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剂量与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近期疗效、肺部通气功能论文_王维

常规剂量与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近期疗效、肺部通气功能论文_王维

(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药房 四川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常规剂量与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近期疗效、肺部通气功能。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患者实行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肺部通气功能、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肺部通气功能、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中,实行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极佳,临床价值极高,可广泛地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干扰素雾化吸入;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近期疗效;肺部通气功能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133-02

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即毛细支气管炎,其有肺部部喘鸣音和喘憋以及阵发性咳嗽等临床表现,为了助于患儿恢复健康,十分有必要对其事项相应的治疗,本文对此作了相关探讨[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男患儿24例,女患儿26例。年龄4~23个月岁,平均年龄为(8.99±1.54)个月。病程为1~5d,平均病程为(2.13±0.71)d。实验组:男患儿22例,女患儿28例。年龄5~22个月,平均年龄为(8.62±1.49)个月。病程为1~4d,平均病程为(2.22±0.85)d。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次研究的患儿家属,均对知情同意书进行了签署。

1.2 方法

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均实行抗感染和持续吸氧以及祛痰平喘等对症治疗,与此同时予以沙汀胺醇雾化吸入,一次2.5mg,一天三次。在此基础上,让常规组患儿雾化吸入20万IU·kg-1·d-1的常规剂量干扰素[2],让实验组患儿雾化吸入40万IU·kg-1·d-1大剂量干扰素。在设定氧流量时,一般选择一分钟6~8L,一次十五分钟的治疗时间。全部患儿均治疗五到七天[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肺部通气功能、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分析

把所收集到的数据纳入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以(x-±s)和(%)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t检验与卡方检验差异,用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后,常规组有13例患儿治疗无效,22例患儿治疗有效,15例患儿治疗显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4%。实验组有4例患儿治疗无效,30例患儿治疗有效,16例患儿治疗显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2%。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

治疗之后,常规组患儿的呼吸频率为(48.51±5.66)次/min,其,血氧饱和度为(93.99±2.71)%。实验组患儿的呼吸频率为(44.32±4.79)次/min,其,血氧饱和度为(97.02±3.11)%。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5。

2.3 对比患儿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

常规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8.74±1.53)d,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25±1.51)d,咳嗽消失时间为(6.43±1.41)d。实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7.22±1.09)d,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3.69±0.99)d,咳嗽消失时间为(2.71±0.75)d。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常规组短,对比两组,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这一疾病极易致使患者的气道狭窄阻塞,一旦治疗不及时,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其严重的威胁。当前,在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时,会对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进行采用,作为临床常用的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能够使患儿局部气流的阻塞症状得以减轻。但是单独应用难以保障效果。这几年,相关研究表明,干扰素能够有效地抑杀呼吸道病毒,其应用机制是同呼吸道的靶细胞膜受体相结合,对抗病毒蛋白的分泌合成进行刺激,起到抗病毒的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取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患者实行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从结果来看,治疗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同时,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差异显著,P<0.05。另外,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和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常规组短,对比两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这代表,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气通气功能,保障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

总而言之,相比于常规剂量的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方法应用到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效果更佳,因此可广范围地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科,卢蓉,寇艳等.利巴韦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4、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31-34.

[2]郑爱英.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前后髓系抑制细胞、IL-12、IL-10水平变化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2):1703-1706.

[3]张进军,黄妮娜,李丹等.喘乐宁联合溴化异丙托品微量气泵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6):1037-1039.

论文作者:王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常规剂量与大剂量干扰素雾化吸入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近期疗效、肺部通气功能论文_王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