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_农民论文

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_农民论文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我国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年初提出的为“九五”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要求,不仅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实现“九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农村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棉花生产滑坡、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乡镇企业亏损增加、农民负担加重等。为此,应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以实现1997年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997年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1997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一些挑战。从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加大抓农业的力度,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提高计划、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各地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从不利因素看,农业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乡镇企业亏损增长,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部分地区农产品卖难,农民负担反弹,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不会发生大的波动。从粮食生产来看,1997年全国夏粮形势依然看好,1996年的秋冬种面积有所扩大,充足的雨水为作物打好了底墒,预计倒春寒也不会太严重,由此推断,1997年的夏粮产量不会低于1996年的夏粮水平。而秋粮的局面较为复杂,虽然1996年国家定购粮价格的提高对1997年粮食生产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如果1996年局部地区出现的卖难问题在1997年进一步加剧,将再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对秋粮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全年预计,粮食播种面积变动不大,产量将主要取决于单产的提高,若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1997年的粮食总产有可能维持在48000万吨左右,与1996年持平或略增。从油料生产来看,油料播种面积将比上年略减,产量将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棉花生产来看,1996年棉花减产缓解了棉花的卖难,但如果不提高棉花的收购价格,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不会提高,1997年的棉花播种面积将不会超过7500万亩,预计产量约在425万吨左右,比1996年略有增加。畜牧业和渔业仍将以较快速度发展,预计1997年的肉类总产可达6200万吨,水产品产量可达3100万吨左右。1997年农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养殖业,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

乡镇企业将保持稳步发展势头。1996年是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的一年,1997年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宽松。但由于乡镇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企业负担沉重,经营机制优势减弱等老问题,以及最近出现的出口创汇势头减缓,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吸纳新增就业容量下降,企业间相互拖欠增加、资金使用效益下降等新问题,都将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将有所回升,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势头。预计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可能会超过19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有可能达到1.4亿人,比上年新增600万人左右。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上年。1996年农民收入属于长期低速增长后的恢复性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1997年的情况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1)乡镇企业的发展;(2)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3)扶贫开发力度加大等。而不利因素主要有:(1)虽然农产品产出与1996年持平或略增,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国家定购价格可能不会再提高,市场价格由于供需基本平衡也不会有大幅度上涨;(2)外出就业由于外出直接费用上升以及输入地的限制等原因,人数不会明显增加,外出收入增长趋缓等。总体来看,对于多数地区来讲,农民收入缺少新的增长来源。预计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约在5%左右。

农村市场趋于繁荣。1996年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将使1997年的农村市场呈现出近年少有的活跃景象。农村商品零售总额增幅将超过城市,预计可以达到24%左右。分商品类别看,首先,农村消费品市场购买力增强,若结合近年来农民消费在由“住”转向“用”的特点分析,1997年耐用消费品可能成为消费热点;其次,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货源较为充足,价格将较平稳,有关材料显示1997年的气候属于中常年景,但可能略差于1996年,因而农资供需可能会比1996年活跃;第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过大。

总之,1997年的农业可能是又一个丰收年,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增长速度可能低于1996年,但仍将是90年代以来发展势头较好的年份之一。政府确定的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

1997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要保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1997年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最关键的是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由于连续两年的粮食丰收,农民手中的余粮增加,一些粮食产区出现了仓容不足、资金紧张、调销不畅、亏损增加的情况。一向高于定购价、议购价的市场粮价,在一些地方逐步回落,有些品种甚至低于定购价,随着部分地区粮食购销形势的变化,一些收购部门压级压价、不及时收购、不及时兑款的现象又有发生,局部地区出现了“卖粮难”。由于当前粮食市场相对宽裕,市场粮价稳中有降,应谨防出现大范围的“卖粮难”问题。卖难不仅使生产者蒙受损失,造成生产滑坡,而且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从全局和长远看,粮食供求仍然偏紧,当前局部地区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粮食流通体制不顺造成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形成市场,或者说只有粮食部门垄断市场,多了不管,少了全要;经营亏损,风险无责,贷款沉淀,财政挂帐。一遇波动资金不翼而飞,生产也就难以保护。要解决这些问题,应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棉花生产出现滑坡。1995年我国棉花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棉花收购量增加较多。纺织企业受国内棉花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和国际棉价下跌、进口棉冲击及我国绵纱与棉纺织品出口下降、内销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亏损大幅度增加,对棉花的需求减少。流通企业棉花调销不畅,造成压库严重,亏损增加,农民手中的存棉较多,形成“卖棉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导致1996年生产出现滑坡。如果1996年棉花生产下滑的势头得不到有效控制,今后棉花供不应求的矛盾将有可能重新激化。

1996年棉花生产出现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纺织厂生产经营困难,棉花需求减少;农民种棉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减少;洪涝灾害严重,对棉花生产不利;地方政府抓棉花生产积极性不足,工作力度不大;流通企业调销不畅,压库严重。在导致棉花生产滑坡的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还是由现行的棉花流通体制不畅造成的。作为一肩抵消两头的棉花流通企业,可以说是棉花生产的晴雨表,棉花紧缺时,为各种“条子”发愁;棉花难卖时,一方面得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想法多收棉花,另一方面又眼看着棉花压在库里,背着沉重的贷款利息负担。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96年政府对现行的棉花购销政策已作出了一些调整,这次调整是棉花购销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一步,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

乡镇企业亏损增加。1996年乡镇企业在平稳运行中,除了资金投入不足、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负担沉重、经营机制优势减弱等老问题仍十分突出外,还出现了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企业相互拖欠增加、资金使用效益下降等新问题。预计全年乡镇企业亏损面为7.5%,亏损额达1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13个百分点。目前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3,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乡镇企业亏损增加,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趋紧造成的。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和运输费用较大幅度上涨,劳动力价格攀升较快,推动了工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加上市场需求不旺,造成一些企业利息支出、管理和销售费用加大。这些增本减利因素直接导致了一些实力不强、管理不佳的乡镇企业亏损。由于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在初创阶段往往都是拾遗补缺或与城市企业加工配套的,所以在产业结构上趋同。1996年以来这些企业受一些国有企业亏损影响较大,企业间往来拖欠增加较多,资金使用效益下降。

农民负担仍然过重。农民负担过重仍然是当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些地方问题还相当严重。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税总额大幅度增长,屠宰税、农林特产税按人头地亩平摊的作法没有多大改变;二是“三提五统”费基本控制在5%以内,但增幅大大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某些地方违反规定强行以资代劳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社会负担名目繁多,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五是隐性社会负担加重;六是农户之间的负担水平很不均衡;七是中西部粮棉主产区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八是个别地区干群矛盾仍然尖锐。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1996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农民负担仍出现反弹。据调查统计,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负担额为3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负担水平仍属高位,增幅仍超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由于1996年的农业丰收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可能会导致1997年“三乱”现象增加、农民负担加重的问题。

农民负担加重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并不时出现反弹,究其原因:一是机构臃肿,吃“皇粮”的人太多;二是不少地方和部门追求所谓“政绩”,在农村办事情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地推行各种达标升级活动,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说到底还是由于农村财税体制和粮食购销体制不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机构的事权与财权不相称造成的。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必须标本兼治,在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通过深化粮食购销体制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农业丰收之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主要经济政策和改革举措的选择上,应突出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吸取以往丰收之后因政策调整失当造成农业大波动的教训,坚持稳中求进,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搞好农产品收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996年局部地区、部分品种出现的“卖难”问题,尚未解决的应尽快予以解决。特别是粮食收购工作更是当务之急,应尽可能在春耕之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完成收购工作,以免对今年的粮食生产,特别是秋粮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粮食卖难不是全局性问题,因而在短时间内解决尽管有困难,但仍是可能的。棉花收购工作也要抓紧进行。为防止1997年出现更大范围的“卖难”,并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卖难”的根源,必须推进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当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有的供大于求;市场价与定购价大体持平,有的低于定购价。因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着力抓好。按照中央确定的“四分开一并轨”的原则要求,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逐步形成以市场定价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发育和健全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粮食的地区平衡;二是加快国有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经营分开的步伐,加快发育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联合起来参与粮食流通。当前应采取得力措施防止“谷贱伤农”,防止出现“粮食多了要多渠道,粮食少了又要独家垄断”的反复。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也应开始启动,目前放开棉花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当前积极探索在棉花流通中引入竞争机制,减少流通环节的方式和途径,以降低费用,促进棉花流通有序进行,并逐步向市场机制靠拢。搞好郑州全国棉花交易会和湖北棉花深度开发贸工农一体化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因地制宜逐步推行。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全面实现增产增收。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出路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尤其是非耕地的农业资源,增加各类农产品的产出;二是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引导乡镇企业围绕满足市场需求和带动农业发展的结合部来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形成新的增长优势;三是大力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种养业的发展,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所带来的利益。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必须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当前尤其要做好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的《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坚决把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应当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将农民负担状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尺度。减轻农民负担必须标本兼治,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要从根本上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从改革当前的农村税费制度入手。近年来河北、安徽等地以“税费合一、折实征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这项试点的突出特点在于手续简便,透明度高,便于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缓解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在收缴钱粮中的矛盾,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应得到推广,各地也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同时,应鼓励试验探索其它的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四川乐山市等地进行的农民负担向二、三产业分流的办法,吉林等地实行的县与乡村逐级签订农民负担和劳务责任书,各村再与每个农户签订农民负担费用和劳务“合同”的办法,也值得借鉴。

稳定农业和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方针,应继续加大抓农业的力度;继续实行向农业倾斜的政策,提高计划、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适时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标签:;  ;  ;  ;  ;  ;  ;  ;  ;  

1997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