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西五市“第一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西论文,新农村论文,第一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辽西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有哪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带着这个问题,锦州市委宣传部组成调查组,利用半个月时间对辽西五市(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第一村”进行了一次集中、深入的调研。
一、辽西五市“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选择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辽西五市各地处于“领跑”地位,影响大、示范作用明显,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的“第一村”。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调查中的7个村,除了朝阳市驼山子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外,其它村经济总量和人均纯收入都远远超过了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经过与辽西五市相关部门协商,我们重点调研了以下7个村:
锦州市太和区大薛乡三屯村:地处锦州市近郊,全村4000人,土地11000亩,耕地 5300亩。全村拥有百万元以上规模的引资企业32家,有1000亩高科技生态园、4000亩梨园、高标准的居民别墅区和封闭的养殖小区,有投资300万元软硬件条件一流的村属小学。村固定资产1800多万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个亿,2005年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锦州市“小康样板村”,全国“十佳小康村”,2005年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西荒村:地处阜新市西郊,全村1550人,土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471亩,人均耕地面积0.45亩。村集体拥有华西企业集团,有集体和民营企业14家,总产值超过2亿元,2005年村集体收入120.8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阜新市“小康村”、“亿元村”、“发展乡镇企业第一村”,2005年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地处阜新市近郊,全村2700人,土地面积2830亩。村固定资产近亿元,村属棚室600栋, 2005年村集体收入102万元,人均收入6020元。阜新市“百强村”,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
朝阳市朝阳县拉拉屯:地处朝阳市近郊,全村2300人,耕地面积2500亩。引资企业6家,固定资产1000万元,2005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人均收入近5000元。市级“文明村”。
朝阳市双塔区长宝乡驼山子村:远离城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是全国十大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全村人口736人,占地2.1万亩,其中生态修复区4692亩,梨树种植区4750亩,游乐观光区1649亩,风景观光区7152亩,综合服务区1421亩。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发展势头看好,人均收入2200元。市级“文明村”。
盘锦市盘山县吴家乡榆树村:地处盘锦市近郊,全村820人,水田面积1500亩。全村共有企业28家,社会总产值1.5亿元,2005年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收入5800元,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盘山县首位。省级“文明村”。
葫芦岛市兴城市四家屯街道四家村:依山傍海,地理位置优越,属城中村。全村2039人,耕地1250亩。拥有下辖8个子公司、13家法人企业的四家子村企业集团,年利税2600多万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近亿元,2005年村集体收入16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0多元,葫芦岛市“发展乡镇企业第一村”。200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
二、辽西五市“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辽西五市“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辽西地区的前列,深入剖析,从中可以看出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后的共性特征,为辽西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从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地缘、资源优势。调研的7个村都具有明显的地缘、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明显的村,都有效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文化条件、信息渠道以及辐射功能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资源优势明显的村,都想方设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锦州市三屯村、盘锦市榆树村、朝阳市拉拉屯村都利用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小区,使工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阜新市西荒村充分利用本地的煤炭资源优势和邻近火车站的便利条件,率先做起了煤炭运输生意。葫芦岛市四家村属城中村,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开发房地产,向城市居民出售高档住宅楼,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产业。朝阳市驼山子村虽远离市区,但自然生态优势明显,利用国家水利部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的项目投资以及城乡共建,发展林果业,开发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有明显地缘优势的村,还都有效引导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拓宽了农民的致富渠道。
(二)科学规划发展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调研的7个村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符合实际、比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即村企合一型、企业拉动型、高效农业型、旅游带动型、综合发展型。阜新市西荒村、葫芦岛市四家村是较为典型的村企合一型。这两个村都有村属企业集团,村党支部书记都兼企业总裁,企业员工大多是村民,企业的利润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企业的福利变成了大多村民的福利,企业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为村民共享。盘锦市榆树村、朝阳市拉拉屯村是较为典型的企业拉动型。这两个村通过整治荒滩废地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收取的土地租金、园区管理费和税收返还部分成为反哺农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阜新市碱巴拉荒村是较为典型的高效农业型。该村利用阜新市经济转型、国家注入部分资金扶持近郊地区发展高效农业、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利时机,通过村民集资和政府投入两个渠道,建高标准温室大棚600栋,种植花卉、蔬菜、菌类等高效作物,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每亩土地收入由原来的300元增长到1万元。朝阳市驼山子村是较为典型的旅游带动型,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锦州市三屯村是较为典型的综合发展型。从1996年开始,就规划出“西菜、南园、东北果”的发展框架。村西是纳入国家综合项目的10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50座栽植名贵花木的温室大棚;村南是由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32家引资企业组成的工业园区和占地30亩的封闭式的养殖小区;村北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全部采用滴灌技术、被老百姓誉为“养老保险”和“绿色银行”的4000亩梨园。与此同时,村里还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13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走上了农工贸综合发展的致富新路。
(三)广开致富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调研的7个村都把发展作为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锦州市三屯村、阜新市碱巴拉荒村、朝阳市拉拉屯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通过建高标准温室大棚、畜牧养殖小区、绿色生态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个人收入和村集体收入都大幅度增长。葫芦岛市四家村大力发展村属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强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吸引一半以上村民在村属企业就业。锦州市三屯村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途径,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渠道,创办三屯文化发展公司、劳务输出中介服务组织,推介三屯秧歌走向市场、推介三屯村民走入城市务工经商,劳务输出成为部分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超前发展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壮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了,才有能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教育文化,落实社保政策、完善社保体系,才能实现以工补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的7个村集体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其中最突出的葫芦岛市四家村年集体收入1600多万元,锦州市三屯村年集体收入在300万元以上。其它各村(驼山子村除外)村集体收入大约在100万左右。他们主要采取三个渠道增加集体经济:一是通过创办村属企业或企业集团拉动本地区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获得土地租金或管理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通过招商引资获得土地租金、管理费或部分税收返还,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有了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做保证,再加上村干部有较为强烈的惠民利民意识,7个村的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也都相对比较超前,都实现了“五通”:即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锦州市三屯村投资300万元建设环境一流、硬件一流、师资一流的村属小学,投入27万元购买专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大客车,使农村孩子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优越的学习环境。为了帮助即将流入社会的新农民提高致富能力,集体出资对没有考上大学的初高中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学电脑、学驾驶、学农业专业知识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买单。阜新市碱巴拉荒村实施村民大病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户的救助费达一半左右,65岁以上村民都能享受村里发放的养老金。葫芦岛市四家村为村民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使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全村儿童免费入托,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享受助学金直到毕业,考上研究生的村里给奖学金。阜新市西荒村对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100元,每年投入4万元保证村民子女免费到城里上中小学,并对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实施奖励,同时还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返贫问题。
(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提升农民素质、改善村屯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调研的7个村,有2个是全国文明村、2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市级文明村。这些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民心、提升民气、引导乡风文明的动力工程,把改善村屯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锦州市三屯村开展的“评十星”、“五进家”、“树标兵”活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一大特色。大秧歌作为三屯文化的一个品牌,已经享誉全国,扭到了沈阳、北京、香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又接到英国伦敦第二届马术节的演出邀请。阜新市西荒村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最高标准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投资40万元,购进26台电脑一体机,建立全市第一家农民网络中心——“在希望的田野”多媒体活动室,投资40万元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农民铜管乐队,组织农民开展经常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葫芦岛市四家村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科技人才住宅楼、科技培训中心及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又投资30万元修建了集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街心公园。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境界提升了,乡风文明了,社会稳定了,为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辽西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当前亟待做好的几项工作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感到,辽西五市“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地比较超前,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农村相比,甚至与辽南地区农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个辽西地区农村差距更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发展经济的自觉意识不强,致富奔小康的技能和本领缺乏,发展经济仅仅靠几个能人;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村级债务严重,难以化解;公共事业投入不足,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村屯环境面貌较差;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依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认为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到,选好班子、选好带头人,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前提,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针对当前辽西地区村级组织力量薄弱、基层干部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应该着力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要调整充实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作风扎实、群众信任的人推选到基层领导岗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二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理解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三要强化基层干部的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促进干群和谐和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四要靠机制激发动力、靠待遇留住人才,对待有特殊能力和特殊贡献的基层村干部,采取特殊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科学运筹,层层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确定本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依据当地实际,用好用足自身优势,规划好产业结构,拓宽发展空间,形成特色产业,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优势条件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功能,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与实现工业化的关系、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系、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与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立足解决现实问题,又做好长远规划,既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性的要求,又充分考虑各地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个性特点,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选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我们认为,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选择好以下五个“突破口”:一是以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为突破口,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都要选取不同类别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三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屯环境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村屯环境整治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改水、改灶、改厕的投入,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四是以化解村级债务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使集体经济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五是以推进农村社保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尽早让农民受益。
(四)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要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帮助农民“换脑筋”,培育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形成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二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法纪意识,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乡风文明。三要强化对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大对村级干部、青年农民、创业骨干和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帮助农民提高致富能力。四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服务,尤其是搞好技术、信息、帮建和中介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五)发挥工业和城市的带动作用,抓好以城带乡和城乡共建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一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把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作为实现率先突破的两个重要方面,统筹考虑,整体推进。既要扩大城市容量,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稳定有序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逐渐减少农民数量,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又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反哺力度,加快新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二要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着眼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上向“三农”倾斜。较好地处理和解决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进度的问题。四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城市机关团体、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五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标签:农民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集体经济组织论文; 农村论文; 辽宁省朝阳市论文; 三农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锦州论文; 阜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