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流域城市兰州的发展模式研究_中国地形论文

论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兰州论文,盆地论文,河谷论文,典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00)01—0010—05

中图法分类号:F119.9文献标识码:A

西北地区拥有众多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理区位条件好,宜于发展农业和其它产业的河谷、大小平原及盆地。在黄河上游,仅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盆地就不少于26块,总面积约9.6万km[2],占甘、青、宁、蒙四省区总面积的4%弱,而人口却占了1/3以上。 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地,也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摇篮之一,尤其是地理位置较好的河谷盆地均可以发展和建设城镇,兰州、西宁、天水、宝鸡、延安等城镇都是如此。中国西部河谷盆地型城市的产生与成长模式、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本文就对西北地区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之一——兰州市的城市发展模式作一讨论。

1 城市发展模式与河谷型城市的内涵及其特征

城市发展模式包括城市的产生与成长模式、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景观模式等方面。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模式是指城市的起源、成长、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等方面的特征、机制与过程。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式是指城市的功能区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形态等方面的发展特征、机制与过程。

按城市地形条件可将世界城市大致分为:①两面临山的城市(包括盆地式、三面环山的城市),即河谷型城市;②单面临山,其余方向向平原敞开的城市;③处于广阔平原上的城市,即平原型城市;④单面临山与单面临海的城市,即依山傍海型城市;⑤腹地为大平原的临海型城市;⑥海岛城市。显然,平原型和临海型城市是现代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但是,河谷型城市在世界各地分布也较为广泛,其起源、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等均有相应的特征和规律。迄今为止,河谷型城市尚无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发育却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一般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如关中盆地、后套平原、汾河谷地、河西走廊等。狭义的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的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河谷盆地型城市是河谷型城市中最典型的城市类型。笔者认为河谷盆地型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限制,在河谷底部河流阶地上发育,沿河谷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向外围发展的一类河谷型城市。

2 兰州市的产生与成长模式

2.1 原始人类聚落的兴起

由于天然河谷一般具有水源,有保证、易守难攻、易于猎食和取得适宜用地等优点而使天然河谷在生产与技术水平低下时容易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延续,条件良好的天然河谷成为中国甚至世界早期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兰州盆地内的大部分河流阶地土质肥沃和日照充足,便于灌溉,这是原始聚落产生的良好环境,也是原始农业发展的优良场所。兰州盆地发现了远在几千年前的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市区内各级河谷阶地上,先后发现的数十处史前文化遗址,其中兰州黄河北岸现距河水面60多m的白道沟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规模甚大, 仅发掘的制陶窑场即达12个。兰州市区内之西固城、钟家河、十里店、土门墩、中山林等处已有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古代聚落。低阶地西平原(今西固区)有一、二处史前遗址。这些遗址可以证明人类聚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在兰州河谷盆地中发展起来。

2.2 河谷城邑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兰州河谷型城邑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在人类古聚落的基础上,在下列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①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兰州河谷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也是中原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藏文化的主要融合地区和关陇文化的主要形成区域之一。由于地处中原、西北、青藏高原三大区域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朝在今兰州地区设置榆中县,汉朝曾设金城郡,自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长期屯驻重兵。据《汉书·地理志》载:“称金,取其坚固也。古墨子曰金城汤池”,兰州在此时因其险要已成为政治、军事要塞。兰州最早的城邑是建在兰州西盆地的西古城,也是西汉金城县治所在。隋唐以来,金城郡治设在今兰州城南五泉。宋王朝自西夏夺回兰州后于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为便于守卫金城关渡口而濒河建筑北城。明代镇守河西等地的肃王以兰州为统治西北的军事政治中心之一。清初以来,兰州成为甘肃省省会。明清两代,兰州修筑了外城。明初所筑兰州城已比宋兰州城扩大一倍,此时所筑外城又比内城扩大两倍,有“关大城小”之说,反映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明清两代兰州城基本上是在宋城基础上扩建而成;②农业发展的影响。秦代以前,兰州地区虽有原始的河谷农业,但规模不大,大部分区域以游牧活动为主。秦汉以后,以金城断层带控制的河湟谷地为中心,开始对包括湟水河下游、庄浪河、大通河及其附近黄河干流地区进行统一开发。农业用地开始大规模扩展,主要分布在沿河的低阶地。西晋治榆中宛川,加速了榆中盆地的土地利用开发,形成了厚积的农作土耕层。庄浪河两岸的开发始于西汉,当时在庄浪河两岸并设令居、允街、枝阳三个县治,隶属金城郡治。连城河桥盆地的开发也始于西汉,西汉时在今河桥一带有浩门古城。西固盆地(兰州西盆地)与金城盆地(兰州东盆地)自隋开皇元年后成为较稳定的开发区域。金城盆地自西魏之后开始在今鼓楼巷建城,唐城与宋城都随着河道向北扩展而北移。所以,农业的发展及其空间布局为兰州城市的产生与演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③交通因素的影响。兰州河谷盆地是甘肃中部黄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庄浪河、宛川河等河流汇集之处。这些河流所形成的沟谷在切割很深的黄土高原往往是古今重要的天然交通线路,如溯庄浪河谷越乌鞘岭至河西走廊,溯洮河越鸟鼠山至渭河流域,溯湟水而达青海,沿黄河而下银川河套等地,尤其是溯庄浪河谷越乌鞘岭至河西走廊,沿洮河、渭河东去关中平原的线路更为重要,因为兰州就处在“丝绸之路”四条路线的交叉点上。而且,兰州盆地以上及以下若干距离内黄河水势湍急,但在盆地内却可以强渡或者易于筑桥,如金城关、河口等地。自汉以来,兰州就为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为内地通青海、西藏、新疆、宁夏、内蒙西部的咽喉。明代在金城关建有半固定的铁索浮桥名镇远桥,到清末建成了铁桥。宋代以后,兰州主要在交通中心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之一;④经济、贸易因素的影响。远在唐代,西北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贸易已经萌芽,“茶马互市”很早就在西北开始了。茶的销售范围包括甘肃、青海、新疆、西藏、蒙古等大半个中国。“茶马互市”的地点最初在兰州附近的洮(今甘肃临潭县新城)、宁(今青海西宁)、河(今甘肃临夏)、庄(今兰州市辖县永登)等接近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后来,兰州城区也成了互市的地点。清初因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比较方便而成了西北“茶马互市”的总站。兰州的百合、菸草、皮毛等很早就驰名国内。兰州毛织业远在秦汉就开始了,明代已是西北羊毛的集散与加工地了;⑤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西汉时,金城盆地(东平原)还是黄河河道和河心滩广布的地方,而且当时渡口在西约20km的西固盆地,故汉金城县治设在西古城。以后黄河河道不断向北摆动,金城盆地南面的滩地不断地和南岸地面相联接,才有条件发展农业和建设城镇。金城盆地最重要的原始乡村聚落在五泉山附近,这里是黄河南岸当时少有的平地。西魏时,南岸平川扩大,具备了建立县城的条件,就在距五泉山北约200m的鼓楼巷一带古聚落的基础上建立县城,名子城县,唐改五泉县。从隋唐到北宋中期约五百多年,黄河河道在金城关下约相当于现河道的位置,金城关渡口远离兰州古城两华里使北宋军队无力兼顾二者,于是宋在今金城关对岸另建成一新城,废弃了古兰州城。宋兰州城的城址选择考虑了洪水威胁,选在整个金城盆地地势较高的原河心红砂岩石质岛屿上。当时的宋城,规模甚小,而且距宋城东门外500m处还有黄河汊道经过。

所以,在兰州河谷城邑的产生与缓慢发展时期(封建时期),自然条件是兰州城市发展的基础因素,自然条件、军事因素、交通线与渡口的变迁共同决定了兰州城址的变迁。政治与军事因素使兰州成为政治与军事堡垒,农业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使兰州城市性质逐渐发生了相应程度的变化。城邑的主要意义在于防御和政治、军事控制需要,因而都建有城墙。

2.3 河谷城市的突变发展

兰州市的突变发展得益于国家行为的强力支持,表现为近、现代交通与工商业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交通建设的影响。兰州交通运输最初主要依赖皮筏水运及骆驼和大车,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公路网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形成。本世纪中期,兰州成为西北地区以铁路为主、公路及航空为辅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为成为西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础;工商业建设的主导推动作用。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前,兰州只是规模很小的块状城邑,后来的工业化是兰州市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和动力。清光绪时建立的我国第一个较大的机器织呢局标志着兰州开始了工业化。抗战后,兰州和西安是广大西北地区的两个工业点。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兰州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建设了兰炼、兰化等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工业总用地面积达到25km[2], 大约占当时全市总市区面积的17%。工业建设以发展条件优越的黄湟谷地主河道为发展的核心和主要伸展轴,先在距市中心一定距离的七里河、安宁、西固等地区沿黄河河谷建设组团式工业区,后又在距市中心更远的河谷形成了海石湾、窑街、连城等工业区,城市紧凑度由0.1左右降为不足0.03, 迅速形成了沿黄湟谷地分布的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地域结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选择庄浪河、宛川河等次河道方向为开发副轴,永等、榆中、皋兰等卫星城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九十年代西北商贸城的建设,城市功能与性质由西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发展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生产、服务中心城市之一。伴随着兰州市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演变,城市地域结构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参阅表1)。 城市输出入的物资由向内地输出皮毛、药材、水烟等原材料或半成品,从内地输入百货、布匹、茶叶等消费物资变为输出金属制品、石化产品、土特产等,从内地输入以工业建设用的大宗机械、钢铁与耐用消费品等物资。城市地域结构也相应发展成为由黄湟谷地城市各组团及其外围扇型卫星城镇体系组成的大型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态(参见图1)。

图1 兰州市区典型河谷盆地示意图

Fig1. The map of typical Valley-basin of Lanzhou

根据1∶25万卫星象片、兰州市1∶10万地形图编绘

表1 兰州市社会经济功能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变迁

Tab1. The change of social economic function and urbanregion structure of Lanzhou

年代

城市功能

唐宋以前 军事要塞

唐宋-明清

军事重镇、交通要道、地区性政治中心

民国时期 政治、军事中心、商业城市

1949-1980年新兴工业城市、交通枢纽、西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和军事中心之一,省会城市

1980年至今 西北地区的工业、商贸、经济、军事中心之一以及

交通枢纽,省会城市

年代 城市布局

唐宋以前块状城邑,规模很小

唐宋-明清块状城邑,有城墙,规模很小

民国时期

集聚块状城邑,规模较小

1949-1980年组团式带状结构,规模增大

1980年至今 组团带状结构,规模继续扩大,扇形

向心卫星城市体系。

图2 兰州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Fig2. urban region structure of Lanzhou

根据兰州市1∶1万地形图、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兰州市城市规划图等图件和相应资料编绘

3 兰州市空间结构模式

兰州市的空间结构具有河谷型盆地型城市的典型特征(参见图2 )。 兰州市的CBD商务中心西到萃英门、东至铁路局、皋兰路、东方红广场一带、南北分别以白银路和黄河为界,是以原金城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包含西关十字、南关十字、铁路局等由大型商场组成的市级商服中心,张掖路等带状商业街,小规模商业群和分散布局的商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方。中心边缘过渡地带西到西站、东到一支路、二支路、渭源路一带、南北分别以铁路和黄河为界,范围大致和城市土地定级结果二级地的范围相一致,是全市最为集中的带状布局的生活居住集中区域,大部分行政、社会、文化、体育、医疗保险设施、金融机构以及西站、盘旋路、东方红广场等区级商服、批发业中心均分布于此。同时,这里还混杂着少量散点式布局的小规模、占地少、轻污染的市场指向型轻加工企业,具有居住、行政、轻加工、商业批发、文教等功能。居住区主要是布局集中的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两种类型,并且多以各单位为核心布局。越靠近山体,居住区布局就显得混乱,独立散点建筑群增多。中心边缘过渡带外围带状布局了轻污染型,规模大小不等的东岗、盐场堡、七里河、安宁等内层工业组团或工业点以及大致沿主河谷展开的外层远郊工业组团及独立工矿点。由于狭窄地形的影响和工业性质为规模较大的强污染型重工业,所以远郊工业组团与独立工矿点采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组团散点式空间结构,中间以主要生产蔬菜、瓜果的近郊农用地及绿化带分开,并且各组团内部都有相应级别的比较完备的商服、文教、医疗等配套设施,如距市中心几十km的西固、红古、河桥—连城等组团。兰州市内层工业组团或工业点的初始位置与市中心区在本世纪50年代有一定的距离,以后由于市中心区的扩大才与市中心为邻,少量企业甚至被纳入到市中心,部分企业迁向远郊工业组团。居住—生产综合体以及独立建筑散点群是兰州市各工业组团的最为普遍和典型的居住形式。兰州市的居住—生产综合体有两种类型:一是生产企业各自就近修建职工住宅,即住宅区在区位上与生产单位互相靠近,但整体分布分散,例如兰州市各工业区的居住区就以一厂一区的形式布局居多。二是由几个企业联合修建一个集中、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含有医院、托儿所、学校、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这种形式的综合体只是在规模较大、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存在,例如兰州市西固工业区。由于“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河流、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独立建筑散点群体也是居住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布局形式。第四圈层是外围分布于其它河谷、川地、平原的大致呈现扇形的永登、榆中、皋兰和拟建中的秦王川等卫星城镇以及远郊河谷盆地蔬菜、瓜果等生产地、灌溉农用地和外围旱作农用地、牧草地、林地及荒地等。尽管仍受到较大范围地貌条件的影响,卫星城镇布局已基本跳出了城市主河谷的限制,大致呈扇型布局于城市外围。相应地,兰州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由内到外大致可概括为:布局于河谷精华地段的市区和卫星城镇建成区→分布于河谷平川的高质量农用地→主要生产粮食的低质量旱地分布区、牧草地、林地、荒地以及未利用土地。

综上所述,兰州市的空间结构可概括为:河湟谷地带状核心组团,近郊河谷蔬菜、瓜果等生产地带,外围扇形卫星城镇,外围河谷川地蔬菜、瓜果等生产地以及外围其它用地。沿黄河—湟河河谷盆地带状展开的河湟带状核心组团可分为七大部分:城关组团、七里河组团、安宁组团、西固组团、红古组团、连海组团、河口—东川组团。城市地域结构显示为CBD商务中心→带状中心边缘过渡地带,即居住、生活、行政、 轻工批发等功能混合带→近临内、外层组团工业带→农业郊区带及卫星城镇的层次结构。第二、第三圈层往往根据地形依次向外伸展,大致成带状不连续沿河谷分布,层次结构的不连续性是明显的。因此,由于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强烈限制,依据平面几何形状和用地特征,可将兰州市主要由若干松散地沿着黄湟谷地分布的城市组团及其扇型卫星城镇体系组成的外部形态称为带状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态,也是河谷盆地型城市的典型空间形态。

4 河谷盆地型城市发展模式应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4.1 城市环境与土地问题

兰州市是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空气中的悬浮物严重超标,大气污染指数TSP值达到了0.7mg/m[3],大气、水污染,尤其是化学污染异常严重,可相关污染物处理设施却严重不足,日污水处理能力仅有10万t。加上周围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 使得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如果有逆温天气,情况就更为糟糕(兰州市现在的逆温天数达到300天/年)。再考虑到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如兰州市的兰州钢厂, 第二热电厂等重污染工业布局在城市上风向,更加重了大气污染。既然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现阶段是否应大力发展和布局重污染工业?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有限。根据遥感图件和万分之一地形图的量算,兰州河谷盆地可供城市开发用地总量为166.8km[2],目前建成区面积约为90km[2]。按照90年代的用地开发速度,二、 三十年后将无城市发展的后备用地。因此,兰州市自然条件的限制性很强,不但有建设用地数量、质量的限制,而且有水资源、气候及气象条件的限制。水资源限制是指城市水源的供水能力与潜力,以及所允许的污染程度。气候、气象条件是指大气的扩散速率等所允许的污染程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对城市建设的容量产生很大限制。因此,适当的城市规模与性质,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慎重确定城市地域开发方向和选择卫星城镇是这类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兰州市在未来应加快培育独立区、镇和完善城镇体系(兰州市西部河谷、永登庄浪河谷、秦王川地区、皋兰磨峡沟川地、榆中宛川盆地、洮河河谷等地可能成为兰州市卫星城镇建设的良址)。

4.2 自然灾害问题

兰州市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多种形式。一般地,河流总是沿地表的断裂带等薄弱地段下切,形成冲积、洪积盆地与阶地,而断裂带往往就是地震多发区。同时,由于河谷盆地地形狭小,洪水到来时水位突升,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兰州市东端的桑园峡,河床宽不足200m,安全泄洪量为3500m[3]/s, 易使兰州金城盆地遭受洪水淹没。据记载,兰州仅在本世纪内就出现过七次4 000m[3]/s的以上流量,发生了洪水灾害。最大的一次洪水为公元1904年农历6月1日至4 日,最大流量估计为8 000m[3]/s以上,超过了桑园峡泄洪量的一倍多,整个金城盆地除旧兰州城(主要城基在石质岛屿上)外全被倒流淹没。刘家峡、龙羊峡等水库建成后,提高了防洪保证率。但如果水库以下湟水、庄浪河等流域有特大暴雨,兰州仍有发生洪水的可能。1981年9 月15日5 640m[3]/s的洪水就是证明。滑坡、泥石流在兰州城区附近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兰州市发生过泥石流的较大型沟谷达36条,全市范围内2—5年内就有一次灾害性泥石流发生。1964年,洪水沟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伤亡209人,中断铁路交通34个小时。因此, 河谷盆地型城市的自然灾害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5 结论

河谷盆地型城市是指城市建成区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限制,在河谷底部河流阶地上发育,沿河谷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向外围发展的一类河谷型城市。河谷盆地是原始人类聚落产生的良好环境之一,兰州市就是在河谷地形条件下产生的人类古聚落的基础上,在自然条件、政治、军事、农业、交通、经济贸易、工业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行为与支持是兰州这类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现代兰州市呈现带状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自然灾害、城市环境与土地等问题是兰州这一类河谷盆地型城市在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收稿日期:1999—04—01;修订日期:1999—06—23

标签:;  ;  ;  ;  ;  

典型流域城市兰州的发展模式研究_中国地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