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7)05-0077-04
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意义
从职业角色的角度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胜任其当前从教任务又有利于胜任其今后从教任务的教师身心各方面协调、持久而强劲的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个体的需要。由于教师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关键性,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成效,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和实施一项教学活动或解决一个教学问题时,是否具有创造性、有效性,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还是能突破常规、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创新、问题的解决,是原地踏步、毫无长进,还是能不断更新自我、提高自我、不断创造新的佳绩,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意识。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意识的教师,才能以现代教学思想,积极尝试和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从而不断开创教学的新局面。
(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先决条件。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最大、最深刻、最长久的影响力都来自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不仅在时时刻刻接受教师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而且还时时刻刻观察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思想、观念、意识、习惯、行为乃至道德品质等不仅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还通过师生交往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成为学生有意无意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教师,只能教出同样墨守成规的学生;而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师,也必然能教出同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所学校的发展,主要依赖并体现在教学和育人质量的提高上。学校的基本功能和任务主要靠教师的工作去完成。不言而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学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不断创新,可以促进整个学校工作有效地、创造性地发展。只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系统都在进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也都努力在改革中寻求发展,都提出了新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和口号,出台了新的办学措施、规章制度,尝试推行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等。而所有这些,无疑最终都要体现并落实到教师的具体行动中才能收到实效。因此,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系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并努力在变革中求发展。这场变革,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为理念,以培养身心健康、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以探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主要内容。由此,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管理思想和模式等等纷纷涌现出来。而这些,要想能接受住实践的检验并最终落实到实处,关键要靠教师先去学习去理解去辨析、去消化吸收,然后才能在行动中创造性地去践行,并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这,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乐于学习、善于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五)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其各个组成成员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的。教师是社会的重要一分子。在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这一群体也不应成为例外。而且其职业的作用更决定了教师应成为首先获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一类人,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必然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其他社会成员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人的最高级的基本需求,越处在社会高层或越具有知识文化的人,这种需求也就越旺盛、越强烈。因而,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就更为迫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使人生更具有意义,并在可持续发展中紧跟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最新潮流。
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
(一)社会与文化的要求和支持。教师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师所要传播和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因此,教师的发展和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首先,社会与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应集中地反映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令这种外在压力的存在迫使教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其次,社会还要给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资金条件、信息条件和舆论条件的支持,使教师感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压力,还有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必要的鼓励与帮助,使教师的发展要求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教育系统直接有力的支持。毋庸置疑,对教师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他所身处其中的教育系统。没有教育系统的有力支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为确保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优化教育系统,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切实的支持。这包括宏观教育政策的要求、引导与鼓励,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的合理与灵活化,学校内部政策的鼓励、支持与奖励,学校组织文化的自由、团结与上进,教育管理的科学、民主和宽松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教学任务的合理减轻,教育科研的普及、求实与非功利化,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经费的充足,校长、学生及家长的信赖、支持与合作等等。如果这些条件能基本具备,教师就可以如鱼得水,在一个良好、自由、宽松又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尽其所能地发展、进步。
(三)教师家庭的理解与支持。人是家庭的一分子。对一个人来说,家庭的影响可能是最切身而持久的。教师若想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必然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因此,教师的家庭应给予教师成长所必需的空间,包括态度和感情上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必要的物质和时间条件,使家庭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加油站和一个重要场所。
三、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支持条件
(一)教师自身应具备的客观条件
1.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与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崇拜,更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作为任何一名教授某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扎实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在快速成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尊重、掌握并合理利用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有关的知识。目前,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纷纷出现,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因此,不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要对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有所了解和涉猎。这些知识,有些是教师在中小学和师范院校中学习过的,有些则没有学过,需要教师在工作之余自学或通过进修培训才能掌握。
2.过硬的教学技能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教学是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在目前的课堂中,各种传统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实验技能等仍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应成为教师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陆续进入学校和课堂的今天,教师仅掌握传统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也要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会利用计算机、液晶投影器、电子白板、大屏幕投影器、录像机、VCD等各种现代设备和仪器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水平。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所要学习掌握的大量知识和技能,主要靠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挤时间自学。因此,教师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较高的认知能力是自学取得成功的基础,较高的认知策略水平则是保证。
4.很强的专业敏感性、洞察力和质疑能力。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工作的改进、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能时时刻刻敏感地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或明显或潜在的问题,能在看似正确或符合常理的做法之中找出不合理不正确之处,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改进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个察觉不出问题所在、盲目信赖权威或常规做法的教师,很难有真正的发展。同时,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定的专业敏感性、洞察力和质疑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目标的今天,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必须要首先具备的。因为没有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就不会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5.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与技术。研究型教师是目前普通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因为只有边教学边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而科学研究是一项很严肃、很正规的工作,有很多理论、方法和技术上的要求。因此,若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必须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技术。
6.良好的社会化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交往技巧等。不论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还是在和同行一起集体备课、进行教研活动,或者在和研究人员、其他教师一起合作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时,这些社会化能力都是必备的,是搞好工作的保证。
(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主观条件
树立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终身学习观、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观念等。这些观念的树立,可以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全面、持续发展负责,保护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促使、加大教师对本身可持续发展性的关注和努力。
高度的敬业精神。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自我鞭策意识和上进心等等。没有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由衷的热爱,就不会有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知难而上的工作态度。因此,对工作和学生的热爱,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最起码的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乐于奉献,也是人们对崇高的教师事业所寄予的期望。
敢于怀疑和反思的精神。如前所述,反思能力和质疑能力是教师不断总结自身、提高自身、改进工作所必需的。但如果缺少了敢于怀疑和剖析自己、反思过去的勇气与精神,那么,这些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务求实效、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勇气。在教育教学中,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教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如果缺少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勇气,就会知难而退,放弃努力,就不会取得工作的成功。另外,很多教师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时,都犯了的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只有理论研究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算不上真正的科学研究。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不顾自身条件,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盲目去搞所谓的“理论”研究。这种务虚的研究风气是十分有害的。要想克服这一点,除了纠正认识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务求实效、着眼实际的钻研精神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自身优势,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改进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自身的各方面发展。
乐于交流合作的态度。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各自的认识和水平,还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国内外研究也发现,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但我们有的教师,却只喜欢单兵作战,不愿与别人合作。这样做,不仅在工作、研究中事倍功半,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自身也无法取得明显的提高与进步。因此,对于从事复杂、极具挑战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必须要有乐于和他人交流合作的态度,方能收获共同的进步。
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自学。作为教师本人,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学。教师收入的逐渐提高、图书资料的日益丰富、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教师的自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教师在自学时,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所教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既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观念,又可以为更好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
(二)进修与培训。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各级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的政策。各级各类学校也非常鼓励和支持教师的在职提高。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也为教师提供了各种进修与培训形式,如本专科夜大函授、教育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生班、各种专题和短期培训、网络虚拟环境下的培训,等等。这些专门的进修与培训,都有比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学习内容一般也比较新,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各种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高质量的形式进行进修与培训,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认识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三)参观交流。目前,在各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参观是很多的。每一名教师都应积极参加这种有益的活动。通过参观、交流与比较,教师和学校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借鉴别人的正确做法,避免别人的错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并极大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评比竞赛。现代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上进心、积极性和超强的工作热情,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各种能力、挖掘人的各种潜能,使人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成绩。因此,教师本人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和级别的评比与竞赛,通过比赛来锻炼和提高自己。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学校,也要想办法组织和开展各种规模、各种级别的高水平评比和竞赛,并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和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
(五)教育科学研究。尽管以上列举了几种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但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教师亲自参加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行动,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体现了行为主体对教育教学环境的主动适应,又体现了行为主体对教育教学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改造。通过参加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可以提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规律和方法技术的自觉性,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教学对象的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不断探究各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的面貌和质量,满足内在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使自身获得全面而快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