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亭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赵虎镇赵宅中心小学 253000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阅读教学研究范式的基本走向,从当前大数据背景下提出以学生推测、相关文本、背景材料为支撑,以“教科书、学生、教师、海量文本”为互动对象的全景阅读教学范式的理论及实践,分别从全员全科阅读、主题延伸阅读、回归阅读本源、视域融合下的言意转换方式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全景阅读 阅读教学模式 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116-01
一、阅读教学研究范式的走向与演变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的根本是借助语言符号来理解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涵,通常是以文本为媒介,辅以读者的自我体验、感悟,从而理解作者作品背后留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情节。
而在众多的阅读教学研究范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于阅读教学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教学理论的视角,人们从研究式阅读和新概念阅读两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从教学模式的演变上,从个性化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又过渡到互动性阅读;从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阅读方式上,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文化的传承,则主要分为快捷化、互动性、碎片化的网络阅读,基于教材文本的拓展性阅读,以及以“一带多”的单元主题整体阅读,突出对某一单元、某一主题或某一学习阶段的阅读教学的整合。
二、全景阅读模式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全景阅读是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拥有大量的资源及庞大“数据”它是以学生推测、相关文本、背景材料作为支撑,构成了“教科书、学生、教师、海量文本”互动性的教学范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碎片化的阅读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数字化阅读信息信手拈来,但信息复杂、混合。儿童往往在纷繁混杂的、片段化的文字书海中,很难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学校、课堂也不再是简单的阅读场所,纸质书刊也不再是学生阅读的唯一选择,新时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打破壁垒,寻找一种新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全景阅读课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方式。
因此我校在“全科阅读”、“全员阅读”、“主题阅读”丰富的研究理论基础之上,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对全科阅读、全员阅读、主题阅读进行了重新建构:
(一)全员全科阅读 构建“生道”、“师道”、“家道”--家校生三维空间阅读模式,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班内班外、校内校外、“全人员”“全方位”覆盖,提升课前、课后阅读的有效性。
(二)主题延伸阅读 一个话题、一个主题、一个问题都可能引发学生疯狂的阅读和海量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学习完部编版语文三下教材古诗文《元日》《清明》后,孩子们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找来并自行绘制表格,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新发现,如交流南北方春节的习俗以及文化差异等等;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孩子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屋期待自己被需要,不想孤独的老去。从而联想到了身边的老人,很多老人不被子女需要的现状,事实上他们更需要一个机会帮助子女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正所谓“却之却之为不公”,一种对文本的新的解读唤醒了一种新的体验;又如学习《赵州桥》设计独特、图案精美的特点之后,查找“中国桥梁”这张重量级名篇的内核,设计美学等拓展性阅读;再如,在执教部编版三下《小真的长头发》这篇由绘本改编而来的文章,注重文本本身的语文性和人文精神,重点培养、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从最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同时借助学生想象力和绘本本身在设计上的特点,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听故事,两种语言的融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故事之中,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多姿多彩,同时想想自己周围的世界都是去画去写,绘制自己脑海中的绘本发挥自身创造力,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三)回归阅读本源 就教育教学来讲,知识的起点,学生的基础,认知的规律乃教学之 “源”,对于阅读本源,则是文本背后的、横向与纵向的延展信息,阅读就是要深入剖析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想要向读者诉说的内核。在学习六上《父亲》一文中,执教教师进行《冬天》、《悲哀的玩具》、《礼物》多篇对比阅读,拓展作者生平经历,通过对语言文本的深入剖析,起初学生认识了朱自清笔下慈爱的父亲和李广田笔下严厉的、甚至有些冷酷的父亲,在深入分析了文本后发现,同学们对两位作者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一位是用得起“洋炉子”、家境较好的朱自清的父亲,另一位是为饥寒所迫,从黄土中取一家老幼之索取的李广田的父亲,在了解了大的生活背景之后,不难发现父爱是永恒的,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四)演绎文本、视域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主要涵盖了两个层次:一是言语理解,二是言语表达。如何正确处理言与意两者之间的关系,重视语言形式与文本含义,巧妙的进行“言意转换”正是语文课程的内核所在。
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维度入手:感知—对话—体验\演绎—构建。读者借助文字载体,通过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文本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认知和了解,使读者的“现有视域”与文本的“建设视域”不断融合,不断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感悟力,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再通过体验、演绎等形式强化加深对文本的深层认识,通过亲身体验还原文本情景,感受文本的真意。在文本真正意义感悟与体会的同时,读者自身新的认知体系又在不断的重构与生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多采用课本剧、童话剧、影视文本结合、创编绘本,在形象感知、理解文本基础之上,通过亲身体验激发想象力、模仿力、感悟力、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全景阅读注重多元化的阅读形式,阅读内容更加“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阅读形式从“单一”走向“整体”,从“一般”走向“个性”,以整体化的活动取代碎片化的文本提取,将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主题学习变成日常课堂,摒弃碎片化的阅读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金涛.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 大数据”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范式的变革思考_ [J].江苏.江苏教育.2015(01).
[2]许令周.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阅读教学有效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8(12).
[3]王洋.学生理解视域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11).
[4]杨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改进的行动硏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16(06).
[5]徐燕娟.全息阅读课程:从学科本位到“全人”发展[J].人民教育2016.24.
论文作者:耿慧亭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文本论文; 全景论文; 学生论文; 范式论文; 视域论文; 主题论文; 读者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