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中共十五大指出,使改革开放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跨世纪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上迈出了几大步,在理论上也实现了几次飞跃,这几大步和几次飞跃,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和方法。严格地说,经济体制改革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事实上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1978年至今的历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本文主要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试图找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法。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1.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第一阶段
1978年前后思想解放的浪潮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安徽、四川首先开始放宽政策,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基层干部群众的这种首创精神得到了当时党中央和有关领导同志的及时肯定和推广;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鼓励农民在实践中大胆实验,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打开大门;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业政策问题》的讲话,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强调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否定搞包产到户会脱离社会主义的说法;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迫切要求改变“政社合一”的农村管理体制,1980年在四川广汉县试点,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基本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商品经济随之进一步发展,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兴起了一大批小城镇。这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开始进行探索。如扩大企业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到1981年下半年,集体、合营、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
2.1984年至1992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党对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认识,这对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城市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如城市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重点对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了调整和改进,主要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增强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另外,在物资、劳动工资、金融、商贸、物价、财税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3.1992年开始至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发展阶段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从过去主要是打破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阶段。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改革的内容和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微观领域的改革从主要是政策性的调整发展到制度的创新;宏观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过去主要是打破传统的以行政性、指令性为标志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一个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的、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推动方式也由原来主要是单向推进转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的三次飞跃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中共中央不断地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以此去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上出现了三次重要的飞跃。
1.第一次飞跃:中央提出改革计划体制、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
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在农村主要是推广承包制,在城市主要是下放权力等问题,因此,在理论上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
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以后,旧体制的弊端不断得到显现和为人们所认识,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认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随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作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2.第二次飞跃:中央提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运行机制
1978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当时虽然没有讲计划和市场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但同时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公式,实际上将市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将市场置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十三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①培育市场主体——企业,使企业有自己的物质利益,能接受市场的调节;②培育市场体系,使其能担负起调节经济的作用;③改革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实行间接管理,使新的运行机制能正常运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十三大的重要作用是:①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具体化,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化方向发展;②确定了改革的主攻方向即企业改革,建立市场体系和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3.第三次飞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从中国的基本情况出发,把十四大决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原则、方针和内容作出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极大地发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上,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7年江泽民"5·29"讲话实际上开始了新的一轮思想解放的浪潮,随后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我国经济改革三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在对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的基础上出现的。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重要启示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不断突破和发展,使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取得如此明显的成就,给我们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规律性要求: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关键的一条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使我党能够制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如此形成了第一次理论上的飞跃,以此为标志,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2年的第二阶段中,经过一个时期的检验,中共十三大上再次强调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出现了又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飞跃。而在1992年初经济体制改革极为严峻的时刻,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对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最深刻的理论揭示,形成第三次理论上的飞跃。而伴随着理论上的三次飞跃,也就是在不断进步的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中,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形成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在我国整个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三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出现实践上的突破和理论上的飞跃。前文所列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次理论飞跃充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都是在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没有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就难以出现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开拓和对经济体制改革感性认识的积累,从而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第一次飞跃的实现;没有第二次思想解放浪潮的出现,第三次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飞跃就不会实现。而第三次思想解放促使第三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大大前进了一步。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适用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3.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最基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后,中共及时提出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宏伟任务,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及其理论,但是在后来未能继续坚持下去,结果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又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不能实现,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两次重大挫折,第一次以“大跃进”为标志,第二次以“文革”为标志。
4.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结合起来。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稳定问题。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给当时的不少人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致使经济体制改革一度出现徘徊的局面,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没有社会的稳定,就不可能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问题上作好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就能够把握全局,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实践上全面发展。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