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工人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8X(2003)02-0058-05
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马克思、恩格斯通常所说的工人,主要是指他们所处时代的雇佣工人,这样的工人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不占有生产资料,受雇佣,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即西方社会学理论称的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关于脑力劳动者也属于工人阶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的“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的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1]后来,马克思主义者保尔·拉法格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工人阶级(我们不仅用这个词来表示体力劳动者,而且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因为后者也是受雇佣的工作者)被招来不仅为了创造产品,而且还管理生产。”[2]总之,马克思主义者定位工人阶级主要着眼于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不占有生产资料,不剥削他人,出卖劳动力,靠工资收入为生活的全部或主要来源。
当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研究员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工人阶层是指这样一些人“凭借体力和操作技能资源直接操作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提供劳务服务,或者为这些生产、服务提供辅助帮助,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属于后者的群体。根据工作类别,工人阶层包括直接生产工人、辅助生产工人、服务工人三个部分;根据操作技能等级,包括熟练工、初级技工、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工等几个部分。”[3]
显然以上两种观点是有区别的:前者以不占有生产资料为工人阶级的主要内涵,后者除包括前者的内涵外,还从管理与被管理角度来定位工人阶级。我们兼取二者,来分析一下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一、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这一特殊阶层还不能划入工人阶级,他们中一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因而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另一部分参加了革命队伍,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属于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
据统计1949年全国职工中专以上的知识分子大约有53万人;1979年达到3 000万人,1999年已经超过5 000万人。这5 000多万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将使工人阶级的素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工人阶级真正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代表。在西方国家,只把蓝领工人看作工人阶级,而把白领工人看作中产阶级。其实,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者,而且需要工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劳动整体,即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工人”。在科学进步的推动下,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必然不断增加,使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逐步转变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在我国,传统产业还占有很大比重,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尚未占有主体地位。但我国已经确立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分子在我国整个工人阶级中的比重必然逐步增长。
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给工人阶级内部带来一些新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劳动报酬上的脑体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是收入上的脑体倒挂,现在则是脑体收入上是否差距过大的问题。特别是经理阶层、高层技术人员与一般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这直接影响着工人群体内部的团结和认同感。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曾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资本解体即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随之而来是劳动者也解体。劳动者即工人阶级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熟练和半熟练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不熟练工人趋于下降,工人之间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同类阶级意识不复存在。[4]其实,从另一角度看,劳动者的分化,意味着体力劳动者规模的下降,脑力劳动者规模的增大,也就意味着工人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工人阶级成员的收入趋向多元化,其中有些人已占有少量个人资产
当代工人阶级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工人阶级内部分配形式多样化,除了工资仍为主要收入来源外,在一部分工人中,还有其它收入来源。特别是有一部分工人已逐步由无产者发展为有产者,如一些职工拥有房产并出租;一部分职工通过股市投资成为大小股东;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拥有股权,成为比较典型的资产所有者,但他们又是实实在在的高级脑力劳动者。无产者作为一个阶级逐步地、分批地向有产者的过渡,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工人阶级内部会发生剧烈的利益和情感变化,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三、农民大规模进入工人阶级队伍
大量的农民进入工人阶级队伍,也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明显变化。其实,中国工人阶级在最初形成时,其成员绝大部分就来自破产的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人阶级的扩大也主要来自农民。只是60年代后,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割裂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渊源关系。
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队伍,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所谓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户籍在农村,有承包田,身份还是农民,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这一阶层大体可被分为两类:(1)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厂矿、机关、商业、服务行业劳动;(2)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本乡本村的乡镇企业或在附近城镇的工厂、商店、机关劳动,住在农村的家里。”[5]当代的农民工与以往来自农民的工人有很大不同:首先,它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它不但是对工人阶级队伍的大量补充,也是对现有产业工人的有力冲击;其次,与建国后农民进入工人队伍的过程不同,这次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且其主要流向是合资、外资、私营企业,成为典型的雇佣工人;再次,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国有企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总之,大量农民工的出现,使我国工人阶级构成多元化,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工人阶级在所有制归属上呈现多样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人阶级与公有制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在国有企业调整、发展、壮大的同时,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从产生到发展,日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要有两类: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随着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私营企业职工群体和“三资”企业职工群体逐渐壮大。总之,当前工人阶级归属的所有制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而在这两大所有制范围内,又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不同的所有制性质,对工人的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稳定性和归属感都有不同的影响。再加上目前行业的日益多样化和行业间在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差距,从而使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显: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职工大部分收入偏低,乡镇集体企业也大多不景气。私有制企业中工人的状况是两个倾向,一是部分大型外资企业中工人的高收入;另一是在某些私营企业中工人的低收入和恶劣的劳动环境。即使在所有制归属相同的职工中,由于行业和地域不同,分配悬殊情况也比较突出:煤矿、纺织、轻工、机械、军工与电力、煤气、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别比较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职工收入差别也比较大。这种分配悬殊情况的存在,容易使处于劣势的职工,普遍产生一种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不仅其积极性受到伤害,而且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所以,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五、工人阶级中出现了失业者群体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一个最敏感的变化,是出现了失业群体或下岗群体。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失业人数、失业率正在逐年增加,其中,城镇失业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20%。到2001年底,国有企业下岗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有515万,劳动部门登记需要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有680万,登记失业率为3.6%,扣除这块中间的小部分重叠,目前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超过一千万。但这仅仅是“城镇”的“登记”人数。如果反映我国失业全貌,在现有统计基础上至少要加入三大块:城镇未登记失业人口,城镇隐性失业,农村失业。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1)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资源大大过剩,在传统自给自足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剩劳动力通过牺牲效率的方式在生产单位内部隐藏起来。(2)市场经济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所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是按计划和上级命令进行的,而这种计划又不反映企业对劳动力的真实需求,企业没有招工、用工和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只好维持“高就业,低工资”状况。改革后,我国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企业成为经济主体,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机制下,企业必然会裁汰冗员。尤其是许多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在改革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批失业下岗人员。(3)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是当前失业的根源之一。“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也存在。
失业下岗产生的后果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职工下岗,必然导致收入下降,造成一定程度的家庭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夫妻同时下岗的家庭,生活情况更为窘迫。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统筹范围小,失业救济金数量少且使用不当,致使下岗职工的贫困成为一种绝对贫困。职工下岗不仅意味着工作岗位的丧失,生活水平的下降,而且意味着社会身份、地位、人际关系的某种丧失。在现代社会,职业作为人们的谋生手段,是个体借以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形式,人们不仅通过职业得到物质上的利益,而且借此得到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下岗使职工有可能丧失在社会中表现其价值的场所或位置,所以下岗引发的不仅是“面包”的丧失,而且还有社会心理的失衡,下岗职工普遍有挫折感和自卑情绪。但是另一方面,失业下岗也有它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保持高效率,迫使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与下岗是不可能完全消灭的。
要想解决失业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国失业保险制度,这样就可以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2)保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全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创造一百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这方面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来增加投资和搞活市场,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更多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使我国的失业状况得到改善。(3)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以避免失业。(4)转变观念,不要过于挑剔工作的好坏。改革初期,下岗职工再就业难与他们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不无关系。过去是公有制大厂的职工,觉得很光荣,现在让他们到一个小单位当清洁工、当保姆,就觉得脸上无光。但近年来,职工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变化。只要劳动所得,无论干什么工作,都理直气壮,不比别人低一头。目前,许多下岗职工都加入到社区服务、家政等过去不愿问津、工作环境差、工资低、主要由农民打工族占领的工作岗位行列中,甚至有一些下岗职工由城市进入农村及乡镇企业谋职。
由以上分析看到,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群体结构上的多样化,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群体、经营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产业工人群体(其中的农民工,又是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办事人员群体、商业服务员工群体。此外,还有从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下岗、半失业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由于他们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客观上存在着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在某些方面是矛盾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对中国工人阶级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重大关注和理论界的深入思考。
工人阶级的外延的扩大,是造成工人阶级内部群体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进入工人阶级队伍中时将这些差距带进来(如脑体差别、农民工与正式工的差别等),是很正常的。这种差距最终将随着工人阶级总体文化知识素质的提高而逐步缩小。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这种差距还会存在。工人阶级内部群体结构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推动,它不仅表现在工人阶级新成员与老成员之间的差距上,更反映在工人阶级老成员的变化上。如行业之间、各种所有制之间,过去差距不大,现在的差距却在扩大。在产业工人内部,因所有制的不同造成的差别也在扩大。
怎样看待工人阶级内部群体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工人阶级的内部凝聚力及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要引起执政党和理论界高度关注并探讨妥善解决的办法。我们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内部群体结构的这种变化和群体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它反映了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内部群体间的差异必将逐步缩小。但是,当前工人阶级内部群体的差异,会削弱工人阶级自身的凝聚力,甚至会引起工人阶级内部的激烈冲突。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政府有突出的作用,建议要逐步缩小工人群体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如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取消农民工与城市工人之间人为的差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新定义工会是保护工人利益的组织,加强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宏观调控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完成中华民族改革发展的宏伟大业。
收稿日期: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