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让有效的提问之花在课堂精彩绽放论文_李国华 赵芸

新课改下如何让有效的提问之花在课堂精彩绽放论文_李国华 赵芸

李国华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游凤镇董家堡小学 712200;赵 芸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实验小学 712200

摘 要:新课改下要求师生互动。其中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变“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提问 观念 时机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意义的提问多,真正切中教材要害的真问题少;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多,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穴位”的问题少;课堂提问设计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频繁问答。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有显示,课堂教学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问题设计难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选择恰当的切入视角;问题的组合也不能围绕教材的核心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层层铺垫不断深入的思维框架;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从而造成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3.教师的提问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同时,在问题与回答之间,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难以生成高质量的或者融入自我理解的有个性答案;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

二、改善课堂提问策略分析

1.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2.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都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既可复习旧知识,又可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如:程老师问:“老人没有看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却能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呢?”这个问题一引,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懂得了这篇课文的难点,领会了这节课需要学生明白的道理“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番道理不是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铺垫学习,领悟并掌握的。我相信通过程老师的教学,这个道理一定会深刻地内化到学生的心中。

4.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如:开头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说识字方法;中间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却能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后来,又让学生齐读最后一节,想一想并说说“商人找到骆驼回来时又遇到老人,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商人从老人那里学到了什么?”这些,都是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说)能力的训练。补充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就可以把有限的课文向无限的思维空间拓展。

论文作者:李国华 赵芸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新课改下如何让有效的提问之花在课堂精彩绽放论文_李国华 赵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