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906
【摘要】高血压作为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临床治疗方面需耗费较长时间,患者多通过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各类不良反应,对身体器官功能造成损伤,不利于患者正常恢复与预后,严重者甚至导致高血压症状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不仅需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更应合理的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与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常用药物;进展与展望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进一步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各类严重并发症,造成致残率致死率升高[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高血压患病率较往年呈显著增长趋势。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数量与结构进行计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占我国总人口超过六分之一。本文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方式及目前常见药物种类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日后临床更好的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高血压治疗目标及选药原则
大量研究指出,经降压治疗后,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随患者血压水平降低而不断降低。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建议[2],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应降血压控制目标值最低定在140/90mmHg;在能够耐受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降低。为帮助血压更易于恢复至正常范围内,降压治疗应在血管损伤发生前开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哪种药物其目的均是帮助患者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并尽可能减少靶器官损伤。高血压指南中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患者的身体实际情况,疾病发展程度及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目前,国内外西药治疗高血压主要以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两种方式为主,国外研究人员指出,坚持合理用药能够显著提升药物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寿命。
2.治疗高血压常用药物
2.1 利尿药 利尿药具有排钠、减少血容量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降压效果值得肯定。老年人高血压计划中首先明确了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药的优越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将利尿药作为疾病的基础治疗药物之一[3]。国外研究指出,通过一系列小剂量长期实验发现,小剂量利尿剂相较于大剂量来说能够更明显的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发展,逆转左室肥厚并降低心脏病时间的发生概率并对患者血脂、血糖及尿酸无明显影响,因此,小剂量且价格低廉的利尿剂目前被作为轻、中、重度高血压的基本用药,这一观点也得到诸多临床学者的赞同。
2.2β-受体阻滞剂 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发挥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并减慢心率达到降压的目的[4]。该类药物也是目前治疗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冠心病的理想用药。一般可单独使用,也可于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联用,但不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ACEI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够逆转血管壁及心肌的不良重构,同时还能对胰岛素抵抗具有改善作用,但对糖、脂肪、代谢等不产生不良作用。药物的降压机制在于能够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并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并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同时,还能够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并增加内皮舒张因子生成。研究人员指出,ACEI类药物是各类降压药物中唯一拥有全部6个强适应症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5];同时,还能够显著降低由高血压导致心衰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2.4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包括坎地沙坦、颉沙坦及氯沙坦。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结合来达到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该药物具有长效降压且血压水平控制平稳,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因此患者服药依从性较高。相关研究指出,本药物对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糖尿病协会也指出,不论是否存在明显的高血压表现,该类药物均为首选药物。
2.5 钙拮抗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要以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为主。该药物主要使用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使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达到血压下降,减缓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200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及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中特别指出[6],钙拮抗剂适用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伴经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发现,钙拮抗剂不能能够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降压作用并具有保持血压平稳下降,维持时间长的特点,可对心肌发挥保护作用,长期应用还能明显改善减轻左心室肥厚,是治疗轻、重度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3.发展与展望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患者长时间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物已达到控制血压,稳定病情,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降压机制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使用或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叠加、协同及互补的作用;小剂量联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剂量单一用药时导致的不良反应并能够互相限制另一种药物诱导的不良代偿;有助于兼顾患者存在的多种因素与并发症,更能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但由于高血压由于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多且患者由于年龄、体质、合并疾病、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耐受能力均不相同,选择药物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疾病发展程度及合并的各类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树颖. 高血压前期疾病负担及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17(02):1-2.
[2]亓小燕,戴俊明,尉敏琦,等. 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与血压控制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2):36-41.
[3]丁大鹏. 老年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 中国卫生产业,2014,26(12):197-198.
[4]张纪光,索延征,郎辉辉. 老年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5(20):148-149.
[5]王蕴强.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2015,25(01):26-28+34.
[6]王蕴强. 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5,30(23):153-156.
论文作者:蒋菊华,吴红,沈芳,陆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高血压论文; 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血压论文; 血管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拮抗剂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