织与个人也包含在内部原因里。安全文化、管理体系构成组织行为,习惯性行为和一次性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如图2)。
图2事故致因“2-4”模型
事故预防模型根据事故致因2-4模型改造(如图3),组织建立好的安全文化和管理体系,促使员工形成安全习惯、操作动作并保持物态安全,就能起到事故预防作用。因此,预防事故应着手打造安全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个人习惯行为。
图3事故预防模型
3 不安全动作控制法研究
3.1 现场检查法
控制不安全动作主要从现场检查着手,将巡视检查分成监理、业主和施工单位安全三组,监理负责每日巡视现场,查找隐患;业主实行不事先通知的突击随机检查;施工方自查安全保障措施和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现场检查管理模式主要为“检查一处罚一整改一再检查一再处罚一再整改”的单一循环,这种方式耗时费力,效果有限,仍需配合后续安全管理措施从深层次达到不安全动作的控制效果。
3.2 安全知识培训法
根据安全管理人员和基层施工人员特性,采取适当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将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主要培训方法为:
(1)授课式讲座:安排知识丰富的培训师向参训人员开课讲授。
(2)自我审视法:视频拍摄实际工作操作过程,随后由培训师指导参训人员观看并进行纠错和指点不足,供参训人员探讨改进,后续可再拍摄同样操作检查效果,反复改进。
(3)案例分析法:培训师开课讲授时,有针对性地抛出实际案例,请参训人员进行分析,并讨论结果进行论定指正。
(4)优秀标杆展示:组织参训人员向优秀操作者观摩,通过树立正确的“标杆”展示“样板”,使参训人员更加真切实际的体会正确操作方式。
3.3 安全意识养成法
从意识形态上去培养、使客观事物对大脑产生作用,基于大脑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人的安全意识。那么,安全意识培养方法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收集施工现场内可能存在的危险及相对应的处理方法这些信息,并就收集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诱导,持续刺激施工人员大脑,促使其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再设定相应的考核目标及辅以物质奖惩措施,在这样多种外部刺激和强化手段的作用下,帮助施工人员建立持久的安全意识。
3.4 安全习惯养成法
人的习惯都是基于长久的反复操作才能形成的,那么安全习惯同样需要反复训练,一套符合建筑施工的操作程序是建立安全习惯的标准,即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SOP,为了加强其有效性,需要施工人员持续配合执行以便养成习惯。这套标准操作流程的设计和编写必须包含以下五大要素:①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要求记录形成作业条件;②准备工作,个人防护用品准备和检查工具、设备;③具体的作业步骤、操作要求;④意外情况应急处置;⑤关闭正常作业程序、注意事项,根据上述要素组织技术、装备、施工人员各方讨论拟定,经过评审通过后严格要求执行。
4 建设安全文化体系
4.1 安全文化含义
文化一般是在实践活动中自然或有意塑造形成的集体意识,而安全文化则是员工个人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企业集体意识或行为,通常需要统一员工的价值追求和生产经营目标,才能决定更好的企业安全管理效果,其组成部分主要有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安全行为规范。
4.2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流程
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前首先需要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初评估,并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如何操作做好前期沟通,再依据沟通结果成立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和对应责任;其次,拟定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初步方案,则开始正式启动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建立过程;第三,企业需要公开作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承诺,明确表示对安全绩效的追求和关注全员参与的坚定意愿及行动证明;第四,选取企业原有的安全管理规范如安全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精华部分,去除不适用部分,用统筹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延伸和改进,打造更为全面的安全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规则;第五,建立安全行为观察系统,当施工现场出现不安全行为时,要有所观察并通过分析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提醒其不安全行为表现和危害性,达到干预和纠正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目的;第六,实施正向强化作用的新型“安全行为激励”,在此前企业安全奖惩制度基础上,加入绩效过程化测评形成激励系统;第六,打造有机安全文化活动系统,投入资金、设施器材,并依据活动制度和方案,传播活动信息在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形成相关的有效运行机制;第七,打造企业安全信息资源,建立传播系统,安全信息能够反映安全事务和活动之间的实时差异和变化,其利用水平是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程度高低的最重要体现。
5 结语
总之,在高危行业中,建筑施工行业排在前列,不仅施工事故数值高,而且死亡人数高居不下。但是如果再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仅仅侧重于现场安全控制环节,那么其把控力度依旧难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原因。经过上述研究探讨可知,只有把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2]。因此,从组织角度上建设安全文化体系,从个人层面上控制不安全动作,培训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意识和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打造成为具有安全文化特征的深层次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小投入大效果的优良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郭王.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努力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
[2] 康文贤.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7).
论文作者:王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事故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文化论文; 模型论文; 不安全论文; 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