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与“灌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疏导,就是疏通、引导。所谓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所谓引导,就是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人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是密切相联的完整的统一过程。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继续。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不能正确引导;不去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灌输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觉悟,改善人们的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从外面灌输。不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就不能使群众认识真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把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向群众灌输革命理论,说明社会客观形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引导群众向更高的实践阶段发展。强调灌输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共产主义思想硬塞进人们的头脑,而是提供一种合适的理论环境,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理解、掌握和发展革命理论。
那么,疏导方针与灌输原则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呢?其区别在于:
1、历史渊源不同。在10年动乱中,思想政治工作违背客观规律, 党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破坏,队伍也被搞散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誉和威力大大下降。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党夺权,在人民群众中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大批判”为动力的方针,严重地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制造混乱,打击迫害老干部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使我们吃了不少苦头。动乱结束以后,党就开始着手恢复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拨乱反正,纠正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左”的错误,认真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把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这是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党明确地把疏导确定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而“灌输”最早见于卡·考茨基1901年在谈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的讲话:“现代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从这一阶层的个别人物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把这个学说传给了才智出众的无产者,后来又在条件许可的地方把它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可见,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并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产生出来的东西。”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引用了这段话,并且肯定这是“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他在该书中,针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强调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页)不难看出,列宁所说的“灌输”,是针对工人运动中的自发论说的,是为着批判轻视理论、脱离理论指导的错误倾向,要我们自觉地、有计划地向无产阶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在这里,“灌输”是作为一种任务和一个原则提出来的。可见,灌输原则的渊源比疏导方针久远得多。
2、理论依据的侧重点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031页)疏导方针正是建立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千百万群众,是人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教育群众,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对待群众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讲到搞好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时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进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有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正确态度。要相信群众是通情达理、是有觉悟的。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是要尊重群众的人格和尊严,以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坚持疏导方针,才能树立这种正确态度。也只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才能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并使这一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同时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它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高度评价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评价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名言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1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物质的力量,从而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的发展。灌输原则正是建立在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说明,自发的工人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而不可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武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而这种革命理论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传播、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以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7页)可见, 疏导方针和灌输原则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依据,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3、适用范围不同。 方针是指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而确定的基本指导原则。疏导方针正是遵循了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从找到思想根源入手,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启发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扫清各种思想障碍,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原则是指导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法则或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必须遵循的准则。灌输原则,是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只有正确地理解灌输理论,坚持灌输原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较好地克服那种为宣传而宣传、为表扬而表扬、为批评而批评等形式主义的弊病,才能有效地避免那种就事论事、不讲求方式方法的“一刀切”的简单化倾向。疏导方针高于各种原则和具体方法,又寓于各种原则和具体方法之中,只有通过各种原则和不同具体工作方法才能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很多,但无论是灌输原则,还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无论是报告的方法,还是座谈讨论的方法,也无论是文字教育的方法,还是形象教育的方法,或者是说理方法和典型示范法等,都要贯穿疏导的方针。疏导方针只有融汇到各种原则和具体方法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正确和威力。可见,疏导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其适用范围较大;而灌输原则同疏导方针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因而其适用范围较小。
疏导方针与灌输原则的联系在于:
1、目的属性相同。我们知道, 疏导方针的着眼点在于思想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灌输原则的目的属性是把革命理论输送给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见,疏导方针和灌输原则的目的属性完全相同。
2、方法属性相同。一方面,疏导并不排斥灌输,二者是一致的, 疏导包括灌输。现在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疏导方针,有人误认为这是针对灌输而制定的,因此,该讲的道理不敢讲,该作的报告也不敢作了。这种认识和作法是不正确的。疏导方针是针对过去在思想工作中堵塞压制、强迫命令、特别是“四人帮”在10年动乱中所采取的无情斗争、无限上纲、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等一系列“左”的错误作法而提出来的。一条干枯的水渠,用不着疏通。只有灌进水,才能知道哪里不通畅,哪里堵塞需要疏浚。对话是疏导的一种好方法,对话过程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观点、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灌输,离不开正确思想的宣传灌输。疏导是排除人们的思想障碍,铺平道路,使灌输工作能顺利地取得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灌输决不意味着强制硬灌,而恰恰是疏导,是很讲究艺术的启发式教育。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纠正对“灌输”一词认识上的偏差,还其疏导原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强制硬灌的误解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在正规化、系统化学习中,必须贯彻平等的原则,采取启发式的方法。采取平等的原则,就要确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平等关系,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精神文明的主体地位。不要拿大帽子吓唬人,不要搞神秘主义。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就要坚持自我教育的原则,挖掘和发挥教育对象内在的积极因素,使思想教育的过程成为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使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被顺畅地接受,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可见,从方法属性上来分析,疏导方针和灌输原则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贯彻民主原则和正面引导的方针,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党中央把疏导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指出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这个方针,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和片面性,努力处理好疏导和灌输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