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56)
摘要:在我国高校中,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总结,不难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文,想通过总结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给家长和学校提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当给予的教育方面的启示和经验,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启示
一、家庭环境的含义及分类
家庭环境,指的是一个人从小成长生活的环境,主要包含软环境、硬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一个人想要心理健康发展,很好地成长成才,以上四种环境必须相得益彰,很好地协调发展,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童年或青少年期间在心理方面的疾病。
(一)软环境
所谓软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它包括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两种情况。家庭结构,通常指的是家庭是离异家庭、还是重组家庭,还是美满家庭。通常情况下,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心理成长压力较大,要么对孩子放养,要么过分严厉,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读大学时离开家庭后,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养方式,指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通常包括过分溺爱保护和过分苛责要求,这导致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极有可能给孩子从小心理上极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二)硬环境
所谓硬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成员的结构、资源分配和生活方式,这通常关系着孩子的习惯养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比如,家庭成员的结构不合理,是留守儿童,从小只有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就极有可能引发自卑和心理问题;资源分配,也是一项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家庭富裕的家庭,比家庭贫困的家庭,出现孩子心理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也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内环境
所谓内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内部环境,包括夫妻关系是否和谐、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家庭结构是单亲还是离异、家庭的经济水平是否很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无法窥测的家庭内部信息,一般不容易为外部所知。
(四)外环境
所谓外环境,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的周围环境、家庭的外部人际关系、所生长的环境是农村还是都市等等外部因素。
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常来说,一个家庭的家庭结构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密切的关系。所谓家庭结构,与该家庭是否是单亲、离异家庭,是否是留守儿童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有关。根据以往在高校长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来看,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学生,单亲和离异家庭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有的同学表现得很明显,有的不明显,但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比双亲家庭或原生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重大得多,这往往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母爱或父爱的原因导致的。除了单亲和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十分明显,这些留守儿童在童年期间,通常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缺失了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关爱,也缺失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在极端缺失母爱或父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也是极易爆发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这部分学生通常会表现出自卑、敏感和不爱表达的情况。除了单亲、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外,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类的心理问题,与单亲、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不一样,它不是缺失父母的关爱,而是父母对于子女过于宠爱或期许太高引起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一个子女,过度地宠爱和期许,往往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而极端不适应群体生活或独立生活,这就导致了大一新生刚到大学的心理不适应,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总结来说,家庭结构的影响就是大学生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过度缺乏父爱或母爱,亦或是过度被父母宠爱,而没有同龄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导致的不能适应群体性生活的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往往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问题,这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总是讲,养儿养女不教,父母之过也,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良好的教养,可以培养优秀健康的大学生,低俗的教养,也会毁了一个大学生,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教育式的教养、过度保护溺爱式的教养、极端放养式的教养和民主协商式的教养四种情形。专制教育式的教养,通常都是家长说了算,极度低估孩子的能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很自卑或很叛逆,因为家里给予的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在于父母的专制教育,导致了父母和孩子从小缺乏交流沟通的机会或机制。过度保护溺爱式的教养,通常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中独苗当做宝贝一样对待。这种教养方式,因为父母家人对孩子的宠爱保护过多,往往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太少,经不起一点一点的挫折,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与外人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一旦步入大学或社会,极容易导致各种的不适应,容易引发宿舍矛盾和校园悲剧。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在于本以为过度宠爱和保护是对孩子好,哪知道是害了孩子,需要多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参与集体生活,在历练中打磨自己的性子。极端放养式的教养,通常发生在父母关系不和谐或者单亲离异家庭,这种教养的方式让孩子比较受罪,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极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的欺负,很容易导致内心的自卑或第二人格的出现,这种人格主要是出来保护自己的一种人格,如果不及时的补充父爱或母爱,当孩子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导致人格障碍或其他问题的产生。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在于缺失安全感或父母之爱,需要有人关心和温暖他。最好的教养方式,是民主协商式的教养,这种教养方式出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比较高,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但这种教养方式需要的前提是父母关系和谐和知识水平较高。总结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生如果从小的家教比较好,就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反之高校中大多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家庭资源分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资源分配,就是我们讲的家庭经济情况或受教育情况,以及家庭出身问题。这一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仍然占一定的比重。我们研究家庭资源分配,即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对农村或家庭经济较差家庭的歧视,而是为了帮助更多家庭加强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关爱,特别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关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经济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低于经济较差的家庭,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即中等城市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大城市的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要更高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水平越高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越高,反而是中等经济水平的家庭,孩子的心理素质才是最佳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教育情况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因素之一,通常父母受教育越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越趋于民主,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对于孩子的管理趋于专制、强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比较多,所以父母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而对于家庭出身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或农村、知识分子或工人等家庭的不同,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农村或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爆发率要高于城市或知识分子家庭,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出身还是受教育水平,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它们都或多或少会引发大学生在童年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家族心理疾病遗传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常来讲,心理疾病是很难遗传或几乎不遗传的,但这也有例外。我们在高校的实践工作中发现,往往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方曾经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在子女或孙子女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占有一定比例。试想,家中有一方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孩子从小跟随长大,耳濡目染地情况下,极容易被父辈或其他长辈所传染或感染,也很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疾病或问题。因此,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在入学排查时有心理疾病或其他问题,应当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治疗,并通知询问家长以往是否有类似病史,用以掌握情况,并且家长要积极配合医院给与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把心理疾病或问题留到孩子结婚生子,这样才能避免家族心理疾病的遗传。虽然,家族心理疾病的遗传,在生活中发现的比重很小,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做为家长要切实负起责任,陪伴孩子尽早治疗,不要让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危害自己孩子一生,这样做才是负责任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三、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父母关系良好,很少吵架打闹,从不提及离婚或重组的家庭,孩子从小在心理方面就会拥有安全感,就会少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做为父母,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要做到尽量在孩子面前不吵架,有事情商量着办,做好家庭的良好沟通。心理疾病多数是因为缺乏沟通引起的,不沟通就很容易导致感情的缺失,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夫妻双方,在生养孩子之前就应该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好好教育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和谐的夫妻关系,去感染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既感受到父爱,又感受到母爱,还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夫妻双方既然打算要孩子,就要尽可能因为孩子不要轻易去离婚,一个完整美满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对于此夫妻双方都要努力,父亲要负起责任,承担家庭的重任,努力挣钱养家的同时,及时给予孩子以关心教育,做好严父的职责;母亲要在家内,做好贤妻良母的角色,温柔贤惠,善于引导教育孩子,及时和孩子有情感的沟通,做好一个慈母。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从小建立起健康阳光的心灵,让大学生尽可能地少出心理疾病。因此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帮助。
(二)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关键
俗语常说:“养不教,父母之过也。”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成长成才,也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该是民主式的家庭教育,而不是专制式的家庭教育。民主式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沟通有交流,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达到最满意的处理结果,而不是父母强制给孩子做决定,然后逼迫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决定。民主式的家庭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给予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可以及时跟孩子有情感和想法的交流,不易导致心理疾病。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该是沟通式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放养式的家庭教育。父母及时和孩子沟通,指出孩子哪些方面做的对,哪些方面做的不对,并及时进行情感和温暖的交流,可以给予孩子以安全感,这是一种很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从不关心孩子遇到的问题,遇到困难总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或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极容易造成问题学生。沟通式的家庭教育,可以从小和孩子建立起朋友的沟通方式,让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有什么想法能够及时和父母沟通。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该是适当管理的教养方式,而不是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适当管理的教养方式,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及时指正孩子的错误或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过度宠溺孩子,仿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灯塔一样,适时指明方向。而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的问题一直留在身上,不能够及时纠正孩子发生的错误,这样孩子到了大学时,一旦有所不适应,就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经不起风雨或一些挫折。因此,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应当是民主的、沟通的和适当管理式的教养方式,这样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三)努力创造好的家庭资源分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裨益
负责任的家庭,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好好地积攒物质和精神资源,帮助孩子创造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家里一贫如洗,而又不肯努力挣钱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因此,努力创造好的家庭资源分配,一方面是要提升家庭的经济水平,积攒足够的财物,以帮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使孩子从小自卑;另一方面是要争取给予孩子最好的最合理的教育资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且给予自己的孩子以信心和帮助,力所能及地指导孩子的课业。在经济和教育资源好的家庭中,孩子从小更能找到自信,更能阳光开朗地学习和生活。即使,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也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孩子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正所谓“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应当从家庭环境的提升开始重视,尽量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所谓,“孟母三迁”迁移的不是地点上的改变,而是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期待孩子从小有一个好的读书和学习的环境。因此,努力挣钱,努力提升精神境界,创造好的家庭资源分配,是对孩子负责,关系到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及时治疗家族心理遗传疾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辅助
虽然家族心理遗传疾病,并不是很常见,也不是100%遗传,但是做好家族心理遗传疾病的发现和治疗工作很迫切,也是对自己和未来子女的负责任。因为任何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只要发现的及时就能很快治愈,正所谓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早点好,一切都是为了未来下一代的安全和心理健康着想。普通大学生在父母一辈或爷爷奶奶有心理疾病时,应当劝其尽早治疗,在自己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时要及时到正规的心理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把危害下一代的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心理的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病却不肯治疗,还会遗传给下一代,那就十分可怕。有了家庭遗传的心理疾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不把危害遗留给下一代,把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孩子好,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疾病,治疗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因此,及时治疗家族遗传心理疾病,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辅助。
参考文献
[1]杨艳.班级环境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10
[2]沈智豪.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卷第1期
[3]闫娜.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
[4]詹丽玉.大学生原生家庭环境及其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年第4期
[5]徐秀梅.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7
[6]桑志芹.家庭环境_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278—282
[7]段亚妮.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3
[8]孟牒.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
[9]张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年31卷第2期
[10]李国强.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
论文作者:刘桢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家庭论文; 孩子论文; 教养论文; 父母论文; 环境论文; 方式论文; 心理疾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