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图像技术在山水画章法研究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水画论文,章法论文,图像论文,电子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09)06-0110-04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电子图像技术制作的各类图像无处不在,但在中国画章法研究领域还很少看到它们的身影。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电子图像技术来解析中国山水画艺术在形式结构方面的独特审美取向,从新的视觉尝试证实中国画“以形写神”、“立象以尽意”的美学特征。
一 新的视觉效果
利用平面图像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制作图示可以得到手工制图时所无法想见的效果,如图像增删置换、图像相的转换、模拟浮雕效果等。将这些功能与形式构成学、视觉心理学综合起来运用,可以让我们从新的视角解析山水画章法,带来崭新的体验和认识。
图1是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下文简称《溪山》)的照片为基底制作的图示。考虑到以五代两宋为代表的传统山水画中皆蕴涵着一个秩序化的立体空间①,因而运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的浮雕滤镜功能处理《溪山》照片,得到一个类似浮雕照片的图像(如图1)。从此图中可以看到:《溪山》的体块之间明确的块面化特征。画面呈上下两个大的体块,上部是三个近似长方的形体叠在一个三角形之上,下部则是三块左高右低三角形体叠在一个横倒的长方形之上;块面间连贯回旋的动势特征也较为清楚;形象的剪影形、虚白形的形态、“图”与“底”等关系都呈现得十分清楚。
图2是用橡皮擦功能剔除了《溪山》画面中的皴染内容之后得到的轮廓线提取图。这张图可以让我们在最简洁的状态下分析画面的章法布局。类似白描状态下的《溪山》主峰结构层次左侧少右侧多,勾线则是左侧粗细浓淡变化大、线质顿挫有力,右侧勾线变化小、线质圆劲;而结构处理上却是左侧疏松虚简,右侧密实层层剥进。这种疏密处理使画面在结构、质感、线性方面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的均衡状态。还值得一说的是,右侧山石结构繁密而层层深入,浓墨重笔的铺写至悬瀑为界,用意似是引观者视线至悬瀑,而后由悬瀑向下行至云烟蒸腾处,以隐匿于丛林之后的宫殿为结上“合”,完成整幅画面形象的“开合”布局;而左侧用线与结构疏虚,看似简单,实际上正是这一处的疏虚有效地化解了左侧的工致紧刻感,在整体上使画面得以虚实互补、和谐共生。布置经营可谓是精彩!
除了模拟浮雕、边缘线提取之外,还可以制作水平反转图、黑白反相图、色调与色相对比度调节图。比如,可以利用图像软件中的水平翻转功能将画面或者画中的形像反转,在这种“水平反转图”中,熟悉的形以新的、逆反视知觉惯性或成见的状态呈现,一些原本微弱的动势特征就可能变得明显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删画幅的长短,或者剔除、替换、画面中形象与空白,或者改变形的色相、明度和对比度来分析画面中的形式特征。在分析《溪山》的章法过程中,通过增删画幅顶端的空白,可发现《溪山》的顶端留白少,画边紧压山顶,使黑重厚实的主峰与画面中最主要的这一块空白之间对比强烈化,这是使得山峰突出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将顶端的空白增长,画面中这种强烈的冲击力就会随着对比度的降低而减弱。
用电脑软件制作章法分析图示,只要原图像素够高,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放大缩小,甚至通过幻灯或者打印与原图等大的效果图来与原画进行并置的比较分析。这用手工制图似乎都难以实现,一般情况下也不多见,而在Photoshop等平面类软件中这只是按下一个功能键的过程。
二 新的分析功能
在各类以“章法”为题的文章著述中,对于画面的分析无一例外都配有图示,也可以说,“图示”是章法解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与途径,图示制作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的成果与水准。手工绘制的图示只能是拟原画之大意,原图图像内容的损失是最大的缺陷。而且,图示还会因制作者的某些个人性因素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效果。现在,利用相应的平面软件来制图,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画的图像,还可以使所有的图示都有一个标准化的图像基底,这无疑是提高了“图示”的理论表述效能。
图3是作者手工绘制的《溪山》三维空间轴视图。此图可以揭示画面的空间秩序、体块的位置关系和衔接关系。图中山石从近景向远景渐次增高,秩序井然;主峰巍然正立,前后左右皆有低矮山峰围拥;近、中、远三段景物的层次界限分明,这正是画面中巍然庙堂正气形成的原因——在任何平面型分析图中都不可能这般清楚的呈现。但是,如果用3Dmax或者Sketch Up软件来制作,这幅视图就可以变成一个可以供观者从平视、俯视、仰视等更多的视角随意观看的立体模型。同时还可以将皴染等质感性内容粘贴进去,使视觉效果更为真切。
在提升各类手工示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借助展示方式和观看方式的改变,图示也发展出一些新的形式。如将画面中的单个形象抠出来做个案研究,或将画面中的每一个或者每一组形象抠出来,制成一帧一帧独立的等画幅图片(形象在画幅中的原位置不能改变),然后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这些图片(可以是按空间的远近次序,也可以是模拟作画的步骤),诸帧放映,或者直接制成动态影像,以观察画面中每一个形象在部分和整体中的形式作用。图4即是从《溪山》章法动态演示图系中捡选排列的一组示意图,上下两行从左至右共10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形态在画面整体中的作用,也可以看清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不知道画家当初是否是按这个次序来作画,但是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这组图示对于画面中的取势、造势、造险、回势,欹正、穿插、呼应、衬托以及起承转合(即开合)等问题的解析效果简洁明了,是任何手绘图示都未曾达到的,而当这组图示扩展到30帧以上时其演示效果还要好很多。可以说,这是电子图像科技为传统山水画章法研究带来的意外惊喜。
山水画中的“造势”手法是利用人观看图形的过程中会下意识的追寻形象重心、并希望其重心平稳的视知觉原理,在画面中制造一种形的运动趋势感。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取势、造势、引势、回势都是动宾结构的词,所对应的即是指创作过程中形象动势关系的经营过程。而这种动势或动势关系在完成的画面上往往回归为整体的平衡稳定,即“始求欹斜而终归平正”。因其“终归平正”,所以在没有相应的视觉经验时,我们对比较含蓄的“势”之营造状态往往不能明察立辨(视觉心理学认为这种情况多数情况是因为视知觉的惯性或成见遮蔽所造成)。而动态演示的方法恰恰能再现“始求欹斜而终归平正”的章法布置过程,这也就解决了单幅静态图像对中国画章法概念解释“难以言明”的困扰。同时,从对画作内涵的解析成效来说,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释读物象、借以表达人文意境的“形随笔现”、“象外生境”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形态特征。从视觉心理角度看,这种多义和综合的阐释是单纯的二维图示所无法提供和承担的。
三 新的认知价值
电子图像技术成果的运用,无论在中国山水画章法理论分析抑或实践上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探究领域,也会对原有的分析标准带来变异因素。其中我们希望持续研究的不仅欲借以作品影像为标准基底分析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章法规律,进而揣度作者创作的意图与试图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时也能挖掘到一种差异性与启发性认知能力。中国画基于个人审美认知的“非规律性”因素与偏重于“精神性”状态的绘画意识在“澄怀观道”的统领下,可否利用图像技术一探其创作者共有的思维奥妙?运用同样手段与西画进行比较,亦有助于我们分析东西方绘画在对于物象倾注情怀寄托时的共同点与差异性,如偏重于对于形式本身视知觉体验的纯粹性特征,还是偏重于思辨领悟乃至有意忽略表象视觉真实的创作特征,都很具探索空间。
电子图像技术手段的运用,近年来在中国画鉴定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也体现其重要价值。如在考古领域,图像软件可以在现有的文物的图像基础上制作图像效果加强图或模拟修复图等。1999年,大都会博物馆组织了一次针对其馆藏五代《溪岸图》的考证,期间就使用了电子数码图像技术。在专家何慕文撰述的《对〈溪岸图〉与张大千两幅伪托作品的比较分析》②一文中记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与不列颠博物馆远东部联手,在为期一周的研究过程中他们通过电脑加强影像,对几幅画作的材质、印章、题跋、装裱与修补、仿造工序进行了影像加强、复原和对比分析,最终以确凿有力的图像证据证明了《溪岸图》是一幅年代久远(最晚13世纪)的作品,并有力地驳斥了“《溪岸图》是一幅现代人(张大千)伪造的作品”这一观点。另外,丁羲元著《艺术风水》③一书也运用了一些电子图像技术来辅助书画考证。从这两个实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电子图像技术的合理运用价值巨大,其可开发性、理论表述的深度与契合度完全具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
四 新的提升空间
新的理论研究体系的诞生其基础是新研究方法的发明和新研究角度的发现,创新需要勇于尝试新的工具和方法。在电子图像时代,相对于手工制图,电子图像技术是“新”,这个“新”说明它现在尚待深度开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具有贯通性思维的研究者来做实验和试验。但须明确的是:无论是手工制图还是电子制图,其本质都仅仅是一种方法与途径,它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更不能处处套用。章法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和适用限域——或者指向理论认知,或者指向创作引导,两者的分析手法、表述方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画论或者艺术史研究领域,章法是一种文化的认同,章法概念中的原则和规范是经典作品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视觉形态认知体系,因而图示的功能是辅助文字论证;在中国画创作理论领域中,章法始终是一个充满想象、联想、参悟、随机应变的动态作画过程,面对的都必然是“以突破既有规律”为主旨的创作活动,所以研究的成果要传递给学习者的不能只是各类已知原理或规则,还应该包括一些思考的角度或者认知的途径,以启迪的方式引导创作创新;而在创作中,电子图像软件既然是一个实验构思的良好平台,那么在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实验理论假设,推演一种章法的可行性或者优劣之处。
此外,在使用图示分析古代作品时必须要注意章法的时代性、地域性、个体性特征。同一方法或者同一技术在不同的作品上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图5是用浮雕模拟方法制作的一幅八大山人的《山水小品》图示,从图中我们看到的效果和《溪山》的浮雕图示(图1)完全不同。图1最突出的特征是体块的结构和层次关系,而图5中最明显的则是实体和虚白空间的关系,尤其是虚白空间的精妙处理。也就是说要分析《山水小品》的体块和层次关系不能拘泥于模拟浮雕一法,而要另寻其他,但用这一方法来分析虚实空间却是十分恰当的。
现代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表明图像技术会越来越强大,这将为在中国画章法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认知层面。在融合更多“人性”功能时应能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认知。目前由于作者能力所限,仅运用Photoshop等常见的图像软件中较为基础的功能做了上述这些图像分析,如能对于更专业、更先进的软件及其功能开展专项实验,更有把握度、更有契合度的章法分析图示或图示形式将会被发现。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绘画形态学研究将会因电子图像技术的运用而能够打开更深入的层面、带来新的提升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传统中国画艺术家与我们不同的并不仅仅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思想观念。
注释:
①对中国山水画空间的发展可参见华裔美国艺术史学者方闻所著《心印》第一章《中国山水画的图绘性表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1版。
②《朵云》第58集《解读〈溪岸图〉》及附文,第102-12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0月。
③丁羲元《艺术风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