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特点与地位*_地理学论文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特点与地位*_地理学论文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特色及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本世纪论文,近代论文,地位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地理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被当时地理学者誉为“地理学之极峰”、“地理学的最终目的”的区域地理学更为突出。该文通过中国学者在区域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方法研究,以及专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分析了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特色以及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地位。

关键词 区域地理学,中国,近代

中图法分类号 K90—092

描述性区域地理著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不但历史长、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但是这些著作多缺乏对于方法论的研究。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土壤学、动植物学等学科不断从地理学中分化出去,这是地理学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但同时对于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与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叠置现象。在当时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学科界限清楚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引起了地理学者的重视,从而使得区域地理学理论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近代区域地理学理论不断经译著、留学、考察等途径介绍到中国;第二,在近代区域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探讨区域研究方法的论著大量涌现;第三,地理学者以区域开发为目的,对国内许多地区进行了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区域地理考察。

1 对近代区域地理学理论的介绍和评价

在西方理论传入之前,中国的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包含在方志著作之中,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及独自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中国学者一接触到西方区域地理学理论并不感到陌生。尽管一些学者没有完全分辨清楚方志与区域地理学之间的界线[①],但他们接受了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开始从传统的描述性区域研究转向用近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区域研究。

1.1译著中的近代区域地理学内容

自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的西方地理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进入本世纪之后,介绍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的译文、译著更加丰富。本世纪20年代以前的译著之中,包含有大量的区域地理学内容,但这一时期的译著多为一些普及性的著作,而且多从日文间接翻译而成[①]。其内容也主要是为满足国人认识世界的愿望,对世界区域人文地理内容的介绍[②],与中国古代的地志并没太大的差别,而理论性的译著则极少。

本世纪20至30年代,留学欧美等国的学者纷纷学成回国,他们直接把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区域地理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933年,竺可桢等编译的《新地学》(钟山书局)一书,翻译介绍了西方近代地理学的新观点及发展概况。书中由张其昀所译“方志学之价值”一文,西文标题为“The Value of Regional Geography”,即“区域地理学之价值”。这是当时较少的专门介绍近代区域地理学的文章之一。此文是1921年密尔博士(Hugh Robert Mill,1861—1950)在英国地学协会的演讲稿[③]。它反映了当时部分英国学者的区域地理思想。作者将区域地理学作为普通地理学之基础,指出:“地理学上事实之确定端在观察与实测,而多数事实之相互作用又须在一特定区域研究之;本立而道生,然后可有统一的原理以建设普通地理学。”[③]文章指出了区域研究在国计民生、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提出了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应研究地面状况、土壤性质、岩石层理、天气影响、地形测量、植物、矿产资源、人口问题、都市、交通等等。但作者也认识到这种综合研究的困难性,指出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研究的“科学研究部”方可解决。

1938年,王勤堉译《地理学史》(The Making of Geography,R.E.Dickinson,O.J.R.Howarth)[④]一书第19章,专门讲述了近代区域地理的概念及区域划分方法,介绍了西方主要的区域地理学论著,重点讲了西方各种区域划分的方法。这是对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及当时西方区域地理学研究状况的较系统的介绍。文中把区域地理学作为近代地理学的“极峰和主要目的”,可见作者对于区域地理学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介绍的众多区域划分方法之中,介绍了近代区域地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夫雷德·赫特纳(A.Hettner,1859—1941)的区域划分方法,但却没有提到他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区域地理学模式”的区域地理描述纲要(它们依次为:地理位置、地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史前时期、中古时期、人口分布、职业、道路与政治区划等)[⑤]。

在《地理学史》出版之前的1935年,沈因明根据日本版著作,翻译了古里哥里页夫等著的《地理学新论》,这实际上是1932年社会主义苏联有关地理学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对赫特纳的地理观、历史观、经济地理观、方法论等进行了批判。书中对于赫特纳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赫特纳关于地理学为各现象及各事物的空间配置的科学这一观点,“恶化了地理学的立场”,他的思想“舍去内容和动态而倾心于形式和静态。”书中指出:“形式和内容、及此等现实性和过程之这种隔离,是和应该深切地理解研究对象的根本要求不相容的,从辩证物质论的观点来说,断然不能容许。”[⑥]与《地理学史》一书不同的是此书指出了赫特纳是本世纪初“集地理学先行发展成果之大成”的人物(第4页),并指出他对近代地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1935年初版,共印1500册,它的思想究竟对近代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本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地理学思想不如英、美、法等国的思想对中国学者的影响广泛。

有关赫特纳的思想在曹沉思译的《地理哲学》[⑦]和竺可桢等译《新地学》中也有提及。在《新地学》中赫特纳被作为新地学开山12名家而加以介绍,书中称他为“在地志学(即区域地理学——作者注)、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方法论上称霸一方者”,“对于地理区之设定与地志之记载,拓一新生面”[⑧],书中还提到了他的代表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此书直到本世纪80年代才被译成中文)。作为近代区域地理学派的开山之祖,赫特纳本人和他的思想在本世纪上半叶已为中国学者所了解,但是还没有被全面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他的“区域地理学模式”并未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继赫特纳之后的区域地理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区域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说,则很少被中国学者所了解。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学专业、留学国度,以及译者的导师和本人的兴趣的制约,当时中国学者对美国地理学的了解,主要集中于亨丁顿的人生地理学和鲍曼的政治地理学,而对近代西方区域地理学发展状况的了解还不全面。

1.2 对中西地理学的评价、比较

与对近代区域地理学的介绍相比较,本世纪初中国学者对西方思想的评价以及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明显不足。值得欣慰的是,在近代地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分析中国地理学发展迟缓的原因,其中有些学者注意到了中西方在地理学研究上的差距,出现了大量探讨地理学定义、性质及研究方法的论文论著。这种认识也有利于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中国学者惊叹于西方发达的区域地理学研究水平之时,难免对中国区域地理学发展迟缓感到困惑,一些学者试图找出其原因。张其昀先生将这种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中国学者太注重实用,缺乏求真好奇的心理,自然科学不发达;二是中国人大都安土重迁,缺乏比较方法和世界眼光[⑨]。认为中国地理学“只注重事实的铺张,而忽视原则的推演,只注重个别的叙述,而忽视综合的解释”。他进一步指出:“西洋近代地理学所胜过我们的,考其渊源所在,就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大探险家的世界眼光,和十七、八世纪以后大学问家的科学精神。”[⑨]

王成组先生不但认识到“地理学近几十年在西方的进步,重要的不在乎扩充材料,而在乎改良目的和方法”。而且指出了近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于各地方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除了准确的叙述,更进一步解释他们中间的关系。”[⑩]

姚存吾先生列举了中西方学者对“地理学”的不同解释之后,概括总结出中西地理学的差异:“西人之解释地理,为发抒己见,中土之解释地理为皈依成说”[(11)]。这些解释虽过于笼统,但说明当时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西地理学存在着差异,并希望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差距,扬长补短,推动中国地理学的进步。

胡焕庸先生对中国与法国地理学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中法地理研究的相同点:(1)研究地理,多半由历史入手;(2)新地理未成立前以绘图家为地理学家。他提出中国学者应向法国地理学者学习的内容:(1)新地理之成立,当由旅行探险调查入手;(2)法国地学会受政府提携,政府各机关贡献于地理界者亦多;同时指出法国研究地理与扩充殖民地相为因果,而我国今日研究地理,当从解除国际对我国不平等束缚,向边境移民,及收回失地诸问题着手。胡先生最后还指出了法国地理学研究的弊端,提醒中国学者借鉴:(1)法国大学地理属文科,学者缺乏理科训练;(2)法国大学讲座制及证书制,足以限制地理发展设置课程,不吾德美制之自由[(12)]。

当时还有许多学者,如竺可桢、李长傅、张印堂、田世英、周立三等均在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下,探索中国学者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方法和途径,这对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 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内容与特点

近代区域地理学于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得以迅速的发展,是与当时地理学者对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视密不可分的。“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最终目的”[(13)]、“区域地理学为地理学之极峰”[(14)],这种观点似乎已成了本世纪初地理学者的共识。

本世纪初,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而区域地理学以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综合性研究特色而成为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引起了地理学者的重视,近代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传入,无疑又为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概念的明确,区域划分原则的提出,以及大量小范围的专区研究论著的出版,标志着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水平。

2.1 区域地理概念的阐释

“区域”是近代地理学传入中国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地理学术语之一。区域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它是“地理事实的基础,是研究地理根本出发点”[(15)]。

早在1932年,张其昀就认为“区域地理的性质,就是中国古代的方志,可是这种方志有纯粹的科学精神的基础,所以叫做新方志”[⑨]。1936年,他在回顾本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发展时进一步指出了“(分区地理)就一特定区域,而观察地理事实之各方面,凡天时、地利、人和种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疏通而证明之,而说明本地风光或本地景色,故又称为区域地理。”[(16)]张其昀对区域地理的阐述,反映了当时一些学者对区域地理学的理解。尽管他们并没有区分清楚方志与区域地理的不同,但对于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内涵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进入本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逐渐走向成熟,王勤堉认为:“区域地理学……盖汇集地理学上各方面之结果,及其人文之关系,以某一自然区域为单位而研究人文地理者也。”[(14)]

当时还有一些学者甚至把区域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作为整个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例如,周立三认为“地理学乃是以地域之观点,将纷然杂陈之地表景物加以分析,依据其形态性质,机能及配列,分别归纳成各种统一而综合之景观,就各景观之分布范围,考察其内部之相互关系,再与其他区域作比较之研究。”[(17)]李长傅对于地理学也有类似的解释:“地理学是对于地球表面自然及文化诸现象之分布,作系统的观察,且究明其相互关系与现象分布之因果”[(18)]。任美锷也指出地理学“是最富地域性的一种科学”[(19)]。李春芬也认为:“地理学是地域辨异的科学,他的对象是地域”[(13)]等等。他们对地理学的理解可以说反映出了当时大部分中国地理学者的观点。

从这些概念的阐释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是以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为其特色。

2.2 区域划分原则

“地域的任何地理研究,都以区划为起点,又以区划为终点”[(20)]。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区域划分的理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水平。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区划有两大特点。首先,不同学者对中国区域划分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不同、数目上也相距很大,对于区域划分的方法也未形成共识。当时多数学者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都试着划分中国地理区域。据冯绳武1946年的统计[(21)],当时主要有:1922年罗克斯比(P.M.Roxby)分为15个区;1926年张其昀分为23个区;1934年葛利石(George B.Cressey)分为15个区;1934年李长傅分为26个区;1934年洪思齐分为25个区;1934年王益涯分为23个区;1935年张其昀又细分为60个区;1936年斯坦普(L.D.Stamp)分为17个区;1939年李四光分为19个区。

其次,中国学者对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探讨开始较晚,主要集中于本世纪30至40年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中国近代地理学起步较晚,以及缺乏大型地理学综合研究机构有关,因为对区域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它需要以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考察研究成果为基础。这一点当时的一些地理学者也有所认识,1934年,洪思齐在《划分中国地理区域的初步研究》中就指出了当时区域划分研究的4点困难:

“(1)精密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壤、天然植物,及人口分布之研究尚未普遍于全国各地,综合的地理研究殊难着手。(2)地理的要素既不止一端,难免顾此失彼。(3)地理区域之范围必须大小适宜,盖太大则失于笼统空泛,太小则失于零碎混乱,……(4)……地理区域之界线非尽清晰有定。”[(22)]

在确定区域划分的原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面对众多的地理要素如何选择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众说不一。每位学者在区域划分中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些学者认为划分地理区域应将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等量齐观”。而自然因素又包括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人文因素包括民族、人口密度、生活方式、经济交通及政治文化。实际上众多的地理要素很难全面考虑,所以“只有折衷择善之道,以自然环境中之气候及地形为经,以人生活动方式之差异(如农、林、工、矿等要点)为纬,提纲携要而分之耳”[(21)]。也有些学者侧重于自然因素,主张应该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气候、水利、土壤、植物、人口分布诸因素[(22)]。也有些学者认为在综合考虑各自然要素的同时,强调交通是区域划分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建议以大都会作为提纲挈领之一法[(23)]。当时学者对于区域划分原则的认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非常活跃。一方面他们希望在区域划分过程中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各地理要素,同时又认识到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具体的划分过程中只有侧重某些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洪思齐首先根据气候和水利分为两大区,再考虑其它地理要素划分亚区;而冯绳武则根据地理位置将全国分为五区,进而再划分亚区。地理区域是有大小、高下之别的,这就是区域的等级制。这种观念在当时虽不普遍,但已为少数学者所认识,这也反映出当时区域地理研究水平的提高。

随着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题性的区划研究,例如气候区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划以及植物区划等等。

2.3 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的专区研究

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地理学者已深感“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地理学研究的深入,指出“试看古今中外,凡是对地理学有造诣的人,很少是促居斗室,足迹不到野外的。”[(24)]因此地理学者们疾呼:“我国不提倡新地理则已,欲提倡新地理,当由实地考查入手。”[(25)]区域研究乃是以客观实体为研究对象,客观可靠的科学资料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掌握了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学者强调地理考察在区域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地理学者们还意识到区域研究应该为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使本区之人生活动,更能利用其自然背景,俾地尽其利,人竭其力,则本区自可日渐繁荣,以登富足之境。”[(26)]要想使“俾地尽其利”就必须进行地理区域综合研究,以便“发现地域个性”,充分地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这种应用研究目标明确,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引起了地理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世纪上半叶缺乏组织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区域开发的条件。全国范围的区域考察与研究还不成熟,地理学者已认识到,在区域研究过程中区域范围的选择不宜过大,“若范围太大,每以精力、时间、财力所限,不能详加探讨,便失掉了专题的用意。”[(27)]因此在区域选择上,“最好是一个岛屿、山谷、冲积扇、三角洲、一丘一埠等,因为这一类的研究,宜于精细。”[(27)]因此多数学者转向了小区域研究,并已制定了直接观察、口头访问、表格调查、采集标本和摄影绘图等五种地理考察方法,编定了地理考察纳要[(28—30)],考察内容相当详细,自然方面包括位置、地质、地形、水文、土壤、气候、植物、动物等,人文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矿藏、工业、商业、交通、人口、聚落、房屋、社会状况、教育、历史背景等内容,每一需要调查的要素下还有1至2级的亚类。区域考察的内容已相当全面,分类也较合理,考察结果有利于区域的综合性研究。

当时的专区性研究成果举不胜举,例如1930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组织的云南地理调查团对云南中部的考察、1934年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组织的云南地理考察团对西双版纳的考察和两淮考察队对苏北两淮地区的区域考察、1942年中央大学地理系与地质系、生物系联合组织了一百多人的川西科学考察团等。区域研究论著成果卓著,如《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31)]、《曲靖盆地》[(32)]、《江都西山丘陵区之地理概述》[(33)]、《渤海地域之研究》[(34)]、《川东平行岭谷区之自然与人生》[(35)]、《四川东南山地区之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36)]等等都是优秀的专区地理研究论著。

有了近代地理学思想及方法,小范围的专区性研究成果丰富,并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也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3 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地位

本世纪上半叶,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日新月异地进步着。与此同时,近代区域地理学在美国也有了新的进展并走向成熟。正如前文所述,尽管本世纪上半叶涌现出大量的译文、译著介绍近代区域地理学思想,但仍有很多学说未被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对本世纪30年代美国区域地理学派创立之后的美国区域地理学介绍较少。

本世纪30至40年代,近代区域地理学在美国地理学者的努力下有新的进展。1925年,卡尔·苏尔(Carl O.Sauer,1885—1975)发表了《景观的形态》一文。他接受了赫特纳的观点,把地理学作为研究区域内事物的组合与相互联系的科学,但却摈弃了赫特纳的区域地理学样板[(37—38)]。他强调区域地理学研究应在自然和文化景观结合的基础上侧重历史的、发生学的分析。苏尔的思想对美国区域地理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区域地理研究广泛采用了发生学解释的工作方法[(39)]。稍后的哈特向(R.Hartshorne)继承了苏尔的区域地理研究的思想,将美国的区域地理研究推向新的高峰。他在1939年发表的《地理学的性质》书中阐述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分异特征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是由于中国近代地理学起步较晚,西方学说也没有被全面、系统、及时地介绍到中国。但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并有其独自的特色。这一方面是由于受西方近代地理学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传统地理学注重区域描述传统的影响。

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同时期区域地理学相比,中国学者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注意到区域的综合研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2)强调了在区域研究中要注重人地关系的探讨;

(3)中国学者对区域划分原则的探讨非常活跃,尤其是对中国本土的区域划分填补了世界区划的空白。

与同时期西方区域研究相比,中国学者在区域研究中对历史的、发生学的分析不够重视,这是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区域地理研究不够成熟的一面。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地理学者注意吸收西方先进的地理学思想、分析中国传统地理学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使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赶上世界步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使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在世界近代区域地理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高泳源先生曾亲自参加了40年代的区域地理考察,并写出了杰出的考察报告。他对本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艾素珍先生为本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宋正海和杨文衡等先生为本文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 张其昀“近二十年来中国地理之进步”(《科学》,1936年第6期)认为:“……区域地理,以吾国固有之名辞称之,即方志学是也。”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ENTURY

Zhang Jiuche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CAS,Beijing 100010)

Abstract China's modern geography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in thefirst half of this century.Regional geography,which was then praised by Chinese geographers as"the peak of geography",was more prominent.Thedevelopment of regional geography during this period was manifested in 3 aspects:(1)The theories of regional geography were constantly introduced to China through translations,studying abroad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After the Opium Wars(1840—1842),large numbers of Western works on geography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or introduced into China.With the coming of the 20th century,more and more translations introducing modern geographic ideas of the West appeared.The translated books before the 1920s are substantial in content with respect to regional geography,but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popular science works mostly translated indirectly from Japanese and lack theoretical content.From the 1920s to the 1930s,Chinese scholars,who returned from Europe or USA,introduced modern geographic ideas of the West directly to China andpromoted the spread of theories on modern regional geography in the country.Some Chinese scholars also noticed the differences of research metho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which was favourable to the progressof modern regional geography in China.(2)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ies of modern regional geography,theses and books on regional geographic theories,methods and regional research mushroomed."Region"becameone of the geographic terms used most frequent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geography to China.It can be seen from the explanation ofChinese scholars that modern Chinese regional geography includes nature,humanity,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and isfeatured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3)Investi gations aimed at exploiting regional resources multiplied.Investigating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of many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Chinese geographers scored great successes and put out alot of outstanding investigation reports.Lastl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modern Chinese regional geography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geographic history.Compared with Western regional geography inthe same period,Chinese geographers made some major contributions as follows:(1)They realized that synthetic regional research was the core of geographic researches;(2)They emphasized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in rgeional research;(3)Chinese scholars inquired deepl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regional divisionand their regional divisions of mainland China filled in the gaps in the world’s regional divisions.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calls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modern Chinese regional geography wasn’t ripe in some aspects,just as they neglecte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regional researches.

Key words regional geography,China,modern

标签:;  ;  ;  ;  ;  ;  ;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区域地理学的特点与地位*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