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工程师;伦理;责任
据美国管理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工程项目管理者平均花费20%的时间用于协调和处理工程共同体内部的各种冲突,而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冲突,不仅关乎工程实践能否顺利开展,更关乎工程的成败。而作为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主体的工程师,在复杂工程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能否充分地履行相应的伦理责任,关乎到各种道德冲突、利益冲突、伦理悖论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对工程实践中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效益的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工程预定目标的实现产生深刻影响。有鉴于此,工程师将自身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工程管理实践的同时,必须在以道德上负责任的方式行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承担
相应的伦理责任。如果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因为工程师的疏忽而产生问题,必将给社会、环境、雇主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工程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不可逆性。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应该意识到:只有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素养,才能主动地从伦理的视角对待工程管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践履相应的伦理责任,实现工程社会效益最大化。
1协调工程共同体利益关系的伦理责任
工程实践是多种要素的集成体,而工程师在这个集成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工程师在复杂的工程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始终要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社放在第一位,不仅要对当前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实践的后果负责。另一方面,只有具备识别各种伦理问题以及协调工程共同体利益关系的能力,才能在集体的智慧力量和其他工程共同体的配合协作下推进工程实践的顺利开展。
第一,由于工程师的职业宗旨是为雇主、客户以及公众提供专业服务,合理地规避利益冲突,因此,工程师在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时,必须把工程活动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由于工程师以及其他工程共同体在工程实践中都有自身的双重追求,一是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二是获得利益回报,这两种“追求”本身是一种平衡体,如果工程师或者其他工程共同体成员在面对各种利益承诺时放弃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对工程实践中各种违背伦理的行为视而不见,很可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社会利益,所以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必将对工程质量、公众安全、社会稳定、自然资源产生严重的损害。正如美国工程伦理学家戴维斯所言:“在工程实践中,如果工程师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必将危害其工程判断的可靠性,进而使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受到威胁”。有鉴于此,通过对工程管理实践中利益冲突问题的研究,将有效地提升工程师解决利益冲突、做出正确专业判断的能力。
第二,由于工程是按照商业模式运行的一种经济行为,反映了众多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每个经济体,为了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尤其是在自身实力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拉拢”工程师,比如采取送礼、贿赂、回扣等手段。在面对这种利益冲突时,如果工程师不能用伦理规范约束自己,将无法抵御这种经济诱惑,进而使其为雇主或客户所提供的良好判断大打折扣,同时,也将使工程师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或判断遭到雇主、客户和公众的质疑,最终使得企业之间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遭到破坏。总之,要尽量规避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为工程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地增强专业服务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第三,工程师应该在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初期,从伦理的角度、在平衡经济利益与雇主、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做出专业的评价。一方面,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工程师的参与可以更全面、更专业地剔除掉对公众、雇主、社会、自然环境有安全隐患的项目。另一方面,伦理道德问题根源于工程实践。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新的伦理问题将随之产生,如何解决新的伦理问题,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当工程师发现经理的某些决策为雇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而违背了职业道德时,就应该“费思量、做抉择”。这种情况下,工程师的选择可以向上司、雇主、经理反映情况,提出解决对策;也可以选择终止合同退出该项目。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产生恶行循环,“你”讲道德退出该项目,雇主还会聘请另外的工程师来接替你的工作,尽管“新”的工程师也知道这样做是违背道德的,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则会选择执行经理违背职业道德的“命令”。例如,近年来在市场上充斥着许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管遭到许多道德高尚的工程师的反对,但是还有少数被金钱俘虏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欺诈、技术夸大、技术
侵权。正如美国工程教育家塞尔瓦多所说:“即使我拒绝,别人也会做”。
因此,通过研究工程实践中工程共同体的利益关系,将对工程师在复杂的工程管理实践中如何协调利益冲突、摆脱伦理困境、承担什么样的伦理责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其在以后的工程管理实践中平衡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的伦理责任
技术伦理有助于工程师和其他工程共同体认识到技术实践可能带来的风险,以避免技术的误用、滥用和不当应用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工程师作为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应用者,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应该在技术伦理的规约下严格遵守技术标准、规范,同时还要使技术的应用合乎目的性、价值性和道德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技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
第一,工程师在整个技术活动中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防范技术风险的发生。技术产品的质量、安全与技术研发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而技术研发的整个过程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试验活动,这其中也必然隐含着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所以,工程师在工程管理实践的全过程应严格地遵守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对其加以伦理规约,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术风险,促使技术风险最小化,因为其实践行为事关人类的健康、安全、福社以及自然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伦理问题,体现出工程师自身的诚实品质在技术试验中的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在伦理学
中诚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诚实是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纽带。工程师必须在诚实的基础上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树立技术风险防范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二,工程师应该将技术伦理的思想和原则运用到具体的技术试验中去,确保技术试验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减少技术风险隐患。技术伦理在工程师的技术研究过程中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规范来规约其行为,而且还可以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因为,公众在面对一项新技术的时候,比较注重其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对技术本身的了解,往往容易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危害;所以,技术伦理的价值就是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技术本身,了解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维护自身权利。如IEEE的伦理准则的第三条守则,鼓励所有成员“在发表声明或基于已有的数据做出估计时要诚实和真实”,其第七条守则要求工程师“寻求、接受和提供对技术工作的诚实的批评”。因此,工程师只有把技术伦理原则完全运用到技术试验中,才能保证技术研究成果的真是可靠,避免抄袭数据、凭空捏造数据现象的发生,为消除技术风险隐患,避免各种形式技术风险的发生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引入技术评估,消除或减轻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先进科学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重大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又对人、社会、自然环境产生了一些难以预见的负面影响,即不能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资源、不利于后代人与自然的
可持续发展;新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毋庸置疑,工程师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器作用。如果工程师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前就对技术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作用做出预测和评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技术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技术评估的主要功能是预测新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为工程师的技术研究、技术决策起到有效地指导作用,即指导工程师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从伦理的视野进行试验、研究,如何才能生产出安全的产品,进而促进科技成果在工程实践中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因为工程是技术与发明的集成和实施。正如德国社会学家科劳恩所言,科技是“包含风险”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科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日益变成了在实验室外对包含风险的技术的检验过程。实际上,社会本身变成了实验室,试验结果所固有的不确定性直接提高了社会的风险水平。通过技术评估,将进一步规范工程师实践行为,明确工程师技术研究的方向和目的,预测和分析技术未来发展的态势,引导技术向合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3处理工程实践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伦理责任
工程实践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工程师正确的伦理行为必然要顺应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的“权益”,而不是依据工程师个人的主观意志随意进行,因为自然伦理不是自然物的伦理,而是人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关涉者”而产生的“人”的伦理。所以,环境伦理的实现不
仅需要工程师具备生态化素质,而且还需要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遵守。因此,工程师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中权力与义务的统一。
第一,工程师正确履行其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在推进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人类自身利益的要求,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改变自身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即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忽略了自然对人类的制约性,正如罗尔斯顿所言:“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必须兼顾‘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因此,要不断提升工程师在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验收阶段的道德敏感性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为工程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离开自然环境,工程活动的开展不仅缺乏“立足之地”而且有可能是“无米之炊”;所以,首先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工程师应该选择风险小、安全系数高、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正如莱顿所言:“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设计不算什么;然而,从工程的角度看,设计就是一切。”其次在工程的实施阶段应该全程监督,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最后在工程的验收阶段对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要及时改进,并向雇主或其他管理者汇报可能对社会安全、生态平衡带来的风险。
第二,工程师高尚的伦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伦理道德行为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由于工程实践的开展与商业企业密不可分,商业组织为工程师提供资金和组织依托,所以“工程师的良心”将会受到“管理者良心”的挑战。由于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企业的层级组织中承担的角色不同,所以他们各自的关注点也不同,管理者比较关注组织福利以及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利润。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认为“利润最大化”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股东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防治污染。而工程师则会从职业道德准则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方面要对雇主忠诚。工程师应在技术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现管理者、雇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对职业忠诚。工程师应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研发出对环境友好的、安全的产品,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体,相反,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善自然环境、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也将满足经济发展的物质需求。因此,工程师应责无旁贷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经过“道德筛选”,对人类、社会、环境有价值的项目上,而不是与伦理道德相悖的项目上,进而为推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工程师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必须从伦理的角度审视工程与自然的关系。我国仍处于并将民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决定了我国工程活动要严格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决策。但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强行索取已经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力,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即由最初的污染发生期发展到中期的加剧期再到后期泛滥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幸福,而且还对工程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尤其在科学技术的研发阶段,由于与用户环境相分离,工程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淡薄并容易忽略掉这个因素,这个研究过程就成了亚历山大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过程”。在这种研究专门化背景下,工程师将会更加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且随着产品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的不断枯竭就在所难免了。
近年来工程界已经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美国为例,《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准则》指出土木工程师的一种特殊责任,就是开发出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技术。因此,工程师在工程的设计和决策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从伦理的角度审视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严格杜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工程;在工程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工程活动的进展,不断完善保护环境的措施,不断加强工程施工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工程共同体的环境责任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避免污染环境的事件发生
最终实现工程活动的最高宗旨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4结论
工程师在复杂的工程管理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的伦理困境并承担着无可规避的责任。工程师伦理责任素质的高低对其识别、解决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帮助其走出伦理困境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本文之所以选择这3个部分探讨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因为能否有效地协调工程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将直接影响工程师能否通过理性的价值判断对既复杂又相互作用的技术行为进行伦理调节,进而将技术合理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整个工程实践是技术、经济、管理、伦理、社会等诸多要素的集成体,工程实践的目的是造福人类,相对于参与工程活动的其他工程共同体而言,获取经济利益是其主要目的,这对于在工程活动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的工程师而言,在权衡雇主利益和公众安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要在伦理规范内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与工程实践相关的任何伦理或道德
的失灵,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或生态的承受范围内开展工程活动,实现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伯聪.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顾剑,顾详林.工程伦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3]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吴宏政.论自然伦理的绝对法则[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1-51.
论文作者:顾晟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工程论文; 工程师论文; 伦理论文; 技术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实践中论文; 共同体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